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同煤集團總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 山西 大同 037003
腰大池-腹腔分流術治療交通性腦積水的臨床分析
馬喜
山西大同同煤集團總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 山西 大同 037003
目的:在交通性腦積水的臨床治療中,通過腰大池-腹腔分流術(LPS)與側腦室-腹腔分流手術(VPS)進行臨床對比,分析LPS術的臨床效果;方法從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接收的交通性腦積水患者中選取54例,其中30例患者LPS手術治療,24例患者則采用VPS手術治療,觀測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并發(fā)癥與治療效果;結果LPS組患者手術平均時間為(30±7)min,VPS組患者手術平均時間為(42±8)min;LPS組患者有效率為93.33%,并發(fā)率為3.33%;VPS組患者有效率為87.5%,并發(fā)率為16.67;結論通過運用腰大池-腹腔分流術給予交通性腦積水的臨床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手術時間更短,且在并發(fā)癥的控制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交通性腦積水;通過腰大池-腹腔分流術;效果
截至目前為止,在交通性腦積水的臨床治療中,側腦室-腹腔分流手術(VPS)是其臨床治療的主要方法,但該手術術后患者多會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這導致患者不得不再次接受手術對實現(xiàn)對并發(fā)癥的改善,這無論是從經(jīng)濟上給患者及家屬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同時也使得患者的身體遭受了重創(chuàng)[1]。鑒于此,我院在交通性腦積水的臨床治療中,通過腰大池-腹腔分流術(LPS)對患者進行治療,但為了分析該該手術的具體效果,現(xiàn)將其與VPS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有關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從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接收的交通性腦積水患者中選取54例,結合患者的情況,給予其中30例患者LPS手術治療,并將其命名為LPS組,另24例患者則采用VPS手術治療,將其設定為VPS組;LPS組中女性11例,男性19例,患者平均年齡為(42±5)歲,病因分別為:9例腦血管疾病伴出血,20例顱腦損傷,1例為感染;運用格拉斯哥(GCS)對患者進行評分,其中18例為9-15分,7例為6-8分,5例為3-5分;手術前對患者顱內壓進行檢測,其中12例為正常顱內壓腦積水,壓力均為70-20mmH2O;另18例為高顱壓性腦積水,其壓力為70-200 mmH2O;VPS組中女性9例,男性15例,患者平均年齡為(44±4)歲,病因分別為:8例腦血管疾病伴出血,15例顱腦損傷,1例為感染;運用格拉斯哥(GCS)對患者進行評分,其中13例為9-15分,7例為6-8分,4例為3-5分;手術前對患者顱內壓進行檢測,其中8例為正常顱內壓腦積水;另16例為高顱壓性腦積水。
1.2 病例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采用MRI或者CT對患者進行臨床檢查,根據(jù)結果顯示,確診為交通性腦積水;②患者均為首次接受腦脊液分流手術;③經(jīng)手術前檢測,患者的腦脊液常規(guī)生化檢查均顯示為正常;④患者均未表現(xiàn)出腹部手術以及脊柱手術的禁忌癥。
1.3 手術方法
1.3.1 LPS組 術前為患者留置導尿管,并結合患者的合作程度以及病情變化,給予其全麻或者局部麻醉處理;取右側臥位,體位與腰椎穿刺術相同,用刀尖在腰椎3、4椎間隙處取0.3cm切口;將穿刺針的尖銳面朝向頭側,進針5cm,將黃韌帶穿透,并隨機拔出針芯。此時,可以看到有腦脊液隨之流出,再將穿刺針尖銳面轉向臀側,將針芯從中拔出,沿著穿刺針將分流管置入,使其達到腰大池。觀察有腦脊液從分流管中逐漸流出后,將邊進行穿刺針的拔出,并繼續(xù)將分流管置入,分流管置入到腰大池4-6cm為宜。沿著腰部穿刺點向左側髂前上棘完成皮下隧道的連接,并將分流管置入,使分流泵能夠在放置在左側髂嵴的最高處,并更加便于進行按壓。從左側髂前上棘直至左側,完成"反麥氏點"的皮下隧道連通,并將分流管置入。最后再取左側"反麥氏點"進行穿刺,在感覺到有突破感之后,即可將穿刺針尖銳面朝向盆腔,并將分流管置入腹腔中,長度以25-30cm為宜;術畢,用生物美敷將傷口粘貼,或者對傷口進行縫合。
