譚知還
偶爾吃一頓海鮮,不僅是均衡飲食的需求,也是一次味覺的享受??扇绻看纬酝辏陀袩嵝娜酥腋婺悖骸昂ur重金屬污染嚴重,小心中毒!”“要吃好的海鮮啊,還是去國外。”聽到諸如此類的話,你的好心情是不是會因此大打折扣呢?
海鮮重金屬濃度超標了嗎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海產品中的重金屬多數都是生物從海洋環(huán)境,通過食物鏈的富集吸收而來。海鮮的重金屬濃度并不完全取決于水體重金屬的污染程度。海水重金屬濃度超標,也不代表生長于其中的海鮮體內的重金屬含量就會超標。水化學條件、餌料的充足程度、食物網的結構等眾多因素,都會影響到魚蝦、貝類體內的重金屬累積情況。目前,我們對這方面的了解還不夠充分,這也是未來海洋科學研究的方向。
說起我國四大漁場的漁業(yè)資源已經嚴重退化,人們首先想到的原因往往是環(huán)境污染。其實,過度捕撈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環(huán)境污染只是加重了退化。即使海洋重金屬污染總體在逐年加劇,現在也沒有到無“放心海鮮”可吃的地步。許多盛產海鮮的地方是在較清潔的海域,這是因為干凈的水質有利于魚蝦、貝類等的生長。重金屬等污染物不僅對人類具有毒害作用,對海洋生物也一樣有害,因而漁民也知道在水體污染嚴重的地方養(yǎng)殖海鮮不是最佳選擇。
測定貝類的重金屬含量,不僅是監(jiān)管海鮮食用安全的手段,也是監(jiān)測海洋環(huán)境現狀與趨勢的工具。后者做得最好的當屬美國的“貽貝觀察”項目了。由美國環(huán)保署等機構牽頭,在美國的東西沿海密集設置代表性的采樣點,從1976年開始,每年采集貽貝、牡蠣,測定其重金屬等多種污染物的濃度。數據匯總到數據庫里,并且公開發(fā)布。
“貽貝觀察”項目的大量原始數據,用戶都可以通過網絡免費獲取,只要有臺連上互聯網的電腦,你就能大致了解美國各地海鮮的重金屬污染歷史和現狀。若有興趣,還可以自己做一番統(tǒng)計分析。
海鮮還能吃嗎
海鮮中的重金屬對于食用者存在健康風險,這話固然正確,卻也等于沒說。因為所有食物中都含有重金屬,對食用者都存在健康風險,關鍵在于風險的大小。海鮮作為美食,我們絕大多數人只是偶爾食用,攝入量遠不及水果、蔬菜、禽肉,更不及米面等主食。因此,盡管海鮮中的重金屬濃度相對高些,但健康風險不見得就比食用其他食物高。
我們先來了解一些關于重金屬的健康知識。
重金屬具有累積性,一旦攝入就很難排出體外。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常識,其實這并不全對。在幾種常見的重金屬中,鎘的累積性最強,生物半衰期長達4~47年,其次是進入骨骼的鉛,生物半衰期27年。所謂生物半衰期,是指將人體內的重金屬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時間。生物半衰期越長,重金屬的累積性就越強。因此,身體里的鎘、骨骼里的鉛,可以理解為進去了就出不來。排出血液中的鉛相對容易些,生物半衰期1個月。甲基汞類似,半衰期兩個月。無機砷和六價鉻則很容易被排出,半衰期只有兩三天。
由此可知,人體對不同重金屬的累積性是很不一樣的,鎘和鉛最強,甲基汞次之,鉻和砷較弱(見表1)。
不同重金屬的毒性也大不一樣,因而安全劑量相差懸殊(見表2)。例如,銅、鋅的安全劑量就比其他幾種重金屬高出成百上千倍。
由于所有食物都含重金屬,吃進重金屬不可避免,但只要控制住總攝入量,使其不超過安全劑量或者偶爾略略超出,就不必擔心危害健康。安全劑量是多少呢?各個權威機構給出的數值不盡相同,最多相差可達10倍。那么我們該選哪個呢?其實無所謂,即使選寬松的標準也已足夠安全。不同機構對安全劑量的定義和稱呼也不同,例如美國毒物和疾病登記署稱之為“最小風險水平”,世界衛(wèi)生組織稱之為“可耐受攝入量”。
