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通 耿 琦 崔 晨 陳文文 王巍峰 吳 雨 李敬偉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2012級博士研究生,上海 201203)
蔣健教授基于口酸病證診治案例的學術觀點及臨床經(jīng)驗
王之通 耿 琦1崔 晨2陳文文1王巍峰3吳 雨2李敬偉4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2012級博士研究生,上海 201203)
口味異常;辨證論治;名醫(yī)經(jīng)驗
口酸是個自古即有的病證名,是臨床常見的口味異常疾患之一。通常,根據(jù)《內經(jīng)》“肝熱則口酸”的五行論點,長期以來,一般均將口酸責之于肝。然而,蔣健教授根據(jù)長期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不如此簡單。引起口酸的原因遠非肝熱所皆能囊括,尚存在宿食積滯、脾胃虛弱、痰瘀互阻以及情志等方面的病因病機。如果臨床遇口酸病證不分青紅皂白一概從肝論治,必陷黔驢技窮。是證雖小,含理頗豐。茲以蔣健教授經(jīng)治多種口酸病例為出發(fā)點,介紹其口酸證治的學術觀點和臨床經(jīng)驗,以供大家參考。
1.1 肝膽濕熱類 徐某,女,80歲。2012-02-03初診。主訴:每于夜半自覺口酸、口苦、口干,伴有頭暈,納呆,便秘,大便3~4d 1行,舌淡紅,苔黃膩,脈細弦。證屬肝膽濕熱,治以清利肝膽濕熱,消食導滯。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藥物組成:梔子12g,黃芩12g,柴胡12g,生地黃30g,當歸15g,澤瀉12g,車前子15g,制大黃10g,神曲12g,焦山楂12g,萊菔子15g,木香12g,檳榔12g,川芎20g,羚羊角粉(吞服)0.6g,白蒺藜12g,麥門冬15g。日1劑,水煎2次共取汁300mL,分2次口服,共7劑。2012-02-10二診,口酸、口苦減大半,納增,大便通暢,1日1次,舌脈同上。原方去羚羊角粉、白蒺藜、麥門冬,再予7劑。2012-02-17三診,口酸、口苦已去九成,納開,大便日通,舌淡紅,苔黃膩,脈細弦。上方再予14劑。2012-03-02四診,口酸止,口苦僅限于晨起,大便暢,舌脈同上。藥物組成:梔子12g,黃芩15g,柴胡12g,生地黃12g,當歸12g,澤瀉15g,車前子15g,神曲15g,制大黃10g,決明子30g,14劑。2012-03-16隨訪,口酸未發(fā)作。
按:本例口酸合并口苦、口干?!端貑枴ゐ粽摗罚骸案螝鉄幔瑒t膽泄口苦筋膜干?!庇捎诳诳喽嗵崾靖文懱N熱,故以龍膽瀉肝湯清泄肝膽濕熱;同時以神曲、焦山楂、萊菔子、木香、檳榔、制大黃消食和胃,導滯通腑;以川芎、羚羊角粉、白蒺藜、麥門冬平肝熄風治療頭痛。全方清利肝膽濕熱為主,消食導滯通腑為輔,佐以平肝熄風,是故口苦止而口酸亦止。
1.2 宿食積滯類
1.2.1 張某,男,61歲。2007-09-25初診。主訴:口酸15d,納差,無脘腹痞脹,大便正常,舌淡紅,苔中黃膩,脈弦滑。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予枳實導滯丸加味。藥物組成:枳實12g,制大黃6g,黃芩12g,黃連6g,澤瀉12g,茯苓12g,神曲12g,木香12g,檳榔12g,萊菔子12g,雞內金12g。日1劑,水煎服,共10劑。此后患者一直未來就診。至2007-12-25因他病來診時隨訪得知:當時服上藥后,口酸即消,至今未發(fā)。
