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貝萱
寧夏,對于我這個外地人來說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壯美的山河、廣袤的沙漠、少數民族的獨特文化……這些都深深吸引著我。
寧夏有種神秘感。這是我第一天到了銀川后的第一感覺。這一天,我們參觀了寧夏博物館和巖畫博物館。所有的一切都讓我覺得神秘。博物館里展出了形態(tài)各異的賀蘭山巖畫。這些巖畫精妙絕倫,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祖先的智慧與勤勞,展示了寧夏人對世界的探求與基本認知。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巖畫《巨生圖》,它是迄今為止發(fā)現的最為龐大的一幅巖畫,整幅圖畫完全按照活牛的身體比例繪制,使用復式線條反復勾勒,反映了小牛逐步成長為健壯的大牛的過程,體現了祖先對事物生長、新陳代謝的基本認知和理解。不僅博物館中巖畫多,賀蘭山中也隨處可見巖畫。只要有石頭的地方,無論多高、多險,都有祖先鐫刻的遺跡。盡管千百年日曬雨淋,部分巖畫已被侵蝕得面目全非,但這些都不足以抹殺這一古老文化的價值。只要人們將勇于創(chuàng)新探索的精神薪火相傳,就會有更多瑰麗的文明結晶誕生。
第二天早晨,我們來到了中衛(wèi)市。騰格里沙漠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出金子般的光芒。在這里,我將挑戰(zhàn)滑草和滑沙,這是兩個令人特別恐懼的項目。在恐懼面前,不分大小、無論老幼都會害怕退縮,這是正常的。但我們不能任恐懼吞噬我們,我們必須去勇敢地面對。坐在沙漠沖浪車上,我盡管恐懼萬分,但團隊總能給予我最真實、最溫暖的慰藉。想到有那么多人與我一起面對,我便有了堅持的力量。終于,依靠團隊、集體的力量,我克服了恐懼,成功地戰(zhàn)勝了滑草和滑沙。
夕陽西下,我們趕往宿營地——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五湖四海的游客會集于此,蒙古包里熱鬧起來。營地門外的大場地里燃起了篝火,人們漸漸地越圍越多。兩位蒙古族小伙子騎馬環(huán)繞篝火奔馳起來,觀眾們情不自禁地給他們鼓掌。接著,不論相識與否的人們都攜起手來盡情歌舞,熊熊火光照亮了每個人的臉龐。人們微笑著、跳躍著,釋放著內心的喜悅。蒙古族姑娘為遠方來的賓客們敬獻哈達,獻上蒙古族人民最真摯的祝愿。整個晚上,蒙古族姑娘小伙兒載歌載舞,唱著他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舞著他們對生活的希冀。
第三天,返回銀川市后,我們參觀了大清真寺及回鄉(xiāng)文化園。回族人民熱情地款待了我們。一位回族姑娘告訴我,這里98%的人都是回民,回民和漢族人民在此安居樂業(yè),不分彼此。她說,不論漢族還是回族,都一樣是炎黃子孫。是啊!民族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因為我們同根同祖,都是一家人。
記得帶隊的劉老師說過一句溫家寶的話:“沒有一片土地讓我這樣深情與激動,沒有一條河流讓我這樣沉思和起伏?!边@是我們國家的文化,我們國家的精神,我們國家的人民,我們國家的土地!我們是一家人。
【作者系山西省實驗中學高三(1211)班學生,指導教師: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