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霖
一直以來,常常為“自由表達”與“規(guī)范訓練”這對冤家糾結著,總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困頓和迷茫。難道它們真的是一對不解的冤家?它們的關系如何把握,如何處理才能相輔相成、相依相生?今試拋磚析之以求教諸位方家。
一、“矛盾”源之認識片面
鼓勵自由表達,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的實施建議之一。而“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jù)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fā)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則是課標關于習作的總目標之一,這一目標也是基于“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認識而提出的。
從這些表述,我們似乎發(fā)現(xiàn)一個“矛盾”:一方面,課標要求鼓勵自由表達,必須減少束縛;另一方面,課標對學生寫作有明確的要求和目標,這是必須貫徹、落實,即必須進行一定的規(guī)范訓練與指導。
為此,教師們常??鄲?,要鼓勵自由表達,讓學生“怎么想就怎么寫”,不要用條條框框去束縛他們;然而,學生“怎么想就怎么寫”的結果,往往不能具體明確并且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不能根據(jù)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要達到課標的要求,則需要在語言表達方面給予學生一定的規(guī)范訓練和指導。
對于這一“矛盾”,究其根由,看似源諸課標的矛盾表述,實則是因由我們對于“自由表達”的片面認識。
通常情況下,多數(shù)教師都把“自由表達”理解為讓學生“怎么想就怎么寫”。這本沒大錯,“怎樣想就怎樣寫”本是“自由表達”應有之義。然而錯誤的是,我們卻把“怎么想就怎么寫”,當成了“自由表達”的全部內(nèi)涵,并以此為由將必要的適度的語言表達“規(guī)范訓練和指導”加以排斥、擯除。殊不知,僅僅打破框框、拋棄規(guī)矩的“怎么想就怎么寫”這種放膽式的“自由表達”,是一種“自流表達”,而非真正意義的“自由表達”。
那么,真正意義的“自由表達”又是一種怎樣的概念呢?
首先,真正意義的“自由表達”應是“外在自由”與“內(nèi)在自由”的統(tǒng)一。
江西師范大學何齊宗教授曾在《自由教育的哲學思考》一文中指出:“自由具有內(nèi)在外在之別。外在自由是指人們可不受限制地做他想做的事情,內(nèi)在自由是指人們有能力做他想做的事情?!笨梢?,如果把“自由表達”單純地理解為“放開束縛”“避免強制或強迫”,這僅是從“外在自由”的層面來考慮問題,是片面的、錯誤的。在“外在自由”的基礎上,還要從“內(nèi)在自由”方面去考慮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由意識和自由能力”,從而達到“自由權利和自由能力的統(tǒng)一”的“真正自由”。
所以,提倡“自由表達”,不能僅僅純粹地從放開“外在自由”“避免束縛、強制或強迫”來實現(xiàn),還要從如何更好地“進行適度訓練與指導”,使學生獲得“自由意識和自由能力”等“內(nèi)在自由”方面去考慮。
其次,真正意義的“自由表達”應有三種不同層次的內(nèi)涵。
(1)放膽表達,即怎么想就怎么表達——不要怕,寫作文沒有框框,大膽寫,“怎么想就怎么寫”,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見聞和想象寫出來。
(2)自如表達,即想怎么表達就能怎么表達——表達形式運用自如,表情達意準確、順暢。不會無從下筆,不會言不達意。
(3)個性表達,即表達獨特的體驗和感受——我表達的是我的想法、我的認識、我的體驗、我的感情;我的,個性的,與眾不同的;允許我把“我的、個性的”東西表達出來,而不是他人給我指定好、圈選好的。
所以,要真正把握好“自由表達”的內(nèi)涵,就必須從放膽表達入手,多放少收,讓學生養(yǎng)成勤于動筆、自主寫作、樂于表達的興趣和習慣。在此過程中,還需進行適度的規(guī)范訓練,以教師的有效指導,促進學生能夠根據(jù)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具體明確且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逐步形成“想表達就能表達”的自如表達能力。同時在自如表達的基礎上倡導表達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豐富聯(lián)想和想象,活用表達方式,逐步達到有個性、有特色、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
