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強
【摘 要】針對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法律部分的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教師應明確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內涵,認清大學生法律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明確教學方向和教學重點,構建課堂、網絡、實踐的多元教學平臺,改進課堂教學方法。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 法律部分 教學改進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7C-0107-03
法律素質是公民的基本素質之一,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要求。為此,加強法制教育,提升全社會的法律意識,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質,就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大學生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中堅力量,其法律素質關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敗。在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是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素質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材明確指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重要課程。當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法律部分的教學面臨著教學課時少、知識點多的難題,給教學的有效組織和教學實效的提高帶來了挑戰(zhàn)。筆者認為,關鍵在于明確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內涵,認清大學生法律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明確教學方向和教學重點,構建課堂、網絡、實踐的多元教學平臺,改進課堂教學方法。
一、明確教學重點,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
法律素質是指社會主體在接受一定的法制教育和環(huán)境影響的基礎上,通過自身實踐逐漸形成的個體在知法、守法、用法、護法等方面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特性。一般來說,法律素質包含三個方面的要素:必備的法律知識、必需的法律觀念和必要的法律踐行能力。這三個要素中,必備的法律知識是法律素質的基礎,必需的法律觀念是法律素質的核心,必要的法律踐行能力是法律素質的落腳點。
從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素質的角度來說,法律知識、法律觀念和踐行法律的能力這三個要素何者為重?我們認為是法律觀念。法律觀念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其一,法律觀念反映了法律思維方式,講法律、講程序、重權利、重約束,反映了法律和其他社會規(guī)范的不同之處,顯示了法律的獨特性。所以,法律觀念是法律素質的核心與靈魂,是把法律素質和其它素質區(qū)別開來的關鍵之處。其二,法律觀念反映了社會主體對法律的認同、信任、信仰。這正是促使人們服從法律、捍衛(wèi)法律的內在強大力量。沒有正確的、強有力的法律觀念,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就不可能真正形成。所以,從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需要來說,我們應把法律觀念的培養(yǎng)放在核心的位置。
從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也應該把法律觀念的培養(yǎng)放在核心的位置。當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是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但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法律部分的教學面臨課時少、知識點多的突出矛盾。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課時為48-54個,從課時分配來看,法律部分能分到的課時不過10多個,甚至更少,而知識點則是眾多,僅有的兩章內容涉及30個法律文件、100多個重要概念和知識點,如何取舍至關重要。在教學實踐中,有些老師認為教學重點應該是向大學生傳授應用性法律知識,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需要,而法治理念、法律思維、憲法基本制度等涉及法律觀念的內容則被忽略。我們認為,法律知識是法律素質的基礎,不能忽視。但是,必須承認,法律知識面寬,在10多個課時里能完成多少法律知識的講授?片面追求應用性法律知識的講授,其結果只能是蜻蜓點水。這樣,學生法律知識沒有學好,法律觀念也沒有樹立起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法律部分的教學實效可想而知。因此,我們應該把握有限的教學時間,把重點放在法律觀念的培養(yǎng)上,引導學生樹立必需的法律觀念,進而養(yǎng)成法律思維的方式、確立對法律的信任和信仰。只要學生養(yǎng)成了法律思維的方式,確立了對法律的信任和信仰,當遇到問題時,就會從法律的角度來思考,依靠法律來應對,也會有動力去學習、了解必需的法律知識或求助于專業(yè)法律人士。
從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實際情況來看,法律觀念的培養(yǎng)也應該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法律部分教學的重點。當前大學生在法律素質方面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包括基礎法律知識不完備、法律觀念有欠缺、踐行法律能力不強等。比較而言,這些問題的核心是法律觀念不強或不正確,即大學生還沒有養(yǎng)成正確、全面的法律思維方式、沒有確立對法律的信任和信仰。法律觀念不強、不正確,也就影響了法律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影響了踐行法律的能力和意愿。比如,知行分離的重要原因就是正確的法律觀念沒有能夠牢固地樹立起來,沒有得到真正地理解和認同,只是流于表面和形式。所以,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來說,我們也應該以法律觀念的培養(yǎng)作為教學的重點和抓手。
就法律觀念的培養(yǎng)而言,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以依法治國、法律至上、權利保障、權力約束、程序正當等基本觀念為重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從法律觀念的兩個層面來說,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更要培養(yǎng)學生對法律的信任、信仰。從實際情況來看,對法律的信心缺失是大學生樹立法律觀念的大敵。如果學生對法律保障權利、維持秩序、實現公平正義的作用沒有信心,就不會信任法律,就不會在現實生活使用法律、依靠法律;對法律沒有信仰,對法律就不會有敬畏和遵從。這樣,所有的法律對人們而言就僅僅是“紙老虎”而已,法治就會落空,法律的權威就無法樹立。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強調法律觀念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并不意味就對法律知識、踐行法律能力的學習和提升棄之不顧。必要的法律知識的講授還是需要的。但是,我們也可以寓知識于觀念的講授中,比如我們可以在講授程序正當的觀念時,將一些具體的程序知識加以講授,因為程序正當的觀念必須通過一些具體的程序制度和規(guī)定體現出來。而當學生了解了一定的法律知識,真正形成了一定的法律觀念,結合實踐和生活經驗,踐行法律的能力也就能逐漸提高。所以,法律知識、法律觀念、踐行法律的能力這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融合的,我們不應機械地將三者割裂甚至對立起來。