按:本例患者除口酸及納差外別無所苦,察其舌脈,苔中黃膩,脈弦滑,實為宿食積留胃腸,日久蘊熱上泛于口所致。方以枳實導滯丸為主方配合木香、檳榔、雞內金理氣消食導滯為主;澤瀉、大黃從二便分消濕熱,積滯得化,胃中濁氣得降,口酸即止。
1.2.2 徐某,女,55歲。2008-08-01初診。主訴:口酸2周,食甜物亦感覺其味為酸,口干,胃脘痞脹隱痛,食冷著涼尤易胃痛,怕冷,自覺足底冒冷氣,大便欠暢,夜間手麻,耳鳴時作,舌淡紅,苔薄,脈細弦。有慢性淺表性萎縮性胃炎、膽結石膽囊炎以及頸椎病史。治以理氣和胃,導滯通腸為主。藥物組成:紫蘇梗12g,青皮9 g,陳皮9 g,枳殼12g,麥芽15g,黃連6g,煅瓦楞子30g,白芷40g,肉桂10g,木香12g,檳榔12g,厚樸12g。日1劑,水煎服,共7劑。2008-08-08二診,藥后口不酸,食甜為酸感亦消失,胃不痛,足底知熱,夜間手麻未除,胃脘仍有痞脹感、大便仍欠通暢,后調治余癥。
按:本例以口酸為主訴,并胃脘痞脹、食冷胃痛、怕冷等癥,乃為中陽不足,運化失司,致飲食停滯胃腸,濁氣上泛為酸,此為主要矛盾之所在。方以紫蘇梗、青皮、陳皮、厚樸、枳殼、木香理氣行氣;大劑量白芷、肉桂溫中止痛;木香檳榔丸、麥芽消食導滯通腸。全方共奏理氣、溫中、導滯之功,服后諸癥或瘥或輕,口酸消失。
1.2.3 陳某,男,45歲。2005-09-20初診。主訴:胃脘不適,時脹時痛1月余,食后尤甚,伴有噯氣,納呆,口酸,大便1日1次,質干,時有心悸,氣急,寐差,乏力,舌胖紫紅,苔黃厚膩,脈數(shù)弦。治以理氣導滯為主,兼消食清熱。藥物組成:木香15g,檳榔15g,枳實30g,萊菔子15g,紫蘇梗12g,香附15g,蒲公英15g,連翹30g,白芍藥15g,神曲15g,麥芽15g,焦山楂15g,雞內金12g,艾葉3g,龍膽草3g,合歡皮15g,首烏藤30g,遠志6g。日1劑,水煎服,共14劑。2005-09-27二診,服藥后,胃脘痞脹疼痛等癥均止。
按:本例“口酸”為伴隨癥狀,主訴為胃脘脹痛,尚伴有心悸、寐差、乏力等癥狀。病機主要在于胃腸氣滯食宿,并有蘊熱之象。方以木香檳榔丸、保和丸化裁消食導滯;蒲公英、連翹、龍膽草清熱;紫蘇梗、香附理氣;合歡皮、首烏藤、遠志安神;處方中小劑量艾葉和龍膽草有健胃增納作用。全方消食導滯,理氣清熱,兼輔養(yǎng)心安神,上方服畢,諸癥均愈。
1.2.4 杜某,男,30歲。2007-02-02初診。主訴:口酸數(shù)日,伴口苦,惡心,胃脘不適,便秘,寐差,舌淡紅,苔薄,脈細弦。胃鏡檢查診為淺表性胃炎。證屬腸胃積滯,治以消積導滯。方用木香檳榔丸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藥物組成:木香15g,檳榔15g,青皮12g,陳皮12g,枳實12g,黃連10g,生大黃(后下)5g,黨參15g,白術12g,茯苓15g,半夏12g,香附15g,砂仁(后下)3g,連翹30g,酸棗仁15g,首烏藤30g,合歡皮15g。日1劑,水煎服,共7劑。2007-07-11隨訪,經(jīng)電話詢問,患者藥后口酸諸癥即除。
按:本例口酸伴有惡心、胃脘不適、便秘等癥,乃先由脾胃虛弱、運化功能低下,遂致腸胃積滯。處方以木香檳榔丸行氣通腑;香砂六君子湯健脾益胃;加入酸棗仁、首烏藤、合歡皮安神;連翹一方面防治食積之熱,另又針對淺表性胃炎對病用藥。如此則脾運健而積滯去,口酸諸癥自愈[1]。
