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我校近期開展了一次“同課異構”活動。兩位教師執(zhí)教的都是《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課時。通過對比,我感到了傳統(tǒng)教學理念與新課標教學理念之間的差異。
一、學生讀的方式
第一位教師教學片斷:
師:請同學們齊讀第二自然段。
(學生齊讀)
第二位教師教學片斷: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二自然段,要求讀得正確、流利,讀快的同學也可以多讀幾遍。
(學生自由讀,教師巡回指導)
從上面的教學片斷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個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讓學生齊讀。它的優(yōu)點是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熱鬧,不至于冷場;缺點是不利于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學生單獨表現(xiàn)的機會很少,其中不乏有學生濫竽充數的現(xiàn)象。而第二位教師在讓學生自由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讀,既可以讀得快一點,也可以讀得慢一點,一切從學生個體實際出發(fā),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二、學習課文內容的方式
第一位教師教學片斷:
師:哪位同學說說這段話寫了北大荒的哪些景物?
生1:寫了北大荒的天空。
生2:寫了北大荒的流云。
師:課文中描寫的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變成了哪幾種顏色呀?
生:一道銀灰,一道橘黃,一道血紅,一道絳紫。
師:你找得非常全。那么課文中把流云比做什么呢?
……
第二位教師教學片斷:
師:哪位同學認為自己讀好了,想讀給大家聽聽?
(學生個人讀。教師要求其他學生認真聽,看他那個地方讀得好,哪些地方讀得不到位,一會兒準備評價)
師:大家說說他讀得怎么樣?
生:我覺得他讀得比較正確、流利,但是在感情上還欠缺一點。
……
師:老師聽見你們這樣說感到很高興,你們很會評價并且能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這一點老師要向你們學習。那接下來請同學們把這段話再自由讀一遍,邊讀邊想:這段話描寫了北大荒秋天哪里的景色。
生:我認為這段話主要寫北大荒的秋天很美麗。
師:你是從哪看出它美呢?
生:我覺得流云很美麗,顏色很漂亮。
師:你能不能把課文中描寫流云美的句子畫出來,自己美美地讀一讀嗎?
……
從這兩個片斷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位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時采取的是師問生答的方式,整個課堂教學都是由教師預先設計好問題,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學生按照教師要求回答問題,回答正確就算把課文學完了。這種方式,我們俗稱為“填鴨式”教學。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關注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重在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整個課堂活動單一,學生個體參與的機會很少,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教學質量難以保證。而第二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傾聽的能力、朗讀能力、表達的能力、評價的能力等。另外,該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時側重于“以讀代講,以讀促學”,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語言積累的方式
第一位教師教學片斷:
師:這段話寫的景色太美了。下面同學們把它背下來。看哪個同學背得又對又快。
(學生自由背誦。教師檢查學生背誦情況,對優(yōu)秀學生提出表揚)
第二位教師教學片斷: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這段課文知道北大荒的秋天,那兒的天空是什么樣的,流云是什么樣的。假如你是北大荒的主人,面對外來的游客,你能把這兒秋天的美景向游客介紹一下嗎?可以用書上的話,也可以用自己的話。
(學生試著介紹描述。同桌互相說一說,全班展示)
……
從這兩個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位教師的課堂教學比較傾向于應試教育,對于文中的優(yōu)美句子,學生只要能背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重知識輕運用,時間久了,學生就會覺得學習語文就為了考試,其他沒什么用,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第二位教師在教學時比較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從導游介紹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看出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的能力,并且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教師提示學生可以用書上的話,也可以用自己的話,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體現(xiàn)了教學要從學生個人實際出發(fā)的教學理念。
總之,從同課異構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課堂教學中,第一位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角,而學生只是教學活動中的配角,他們缺乏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死氣沉沉,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第二位教師的課堂,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而教師只是學生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敢于大膽地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學習起來更主動,更有興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學理念對語文課堂產生不同的效果。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