二、“相生”賴于策略改進
雖說從理論上講“自由表達”與“適度規(guī)范訓練”并非矛盾,也不應矛盾,但是,如果實踐過程中處理不當,卻必然會產(chǎn)生矛盾。過分強調(diào)“自由表達”,“適度規(guī)范訓練指導”必然打水漂;反之,“規(guī)范訓練指導”過了頭,必然造成“束縛”, “自由表達”也就無從說起。這就說明,辯證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
其實,課標所倡導的“自由表達”,從本質上說,是倡導給學生一種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以及表達上的自由。學生在作文過程中是否“自由”,其實跟教師“訓練指導”或者“不訓練指導”并沒有直接的、必然的關聯(lián)。教師不“訓練指導”了,并不意味著學生的習作就是“自由”了;教師“訓練指導”了,也并不意味著學生的習作不“自由”。表達是否“自由”,關鍵取決于教師“訓練指導”的策略和方式。
過去那種機械式的寫作知識講解或范文解讀套作的訓練指導模式,給以學生的是一種囚囿、一種束縛,學生當然無“自由”可言;倘若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在“對話互動”中適機誘導,學生“自由表達”與教師“適度訓練指導”就可以有機融合、相依相生。
請看某教師執(zhí)教的“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游戲活動式的作文指導課: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組織一次別開生面的《幸運52》之類的習作游戲活動。其教學結構是:第一板塊,“你點我答”,內(nèi)容是摘取有關寫動物的片段進行回答。意在讀寫結合,讓學生感悟從哪些方面描述小動物,如何抓住特點。第二板塊,“你說我猜”,學生用幾句話來描述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其他同學猜是何種動物。目的是感悟如何抓住特點來描述。第三板塊,“你講我接”,各活動小組圍繞共同喜歡的同一動物,從不同方面接龍描述。目的是感悟如何按一定順序連段成篇的方法。第四板塊,“你問我答”,要求各小組成員先在小組講述一件自己與小動物的有趣故事,然后推選一員代表在全班交流,交流后其他組提問,該同學答疑。目的是讓學生具體講述,表達感受。第五板塊,“你寫我評”,請同學自由寫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寫完后其他組同學給他評一評。整節(jié)課學生在游戲中習作,教師在游戲中指導,既有趣,又有效。
從這節(jié)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語言表達的規(guī)范訓練指導是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展現(xiàn)。在這節(jié)課中,教者要訓練、指導的語言表達點是從哪些方面描述小動物,如何抓住特點、按一定順序來描述小動物,以及如何準確、具體地描述小動物,并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在安排教學過程時,教師不是像過去那樣,通過審題提要求、讀范文學方法那樣機械灌輸,而是創(chuàng)設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幸運52》之類的習作游戲活動,把要訓練、指導的語言表達點,自然、有趣地糅合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盡管有要求,盡管有任務,但因興致盎然,樂在其中,學生的思維與表達并未受到限制,學生的意愿和心靈并未受到強制。在這種無拘無束的自由表達狀態(tài)中,教師所要進行的語言規(guī)范訓練指導得以順暢進行。同時,在教師這種看似無意實則有心的語言規(guī)范訓練指導中,學生不僅敢于、樂于表達,而且能夠更準確、更自如、更有個性地表達,三個層次的自由表達(放膽、自如、有個性)得以自然實現(xiàn)。
可見,訓練指導模式和策略改變了,形式和方法一旦貼近學生的興趣和心理,教師在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中對話互動、適機誘導,學生的習作一樣自由、快樂。
所以,自由表達的真正問題不在于教師要不要訓練指導、能不能訓練指導,而是在于如何訓練指導,在什么情境下訓練指導。
提倡“自由習作”,并非提倡一味地打破框框、解除束縛,一味地放任學生“自流表達”,也不是一味地反對適時適度的“規(guī)范訓練指導”,而是要改進教師的規(guī)范訓練方式、策略,使其更切合、更貼近學生的心靈自由、思維自由和表達自由。只有這樣,自由表達與規(guī)范訓練二者才能得以相輔相成、相依相生。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