1.3 脾胃虛弱(寒)類 馬某,女,61歲。2012-07-20初診。主訴:胃脘隱痛數(shù)年,喜溫,伴口酸,神疲乏力,嗜睡,口干,舌淡紅,苔黃膩,脈細弦。證屬脾胃虛弱(寒),治以健脾化濕,消食和胃,緩急止痛。藥物組成:蒼術12g,白術12g,半夏15g,茯苓12g,陳皮12g,白芍藥50g,炙甘草2g,白芷50g,肉桂粉(吞服)2g,神曲12g,枳殼12g。日1劑,水煎服,共7劑。2012-07-27二診,胃痛幾止,口酸止,仍感神疲乏力、口干,舌淡紅,苔薄黃,脈細弦。繼以健脾益氣、養(yǎng)陰生津之品調之。
按:本例患者呈現(xiàn)出脾胃虛弱(寒)之象并伴有口酸,故處方以益氣健脾化濕之六君子湯為主加減化裁,加白芷、肉桂粉溫中;合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神曲消食;枳殼行氣。全方健脾化濕,溫中緩急,治后胃痛幾除,口酸亦消。
2.1 口酸的定義及鑒別診斷 口酸與口苦、口甘、口咸一樣,均屬于口味異常的病證范疇??谒崮嘶颊咦杂X口中有酸味或酸腐氣味,屬于味覺異常,不同于吐酸、吞酸、泛酸。胃中酸水上泛而吐出者為吐酸,上泛至咽隨即咽下者為吞酸,不吞不吐為泛酸[2]。泛酸可以包括吞酸與吐酸,但不能包括口酸在內。
2.2 肝(膽)濕熱口酸與治療 絕大部分古代醫(yī)書記載均強調口酸為肝病。如《雜病源流犀燭》:“肝熱則口酸,肝乘脾亦口酸?!?《張氏醫(yī)通·七竅門下·口》:“肝熱則口酸……口酸,肝膽實熱也?!弊C之臨床,肝膽濕熱或火熱,確能引致口酸(如例1.1)。對于肝膽濕熱類口酸,可用清利肝膽濕熱或清瀉肝膽實熱之龍膽瀉肝丸、當歸龍薈丸類方藥進行治療。
2.3 宿食積滯口酸與治療 蔣健教授認為,古人以“口酸乃肝木之味”類五行學說強調口酸屬于肝熱論似有失偏頗。證之臨床,肝膽濕熱或實熱引起口味異常中以口苦為最多而并不是口酸。而引起口酸最為常見的原因是宿食積滯,如例1.2.1、例1.2.2、例1.2.3、例1.2.4所示皆是,臨床上這類患者最為多見。脾胃運化功能不良,飲食積滯不去,濁氣上泛,最易導致口酸。關于這一點,宋代陳言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口病證治》中指出:“夫口乃一身之都門,出入營養(yǎng)之要道,節(jié)宣微爽,病必生焉。故熱則苦,寒則咸,宿食則酸,煩、燥則澀,虛則淡,癉則甘?!逼渲小八奘硠t酸”可謂肯綮之言。對于脾胃病消化不良、宿食積滯類口酸,可用消食化滯的保和丸、木香檳榔丸、枳實導滯丸類方藥進行治療。
2.4 脾胃虛弱(寒)口酸與治療 肝熱、宿食遠非口酸的全部。既然宿食積滯可以引起口酸,那么作為導致宿食積滯的脾胃虛弱病因病機似乎同樣可以引起口酸。如例1.3主要表現(xiàn)為脾胃虛弱(寒),同時伴有口酸。經(jīng)過治療以后,隨著脾胃虛弱(寒)的改善,口酸癥狀亦在“不經(jīng)意間”消失,提示益氣健脾、溫中散寒對于糾正口酸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其實《醫(yī)學正傳》早有指出:“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古人總喜歡將口酸與肝聯(lián)系在一起,故有“木乘土位”之說,如例1.3脾胃虛弱即使沒有“木乘土位”,照樣也可引起口酸。因此“木乘土位”并非必備病機。對于脾胃虛弱(寒)類口酸,可用健脾益氣溫中的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理中丸類方藥進行治療。
