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強
俗話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隨著我國教學制度的不斷完善,面對新課改下的教學背景,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結合著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通過自己的感知、概括及應用的思維能力去發(fā)現真理、掌握規(guī)律。加上教師正確的指導與幫助,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順利的完成中學歷史的教學任務。
課堂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學生是教學主體,課堂的主角,其行為不能由教師包辦代替。課改下的歷史教學與傳統(tǒng)的“滿堂灌”、“一言堂”的形式基本不同,課前首先讓學生充分預習和收集相關資料,上課時由學生自由發(fā)言。改變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作用。讓學生初步形成自覺地、主動的和積極的參與學習過程的態(tài)度,求知的欲望與激情也被激發(fā)起來;讓學生學習了用心去感受歷史知識,而不是簡單用腦去記歷史,同時展開豐富聯想,讓歷史走出教材,走向現實生活中,要讓學生“講”出來,學進去。
新課改要求教師由備教材,轉變?yōu)橄葌鋵W生,但老師一定要把握好教材,做到隨心駕駛,有的放矢??捎械慕處熒险n前沒有認真鉆研教材,沒有認真?zhèn)湔n,造成了課前未吃透教材、未了解學生,上課時往往產生課堂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兩種傾向,前者多見于注重知識傳授的老師,課文講完,練習處理后學生無事可作。很多課堂在30分鐘內完成,學生在富余時間里,無所適從。與此相反,由于擔心完不成教學目標,對教材不作輕重處理,更不作取舍處理,甚至連同書上設計的所有問題,都要個個解析。切忌平均使用,環(huán)節(jié)不全,造成課堂饑飽不勻現象產生新課改下的歷史教材要求學生識記的知識減少了,也沒有了以往的小字內容。但是正文雖少,但輔助內容就比較豐富。
歷史是一門生動的學科,應該把枯燥知識用生動語言講述,切實履行孔圣人的“寓教于樂”。然大多數老師讓學生無精打采,氣氛沉悶,學生保持緘默。很多學生把歷史課被戲稱為“睡覺課”,“休息課”。這是教師教學者的悲哀,更是先人們得悲哀。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要有豐厚的歷史底蘊,形象富有親和力,語言富有感染力,問題富有吸引力,師生互動融為一體。要把歷史課上好、上活、上出味道、上出精彩。這樣就能使歷史課演化成興趣課、探究課,切實把學生從邊緣引入中心。人們打趣地稱這種教師為“一勞永逸”型。此種教法短則一本書,長則用三年。把教學當成了一種形式,這是一種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表現。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基礎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不要讓學生鐘情于定式思維,探究于鳥籠之中,久而久之必然使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缺失。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而為了避免陷入這類誤區(qū),教師要多探究和鉆研教材、多分析和把握學生因勢利導地采用恰當的教法來激活課堂的生命力。切忌教學理念固步自封,辦法千人一面。
一、教學觀念
受我國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多數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多以教學主體的地位“自居”,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策劃者與組織者,而學生才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由此就需要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使自己從原有的“教”轉變?yōu)椤皩А?。教師在原來的基礎上,結合著學生的性格特點,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使學生由“被動”變?yōu)椤爸鲃印?,在歷史學習中不斷探索、努力研究,在提高自己學習成績的同時,還能成為歷史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學習《鴉片戰(zhàn)爭》這一課時,教師應跳出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以輔導學生為主。在講課之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憶古代史所講到的《封建帝國的危機》,然后教師將清朝的轉變以及殖民侵略滲入到教學中,使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能夠“知恥而后勇”,引入本節(jié)課的主題。通過英國為什么向中國走私鴉片、鴉片的危害、林則徐虎門銷煙以及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等一系列的提問,使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進行知識探索。這樣的教學觀念,能提高教師的歷史教學質量,還能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從而更好的投入到今后的歷史學習中。
二、教學個性
新課改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但決不能理解為一個規(guī)格。一個模式,那不是培養(yǎng)而是塑造,新課改自始至終貫徹主體性原則,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針對學生個性差異采用分層次教育方法,課前要對學生情況作充分了解,整個教學應面對大部分學生進行設計。在整個歷史教學中,首先,教師應準確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輔導,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自己對歷史觀念的認識,同時能夠端正自己的歷史學習態(tài)度。其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時,應結合著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具體的歷史學習狀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分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與之相符的輔導,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績。再次,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打破原有的“成績重心”,在教學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認識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觀為主,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能夠發(fā)奮圖強,真正做到“知恥而后勇”。最后,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在條件允許的狀況下,可以到一些歷史名勝古跡進行參觀游覽,如:圓明園、頤和園等。使學生能夠通過親身實踐感受到國家興衰的“榮辱”,以便全身心的投入到今后的學習中。
三、教學模式
在以往的歷史教學中,多以教師的“講述”為主,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這樣的教學模式在打擊學生歷史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使學生產生了歷史厭學情緒。而隨著新課改的順利實施,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今后的歷史學習中。而在歷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條件允許的狀況下,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通過多媒體中的一些音像資料,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歷史發(fā)生的真實。例如:在學習《紅軍長征》這一課時,面對現在高水平的物資生活,多數學生無法體會也無法想象當時長征中遇到的困難,教師一味的講解反而會引起學生的猜疑與反感。若教師通過一些音像資料來輔助教學,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感官來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識,在學習中能夠深刻理解當時的艱苦環(huán)境以及長征中遇到的困難。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提高教師歷史教學質量的同時,還能在學生心底產生震撼。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應結合著歷史教材營造不同的學習氣氛,例如:在新中國成立時應營造出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
四、教學指導
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而教師的正確指導不僅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認識觀,同時還能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獨立探索,形成自己的歷史學習風格。例如:在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教師可以從西方國家的殖民地講起,然后引入利益關系,引導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幾個國家進行分析,進一步闡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造成的影響。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深刻的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知識,在深化學生知識理解的同時,還能達到教學目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以及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歷史教學在我國初中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就需要初中歷史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在新課改教學制度的指導下,及時的轉變自己的教學態(tài)度,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歷史成績以及學生的思想認識,使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