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片段1】矛盾引發(fā)——尋趣
上課伊始,吳老師請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一個正方形。
師:下面我們進行比賽,想嘗試嗎?
師:我請兩位同學分別來涂這個正方形和整塊黑板,看誰速度快,準備好了嗎?
教師讓兩位學生上臺比賽,在同學們的加油聲中,不過幾秒鐘,涂正方形的學生即已完成,比賽結束。
生:不公平!
師:是嗎?怎么啦?為什么那位涂正方形的同學速度如此之快呢?
生1:因為正方形小,黑板大呀!
生2:是,他們的大小不同。
師:說得真好,大家都覺得這不是一場公平的比賽,下面我們就深入學習與此相關的知識。
【賞析】課堂伊始,小小比賽,耗時不多,學生循著比賽中淺白的道理,向著理性認識邁進。由于所涂范圍大小不同,形成的比賽結果必然不同,學生對游戲不公平的吶喊,正是矛盾的引發(fā)處,也喊出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探求欲望。吳老師跳出固有的預設,突破一般教師常用的教學路線,為豐盈的課堂做好了前期準備。在課堂這個師生同樂的舞臺上,精致化的設計,使學生激情澎湃,面積的意義呼之欲出,為后續(xù)學習埋好伏筆,也呈現(xiàn)出面積有大小的應有之義。教師從學生的學習視角出發(fā),與學生思維碰撞,連接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以情促知,以知引情,情、知共生。
【片段2】矛盾激化——明理
在了解了面積的意義后,且學生能夠用數(shù)格法來判斷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教師與學生又開始了新的學習之旅——學習面積單位。
師:下面,我們做個游戲好嗎?男生趴在桌上,女生起立。
課前,學生都以男女生同桌并排坐好,教師給女生看一張畫有正方形小格的紙,讓她們數(shù)格子確定大小。
師:女生趴在桌上,男生起立。
教師給男生看一張畫有正方形小格的紙,數(shù)格子確定大小。
師:下面請男女生分別向同桌說一說各自看到的情況,你看到了幾格?并比一比,誰看到的紙的面積大?
經(jīng)過討論,大家一致認同女生看到的紙面積大。
師:誰能說一說,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
男生:因為我同桌說她看到的紙上的方格比我多,所以女生們看到的面積大。
師:不錯,我們在前面就以此法比較過。不過大家確定你們的結論了嗎?
學生一致認同,教師笑著拿出男女生分別看到的格子圖,通過重疊比較,原來兩張紙的面積一樣大。
師:這是怎么回事呢?明明女生看到的紙上方格多,為什么最后卻面積一樣呢?
教師再舉起兩張紙,學生們議論開了,一番喧鬧之后,學生們若有所悟。
生1:因為兩張紙上的方格不一樣大。
生2:沒錯,這樣,格數(shù)多的,不一定面積就大。
生3:格數(shù)少面積也不一定小。
師:說得真好,同學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發(fā)現(xiàn)了原因,那可怎么辦呢?
生4:我們數(shù)格時,格子的大小必須一樣。
生5:方格的大小要統(tǒng)一起來。
師:太棒了,像這樣一樣的格子我們稱為面積單位,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單位。
【賞析】教學藝術是一門矛盾沖突的藝術,沖突是教學藝術的靈魂和精髓;沒有沖突,就沒有高超的教學藝術,也就沒有理想的課堂效果。教學沖突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原動力。矛盾沖突越劇烈,越尖銳,沖突的質量就越高,教學效果就越理想。顯然,吳老師深諳此道,在游戲中設置新的沖突,基于學生直觀表象上的面積比較——數(shù)格,這是學生最原始的認識,然而,格的大小不同,比較就存在偏差。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調整已有的認知結構,催生出新的比較方法——統(tǒng)一單位,促進認知的觸角不斷延伸,向更為科學的方法邁進。以游戲切入,情之所生;抓矛盾根源,理之所在。在比較中產(chǎn)生矛盾,繼而由矛盾的探尋中達成統(tǒng)一——比較大小時,需要一樣的格子(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學習有序、有效地向縱深邁進,匠心獨運的設計,處處彰顯吳老師的高明之處。
【片段3】矛盾內化——生義
在教學了1平方分米之后。
師:我們認識了1平方分米,并且知道了1平方分米有多大。那同學們能不能用老師提供的1平方分米的紙片,來測量一下我們舞臺的面積呢?
生:可以!能!
師:好的,在測量中,同學們如果碰到困難,發(fā)現(xiàn)了問題,請趕快來告訴我。
學生們測量得都很認真,在一番熱鬧之后,學生們陸續(xù)返回教師身邊,提出了各自的問題。
生1:用這張紙片測量要很長時間。
生2:用這張紙片測量太小,不好量。
生3:用1平方分米的紙片測量太麻煩了。
師:是嗎?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問題,你們覺得該怎么辦呢?
生1:這張紙片(1平方分米的紙片)太小了,給我一張大的紙片。
生2:給我一個像黑板那么大的紙片就好了。
生3:我們需要一個更大的面積單位來測量。
師:大家的提議非常好,我們用1平方分米的紙片去測量舞臺這么大的面積,存在很多困難,下面,我們來認識新的面積單位——平方米。
【賞析】希臘有一句格言:“沒有心靈去指使,知識又有何用?”學生的個性得不到釋放,學生的自由得不到落實,導致學生“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說一句話”。吳老師對教學流程進行重構,實施了動態(tài)層面上的再加工,她讓學生親自動手測量大舞臺,讓學生走入具體的情境體驗,領會測量的困難和方法,從內心萌發(fā)出一種需要——更大的單位,這是自我需求的真實體現(xiàn)。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測量舞臺面積的自我實踐操作中,學生的個性得以釋放,同時引發(fā)用1平方分米紙片來測量舞臺面積而導致的困惑——繁與難,使用中矛盾再次產(chǎn)生——有沒有更合適的面積測量單位呢?在思考、交流與碰撞中,學生知道了1平方分米的一般應用范圍,進而努力尋求一種新的、可行的、能夠解決當前問題的新單位——平方米,恰到好處的放與收,使課堂自然流暢,學生對新知的學習趨向“欲罷不能”的境地。
通過“做”,教學變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有趣的活動,學生逐步把感受到的體驗數(shù)學化,確確實實感悟到創(chuàng)生新的面積單位的 “好處”,萌生掌握并運用知識的傾向,這是一種學習的自我需求,更是對新知識的一種誠然悅納。
吳老師的課堂中,比賽(片段1)、游戲(片段2)到現(xiàn)場的探究活動(片段3),不僅有情感上的精心儲備,更為巧妙的是在呈現(xiàn)的矛盾中所蘊含的知識深層次聯(lián)系,讓學生在嘗試化解矛盾的進程中,達成知識的有序內化,并為后面的新內容學習埋下伏筆,矛盾引發(fā)處,理趣凸顯時。
如何洞察學生在課堂學習進程中面對新知識點時的原生態(tài)思維,是教學中攪擾教師的最大困惑之一。吳老師的課堂啟示我們:學生心中都有一把“尺”,依循著學生的思維開展活動、組織教學,學生的思維之窗必能慢慢“敞亮”,當教師能引領著學生把這些“散”的思維之光聚焦,我們的課堂,就已經(jīng)到達了有效的彼岸。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潘家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