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運祥
[摘要]農業(yè)(園藝)生物技術專題是面向我校園藝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開設的一門專業(yè)選修課。結合我校教學實際情況,作者從教學方法、第二課堂開設等方面進行了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優(yōu)化,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從這門課的特點出發(fā),對我們采取的具體改革措施進行了闡述與探討,以期為其他高校生物技術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園藝 生物技術專題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12-0120-02生物技術是以現代生命科學理論為基礎,結合其他相關基礎科學,采用先進的研究方法,按照預先的設計改造生物體或加工生物原料,為人類生產出所需產品的一種技術。與信息技術一樣,生物技術已被世界各國視為二十一世紀的一種高新技術,甚至有人把21世紀稱為“生命科學的世紀”。生物技術已經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作物育種與生產、生物制藥、食品工程、環(huán)境保護中,為經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作出巨大貢獻。
農業(yè)(園藝)生物技術專題是為我校園藝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開設的一門專業(yè)選修課,主要講述植物生物技術的理論、操作及應用,重點學習植物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的基本技術和方法,植物基因克隆、植物組織培養(yǎng)、植物細胞遺傳轉化等基本原理和操作。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植物生物技術的基本理論,更重要的是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研究生所做相關課題研究及將來畢業(yè)后從事相關工作和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門課程內容廣泛、理論較深、技術性較強,對于授課教師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驗技能要求較高,課程要求教師具備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同時又要求老師具備專業(yè)知識,為此,我們根據不同教師的專業(yè)背景和教學科研經歷,不同的生物技術專題內容安排優(yōu)勢教師教學。不過,以前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采取課堂教學的方式,因此,同學們的動手能力不強,對科學前沿的了解也較少。為此,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與優(yōu)化措施,以提高同學們的動手操作和把握生物技術前沿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課程組成員一起交流討論,統(tǒng)一教學內容,明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并交流教學課件,探討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不斷改進,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課堂教學方法改革
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可以調動學生對于植物生物技術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知識點,設置少量問題,以供學生思考,鍛煉他們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讓大家懷著疑問專心聽課,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還可以設置幾個小的專題,讓同學們在課堂上討論,提高同學們的辨析能力。例如,當今世界面臨人口、資源和環(huán)境的嚴峻挑戰(zhàn),人口膨脹、資源匱乏、環(huán)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請同學們結合實際情況和所學的相關知識,討論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給人類社會發(fā)展帶來的機遇及挑戰(zhàn)。在講到基因工程這個專題時,可以讓同學們從技術的角度出發(fā),談談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看法。
案例教學法通過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方法,利用真實、目的明確和典型性的案例,在良好寬松的教學實踐情境中使學生獲得相應的理論知識,有其不可替代的實效價值,案例教學以其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優(yōu)越性而越來越受到重視。這門課中也可以加強案例式教學方法的比重。在講到植物組織培養(yǎng)這個專題時,可以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把研究內容融合到講課內容中,讓學生找出與教師研究存在共性的地方,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思維。如,蘋果胚狀體的發(fā)生過程,草坪草的組培再生過程,十字花科蔬菜遠緣雜交后的胚挽救技術等。不僅讓同學們學習了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還了解了這項技術在科學研究中的實際應用,開闊同學們的研究思路與視野。另外,可以由學生自己設計生物技術案例,然后分組討論或通過PPT演示,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通過案例分析,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為了提高同學們查閱資料、文字組織及科研匯報的能力,要求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研究課題,選擇感興趣的生物技術方面內容,通過查閱相關中外文獻,準備PPT,并且上臺介紹其研究進展情況,最后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觀點。介紹完之后,其他同學針對相關內容進行提問,可以是該學生的不足之處,也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最后,由老師進行點評。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大家查閱課題相關文獻資料,熟悉相關生物技術,還可以鍛煉自己的演講能力。
最后,還可以選擇一篇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究論文,最好是一篇設計方法巧妙、思路獨特,并能涵蓋大部分生物技術的文章,帶同學們一起分析這篇論文中用到的幾項生物技術,為生物技術在科研上的應用提供思路,也可以為不同生物技術在各位同學科研課題研究中的應用提供借鑒作用。
二、加強實踐教學
農業(yè)(園藝)生物技術專題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課程。經各位任課教師集體討論,對該課程學時進行了合理安排和布局,由以前單純的理論教學模式轉為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模式。安排一定的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既可以幫助同學們理解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使他們對具體的各項技術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又能提高同學們的動手操作能力。
另外,帶領同學們去生物技術企業(yè)參觀學習,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他們親身感受生物技術在企業(yè)研發(fā)與生產中的應用現狀,了解企業(yè)對生物技術的需求情況,為他們未來的發(fā)展指明方向。
作為一所農林高校,每年都會邀請多位國內外知名的農林研究領域專家學者來校做學術報告。因此,鼓勵學生參加學?;驅W院組織的生物技術相關領域的學術報告,幫助他們了解現代生物技術研究前沿及其在植物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情況,并且將所學到的知識總結成文,作為課程考核內容之一。
另外,還鼓勵同學們申報各類相關項目,翻譯英文生物技術論文,撰寫生物技術方面的綜述文章等。從而培養(yǎng)大家的查閱文獻資料、閱讀英文文獻、科技論文與科技項目寫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分為平時、期末和實驗考核三個環(huán)節(jié)。平時成績包括考勤、課堂提問、學術報告總結、個人試講等成績,實驗考核包括實驗操作和實驗報告,課程論文考核包括論文格式(嚴格按照學院要求)和論文內容。其中,對于實驗報告,要求格式規(guī)范,內容詳盡,用科學的語言客觀地記錄實驗現象,能運用所學知識合理地解釋實驗結果并加以討論,表現出嚴謹的科學作風和嚴肅的科學態(tài)度。
四、結語
通過對農業(yè)(園藝)生物技術專題教學體系改革的探索和嘗試,進一步完善了教學體系,提高了教學質量,豐富了同學們在這門課中學到的知識,提高同學們在生物技術研究領域的科技素養(yǎng),使他們及時了解本領域的科技前沿,提高他們的自我學習能力,總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學生不僅掌握了生物技術基礎理論知識,還熟悉了植物基因組DNA 提取、核酸電泳、PCR、植物組織培養(yǎng)等生物技術領域的基本實驗技術,增強了動手操作能力,為他們順利開展自己的研究課題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呂曉亮.生物技術在園藝作物上的應用[J].北京農業(yè),2013,(21).
[2]張安文.生物技術在園藝作物育種上的應用[J].宿州學院學報,2010,(2).
[3]張仰峰.生物技術在農業(yè)種植中的運用初探[J].科技信息,2013,(23).
[4]李靜,華淵.現代生物技術在食品工程中的應用[J].北京農業(yè),2013,(21).
[5]朱章源.生物技術在制藥方面的現狀與發(fā)展[J].生物技術世界,2013,(1).
[6]劉鵬.現代生物技術在環(huán)境保護中的應用和前景[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3,(20).
[7]宋輝.談案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3,(19).
[8]葛沖.淺談案例教學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1,(22).
[9]朱倩.淺談案例教學法在現代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與發(fā)展[J].現代交際,2011,(8).
[責任編輯:碧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