二、構建多元教學平臺,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實效
要想提高教學實效,除了明確教學方向和教學重點外,還應該推進教學改革,通過構建多元教學平臺,改進教學方法等途徑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法律部分的教學實效。
(一)構建多元教學平臺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法律部分教學面臨教學內容多、教學課時有限的突出矛盾。為解決這個問題,提高教學實效,除了把握教學方向,明確教學重點之外,還應拓展教學平臺和空間,積極構建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實踐教學的多元平臺,以突破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課堂教學是主陣地、主渠道,但是教學的平臺和空間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而已,應該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網絡教學、利用實踐平臺開展實踐教學。
我們可以大力發(fā)展網絡教學。筆者所在高校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我們構建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網絡教學平臺。這個平臺主要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基礎知識學習,拓展學習,網絡測試?;A知識環(huán)節(jié)就是教師將課本的基本知識點、主要概念整理和總結后置于網絡平臺,要求學生在課后自行在網絡上學習;拓展學習則是在網絡平臺上提供一些相關的拓展性資料,如文獻、案例、視頻等,通過拓展性學習,就能夠擴大學生的視野;網絡測試則是要求學生在完成基礎知識學習和拓展學習后,必須參加網絡平臺上的測試,測試成績構成課程期末成績的一部分,通過測試就能倒逼學生必須去完成網絡學習和拓展學習。這樣,就突破了課堂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基礎知識的學習主要由學生自學并通過網絡測試加以檢驗,課堂學習就可以重點講授重要知識和法律觀念,拓展學習則使學生受到更多法律知識、觀念的熏陶和感染。這樣的平臺,可以說正好適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法律部分教學的需要。
我們可以大力開展實踐教學。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加強學生對相關法律知識、法律觀念的直觀理解和親身體驗。比如可以要求學生針對一定的法律問題或現象進行社會調查,然后撰寫調查報告,或者去法庭進行旁聽,或者開展模擬法庭等。筆者所在高校在這方面也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加以改進和完善。
(二)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探索,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如專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體驗教學法、影像教學法等都可以加以應用。其中,從筆者的經驗來看,專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非常重要、有效的教學方法,應該不斷探索改進,在教學實踐中加以應用。
要加強和改進專題教學法的應用。如前文所述,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法律部分知識點多而雜,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帶來了難題,若平均用力,只能如蜻蜓點水。另外,學生經歷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學校和社會各種形式的法制教育,對于教材上的很多內容和話語是有所了解甚至是熟悉的,但其認識又不夠深入,甚至存在一些誤區(qū)。若照本宣科,就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若能采取專題教學,效果就會更好。結合社會現實和學生思想認識實際,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整合、提煉出若干個專題深入講解,專題的講授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以“新”“高”“深”的內容超越甚至打破學生的既有認知,既能增加學生的興趣,又能引導、拓展學生的觀念,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實效。比如,可以將第五章的程序法內容和第六章的程序正當的法律觀念整合為一個專題,在這個專題下,結合社會現實、經典案例,就可以將程序法的基本內容、程序重要價值、程序正當的基本含義和地位等問題講深講透,學生的興趣和收獲都很大。
要加強和改進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法律是一門實踐的科學,與生活和現實聯系緊密。但是就法律本身而言,不管是法律條文、法律原理,還是法律觀念都比較抽象,不易理解,對于非法律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就更加困難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法律部分的教學重點我們認為是法律觀念,其理論性、抽象性非常明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抽象的法律知識、法律觀念,我們必須化抽象為具體、轉理論為現實,而案例就是連接抽象和具體、理論和現實的橋梁。在選擇案例的時候,最好應該選擇經典、重大的案例。選擇這些經典、重大的案例不僅是因為其涉及重要的法律知識、法律觀念,也因為這些案例具有重大社會影響,關系到人們,包括大學生對法律的信心和信任。利用好這樣的案例,我們一方面能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法律觀念,更能借機引導學生對法律的信心和信任,一舉兩得。比如通過“佘祥林案”,我們可以向學生強化法律程序的意識,引導其認識程序的重要價值和地位,也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進步,增強其對法律的信心,因為正是佘祥林案,導致最高法院收回了死刑復核權,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又比如通過“薄熙來案”,既可以向學生傳遞程序正當、司法公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也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黨和國家懲治腐敗、推進法治的堅強決心,進而增強對法律的信心,樹立對法律的信仰。
總之,只要我們能以法律素質的內涵為依據,以大學生法律素質方面實際存在的問題為導向,明確教學重點,構建多元教學平臺,大力開展網絡教學和實踐教學,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強化和改進專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方法的使用,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養(yǎng)成法律思維方式,確立對法律的信任和信仰,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實效就能得到改進,進而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質。
【參考文獻】
[1] 陳大文.課程整合背景下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問題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07(05)
[2]伯爾曼(美).法律與宗教[M].北京:三聯書店,1991
【作者簡介】楊 強(1976- ),男,法學碩士,廣西師范學院政法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