1.3.2 VPS組 行全麻處理,取仰臥位,行腦室額角穿刺,在觀察到有腦脊液流出后,即可將導絲退出,并對腦室端進行調整,使其隨之進入到側腦室中,長度控制在4.5cm左右。將分流管閥門固定在耳后皮下,將其與分流閥進行充分連接,并使其能夠經(jīng)由頸、頭、胸部皮下隧道能夠引至同側肋弓下緣與鎖骨中線的交界點皮下。運用腹腔端游離的部分置入到腹腔髂窩方向,長度控制在30cm左右。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對比 LPS組患者手術平均時間為(30±7)min,VPS組患者手術平均時間為(42±8)min;LPS組所花費的時間更短,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及并發(fā)癥對比 LPS組中出現(xiàn)1例腹腔端阻塞現(xiàn)象,經(jīng)手術觀察,確診為大網(wǎng)膜包裹所致,對腹腔端進行調整后得到改善;VPS組中4例并發(fā)癥,其中2例腹腔端阻塞,對分流管進行更換后得到改善;1例硬膜下血腫,主要是由于血腫量較大(約100mL左右),故行鉆孔引流術后得到改善;1例為腦室端阻塞,同樣采取更換分流管的方式,得到改善。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及并發(fā)癥對比(n,%)
盡管VPS手術仍然是腦積水治療的主要方法,并且在臨床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但隨著該手術的普及,其較高的術后并發(fā)癥隨之成為了當前學界共同探討的問題[2]。在本研究中,VPS組就出現(xiàn)了16.67%的并發(fā)率,其中以分流管阻塞的患者最多。通過對臨床相關情況進行總結,我們發(fā)現(xiàn)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因素是由于該手術無法避免的腦損傷;腦室端位置不正確;感染;手術時間耗費較長等。
早在1898年就有學者首次實施經(jīng)腰短蛛網(wǎng)膜下腔內腦脊液分流到腹腔,但最終患者在手術后24h內就死亡,這主要是由于手術所造成創(chuàng)傷非常大,故最終未能將其推廣[3]。隨著醫(yī)學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國外研究者積極探索腹腔放置分流管以及腦椎管,且隨著臨床實驗的成功實施,這也標志著LPS手術正是進入學界,并成為了一種治療外傷性腦積水的重要方法[4]。通過本次研究對該手術的總結,不難發(fā)現(xiàn),該手術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可使分流管阻塞的發(fā)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并且也更加貼近正常腦脊液循環(huán)模式,加之其手術耗費時間段,分流管的行徑非常短,這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對感染的控制。而在本研究中,根據(jù)結果來看,LPS組不僅具有較好的臨床有效率,同時所花費的時間也非常短,且僅出現(xiàn)了1例并發(fā)癥,這也充分證實了LPS是各項優(yōu)勢。
總而言之,在交通性腦積水的臨床治療中,通過運用LPS術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控制并發(fā)癥,縮短手術時間。
[1]馮家豐.可調壓微創(chuàng)腰大池-腹腔分流術治療交通性腦積水的臨床價值[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9,6(5):102-104.
[2]馮家豐.體外可調壓分流管經(jīng)皮穿刺腰大池-腹腔分流術治療交通性腦積水[J].中國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0,27(28):3151-3152.
[3]張云鶴,常莉莎,付愛軍,等.可調壓腰大池-腹腔分流術治療顱內動脈瘤術后交通性腦積水[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3,16(7):1101-1103.
[4]張小兵.顱腦外傷后腦積水行腰大池-腹腔分流術5例[J].交通醫(yī)學,2013,26(5):476-477.
馬喜,1964年11年01日出生,男,山西大同,漢,本科,副主任醫(yī)師,職務副主任,研究方向腦血管病
R742.7
B
1009-6019(2014)12-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