2.5 痰瘀互阻口酸與治療 脾胃虛弱可致宿食積滯,也可致痰濕醞釀,則應考慮痰濕是否也可以引起口酸。例1.4既有痰濕病機,又有瘀血病機,經(jīng)過化痰化瘀治療以后,口酸立消。該例口酸既有可能由痰濕引起,也有可能由瘀血引起,還有可能由痰濕和瘀血共同引起;同樣,其口酸消除的療效,既有可能由化痰濕所致,也有可能化瘀血所致,還有可能由化痰濕和化瘀血共同所致。無論如何,化痰化瘀可以治療口酸。因此,對于痰瘀互阻類口酸,可用化痰濕的二陳湯、平胃散、溫膽湯類方藥和活血化瘀的血府逐瘀湯類方藥進行治療。
2.6 精神因素口酸與治療 蔣健教授曾用pH試紙測試口酸患者的唾液,與正常人比較并不更呈酸性,“口酸”說到底只是患者的一種自我感覺。蔣健教授假設,如同口苦以精神性居多一樣,口酸之癥也可能有精神神經(jīng)性因素參與其內。在上述所舉病例中,諸如口酸與口苦并見(例1.1),食甜為酸、自覺足底冒冷氣、耳鳴(例1.2.2),口酸與睡眠欠佳并存(例1.2.3、1.2.4)等,均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神經(jīng)衰弱類癥狀,以至于需要運用養(yǎng)心安神的藥物輔助治療(例1.2.3、1.2.4)。尤其例1.4患者具有明顯的焦慮、緊張的臨床表現(xiàn),而事實上溫膽湯、血府逐瘀湯等化痰化瘀方藥治療神經(jīng)官能癥等精神障礙類疾病已被臨床證明是有效的。肝喜條達而惡抑郁,主疏泄情志,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古人主張口酸為肝病亦不無道理。有學者指出口酸與精神疾病相關[3],文獻報道用疏肝散治療口酸有效率可達87.9%[4]。
此外,還有文獻報道認為口酸亦可因心肺積熱引起,可用涼膈散加以治療[5]。由此看來,口酸病證可以存在多種病因病機及其相關的治療方法,尚待進一步積累資料加以總結和歸納。
[1] 金采映.蔣健治療口味異常驗案舉隅[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8,42(5):9-10.
[2] 蔣健.泛酸證治及病因病機分析[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9,43(9):30-32.
[3] 劉曉軍.精神疾病與味覺障礙[J].山東精神醫(yī)學,2004,17(4):251-252.
[4] 皮精英.柴胡疏肝飲加味治療口酸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2,24(18):2221.
[5] 鮑基宏.涼膈散加減治愈口酸癥[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85,(1):23.
(本文編輯:李珊珊)
王之通(1984—),男,住院醫(yī)師,碩士。研究方向:中醫(yī)治療脾胃病。
R570.531;R242
A
1002-2619(2014)12-1766-04
2013-11-05)
1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上海 201203
2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2013級博士研究生,上海 201203
3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2007級七年制本碩連讀生,上海 201203
4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上海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