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遠
中藥灌腸在小兒呼吸道感染治療中的應(yīng)用與護理體會
呂明遠
目的 分析中藥灌腸在小兒呼吸道感染治療中的應(yīng)用效果及護理體會。方法 92例呼吸道感染患兒隨機分為A組和B組, 各46例。A、B兩組分別采取中藥灌腸及西藥口服治療, 同時加強患兒的護理干預(yù), 分析患兒的應(yīng)用效果及護理效果。結(jié)果 A組治療總有效率(95.7%)明顯高于B組總有效率(78.3%)(P<0.05)。A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患兒依從性優(yōu)于B組(P<0.05)。結(jié)論 中藥灌腸可有效治療小兒呼吸道感染, 臨床療效確切, 同時加強護理干預(yù), 可進一步加強患兒的治療效果, 應(yīng)用價值顯著。
中藥灌腸;小兒呼吸道感染;護理
呼吸道感染是兒科常見疾病, 由細菌和病毒感染造成。中醫(yī)認為, 小兒臟腑嬌嫩, 易感外邪, 且小兒為純陽之體, 外感六淫, 均易化熱化火, 導致呼吸道感染發(fā)生。臨床治療小兒呼吸道感染時, 西醫(yī)和中醫(yī)均可有效治療, 但西醫(yī)并發(fā)癥多, 影響了患兒的康復效果, 中藥口服, 由于味苦, 會降低患兒依從性。現(xiàn)作者以46例患兒為例, 給予患兒中藥灌腸治療,其治療效果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2012年3月~2013年10月期間到本院就診的小兒呼吸道感染患兒, 隨機抽取92例, 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呼吸道感染相關(guān)診斷標準相符;男49例, 女43例;年齡6個月~6歲, 平均年齡(2.6±0.5)歲;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B兩組, 每組46例患兒, 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可參與研究進行對比。
1.2 納入標準 患兒均符合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患兒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發(fā)熱;排除心、肝、腎等系統(tǒng)性疾病患兒;無化膿性扁桃體炎、肺炎、急性胃腸道感染患兒;藥物使用良好, 無藥物過敏史;患兒參加本次研究時, 法定監(jiān)護人均知情并簽署了研究同意書。
1.3 方法 B組采取常規(guī)西藥治療。患兒口服布洛芬顆粒5 mg/次, 1次/d, 療程3 d。A組采取中藥灌腸治療。患兒在灌腸前, 排空糞便, 取20 ml滅菌注射器和頭皮針細皮條(針尖去除), 注入藥物。取“克感靈”湯劑灌腸, 基本藥方:銀花、連翹、柴胡、黃芩、山楂、荊芥、前胡、桔梗, 各10 g, 生石膏20 g, 甜干草5 g, 用水煎煮2次, 至藥汁煎煮為20~40 ml。<1歲患兒取5~8 ml/次灌腸;≥1歲患兒取8~12 ml/次藥汁灌腸,每隔6 h灌腸1次。注入藥物后, 移去注射器, 捏著肛周臀部,維持在15~30 min, 便于藥液保留。兩組患者治療期間都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yù)。
1.4 療效判定標準[2]治愈:患兒治療2 d內(nèi), 咳嗽、發(fā)熱、咽痛等癥狀消失, 癥狀消失, 體溫恢復正常, 各項指標恢復正常;顯效:治療2 d內(nèi)癥狀、體征明顯改善, 體溫恢復正常,各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兒治療2 d內(nèi)癥狀、體征減輕, 體溫正常, 各項指標部分恢復正常;無效:患兒治療2 d內(nèi)癥狀、體征未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處理研究兩組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分析對比 A組治療總有效率(95.7%)明顯高于B組總有效率(78.3%), 數(shù)據(jù)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43, P<0.05), 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分析對比(n, %)
2.2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對比 A組家屬護理滿意度為93.5%(43/46), B組家屬護理滿意度73.9%(34/46);兩組家屬護理滿意度對比,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67, P<0.05)。
2.3 不良反應(yīng)分析 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無嚴重不良反應(yīng), B組部分患兒服藥時均哭泣, 拒絕服藥, A組患兒均可接受治療, 依從性好于B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呼吸道感染在中醫(yī)方面屬于“感冒”范疇, 通過中藥灌腸, 可明顯提高患兒依從性, 減輕負面情緒;同時通過直腸吸收藥物, 可快速進入血液循環(huán), 避免刺激患兒嬌嫩胃腸,以此降低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 提高患兒治療有效率。采用克感靈湯劑中藥灌腸, 組方中銀花、連翹、黃岑具有清熱解毒、透熱達表的作用;三藥為君藥, 清泄肺熱。板藍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作用;柴胡和解退熱, 生石膏起到瀉火鎮(zhèn)痙作用;荊芥辛散表邪、透熱外出;桔梗宣肺祛痰;山楂消食化滯、健脾開胃;甘草補脾益氣和中、潤肺止咳;調(diào)和諸藥于寒溫、宣降、散收之間[3], 效果顯著?;純涸谒幬镏委熎陂g,同時加強患兒的護理干預(yù)。在護理干預(yù)中, 家屬對患兒存在極大的擔心, 由于對孩子的愛護, 甚至部分家長表現(xiàn)出緊張、害怕的不良情緒, 因此, 護士需要及時安撫患兒, 了解疾病相關(guān)知識, 與一些較大的患兒加強溝通, 以提高治療配合度。同時要加強患兒的飲食護理, 鼓勵患兒多喝水, 以高熱量、高蛋白及豐富維生素的食物為主, 對于母乳喂養(yǎng)的患兒來說,要積極宣傳母乳喂養(yǎng)的重要性。在健康教育中, 叮囑家屬注意氣溫變化, 注意防寒保暖, 適當進行兒童的身體鍛煉, 以此提高患兒的免疫力, 增強抗病能力。通過本次研究, A組治療總有效率(95.7%)明顯高于B組總有效率(78.3%)(P<0.05)。A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患兒依從性優(yōu)于B組(P<0.05)。從結(jié)果中可以看出, 中藥灌腸可有效治療小兒呼吸道感染, 臨床療效確切, 同時加強護理干預(yù), 可進一步加強患兒的治療效果,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 應(yīng)用價值顯著。
[1] 李淑清.中藥灌腸配合生石膏外敷涌泉穴治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發(fā)熱的療效觀察.當代護士, 2013, 11(4):110-111.
[2] 霍新華.小兒秋季腹瀉中藥保留灌腸的護理.光明中醫(yī), 2010, 25(8):1505-1506.
[3] 張曉明.中藥治療小兒呼吸道感染 48 例臨床觀察.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 2010, 19(8):94-96.
2014-07-15]
450000 鄭州市中醫(y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