知道了安全劑量,我們就能估算每周吃多少海鮮了。例如,累積性最強的鎘的安全劑量是每周0.007毫克/千克體重,踩在超標線上的牡蠣(也就是生蠔)的鎘含量為2毫克/千克,假設你的體重為50千克,那么你每周可吃175克牡蠣,這大概是兩只大牡蠣的量——不少了。當然,考慮到你吃的其他食物中也含有鎘,那就打個對折,每周吃一只牡蠣好了。
計算并不復雜,只是需要一些耐心和細心。如果你嗜海鮮如命,詳加計算一番以免超標還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偶爾才吃一次,那大可不必計算之后才敢開吃,因為食品安全監(jiān)管部門已經做過計算了——海鮮中重金屬的含量標準就是按照普通人的消費習慣計算出來的。
在我國2012年底新發(fā)布的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規(guī)定了魚蝦、貝類、魷魚等海鮮中鉛、鎘、甲基汞、無機砷、鉻的含量上限(見表3)。標準值的設定以我國的監(jiān)測數據為基礎,并且參考了其他國家、國際組織的標準,科學性和嚴格程度是與國際接軌的。因此,只要市場上的海鮮符合國家標準,就可以放心吃。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之前我國農業(yè)部發(fā)布的《無公害食品水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限量》,新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放寬了貝類的鎘限量,把限定值從1毫克/千克調到了2毫克/千克。于是,曾有媒體驚呼這是標準的倒退。其實不然,這恰恰是科學的體現。牡蠣、扇貝等貝類天然地就含有較高濃度的鎘,如果把標準設在1毫克/千克,很容易導致優(yōu)質的貝類都變成超標產品。合理的做法是控制食用量,而不是制定過于嚴格的標準。
流言與選擇
海鮮所含的各種重金屬中,最毒的、最需要關注的當屬甲基汞。甲基汞會影響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所以孕婦和兒童尤其要注意。在自然界的食物鏈中位置越高的生物,體內積聚的甲基汞含量可能越高,因此,肉食性魚類體內的甲基汞含量高于草食性魚類。美國環(huán)保署的建議是,不要吃鯊魚(包括魚翅)、王鯖、嵴頸方頭魚這些甲基汞含量非常高的魚;每周吃兩次(共約340克)含汞較低的魚和其他水產品,比如草食性的魚類。魚類、貝類等海鮮含有豐富的優(yōu)質蛋白、歐米伽3脂肪酸,適量攝入有利于健康。
牡蠣常被夸張成重金屬污染的集大成者,其實這是個誤會。牡蠣體內銅、鋅的含量的確遠高于其他海鮮,不過這兩種金屬是人體的必需元素,毒性較低,即使偶爾超標也無大礙。雖然牡蠣體內的鎘和鎳的含量通常也高于貽貝;但是,牡蠣體內的鉛、汞、鉻、砷以及多環(huán)芳烴、多氯聯苯、滴滴涕等有機污染物含量反而普遍低于貽貝。如果你喜歡吃牡蠣,可不要被流言絆住了腳步。
此外,海鮮的鰓和內臟中的重金屬含量通常高于肌肉,應當在盡量剔除后食用。魷魚、螺之類的海鮮內臟無法食用,所以人們本來就習慣了除掉內臟后食用。但是,牡蠣、扇貝、蛤仔之類的雙殼類海鮮,連帶內臟一起吃并不影響口感,而且去除它們的內臟也比較麻煩,還會破壞賣相,所以在餐館吃到的雙殼類海鮮都是沒有剔除內臟的。你當然可以自己動手剔除,不過如果你懶得去做也沒關系,大可不必為此影響了享用美食的過程。若是沒受污染的海鮮,連帶內臟吃了也沒關系;若是受污染的海鮮,原本就不該吃。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