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鐵花
〔關鍵詞〕 語文教學;高效課堂;
“先學”;“后教”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14—0082—01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作為主體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學之中,教師在學生自學互助的基礎上予以高效的點撥、補充,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那么,教師怎樣才能既使學生的“先學”有效、到位,又使教師的“后教”輕松、有效,并且高效地融為一體呢?筆者在此就結合自身經驗,談談對高效課堂教學的一點認識。
一、讓課前的“先學”鋪墊高效的“后教”
指導學生課前扎實預習是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的前提,也是學生作為主體參與高效學習的關鍵一環(huán)。為此,教師應給學生制訂具體的預習方法。
一讀,就是對所要學習的新課文至少讀三遍。首先要手口并用初讀課文,要圈出字詞,勾畫出重點語句,粗知課文大意。其次要口腦并用再讀課文,在劃分段落的基礎上理清作者的思路或文章脈絡,從而熟悉課文內容。對高年級學生而言,還要學會精讀品賞這種高層次的讀,要結合課后思考題把握課文重點,從而逐步學會推敲主旨,了解文章的寫法。
二查,就是學會自己解決一些“疑難雜癥”。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詞典和詞語手冊,解決字、詞的音義,借助網絡及工具書查閱有關資料。這樣能夠擴充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創(chuàng)建高效的課堂,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疑,就是學生將自學中遇到的疑問標注在書上或預習筆記中,積極質疑并寫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這樣,學生的課堂學習就是有準備的,久而久之,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
二、讓高效的“后教”升華課前的“先學”
最精湛的教學藝術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筆者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預習的同時,把課堂的主陣地讓給學生:有時候,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后,推選一位主講來和全班學生共同交流;有時候,學生分幾個環(huán)節(jié)或幾個片段輪流主講;有時候,學生自告奮勇地和講解者交流著學習。相比以往的教學方法,教師明顯輕松多了,學生的理解卻更到位了。
創(chuàng)建真正的高效課堂,在課堂自學指導中還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學生自學的全員性。就是要讓全班學生都參與到自學活動中,體驗到參與成功帶來的滿足,不能只局限十個、二十個“像樣”的學生。為避免課堂發(fā)言的兩極分化,筆者有意識請小組長記載每個學生的發(fā)言次數(shù),并及時給發(fā)言小明星發(fā)喜報,雖是小小的獎勵,昔日沉默于課堂的學生現(xiàn)在已不再是靜靜的聽眾了。二是課堂教學的全程性。就是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上都留給學生閱讀、思考、交流、活動的時間,而不是某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參與自學,其他環(huán)節(jié)依然由教師主宰??傊?,就是講授、點撥一定要精而少,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提問、爭論、質疑,這樣才能保證學生自學的質量。
三、讓課后延伸為“先學”和“后教”錦上添花
葉圣陶先生說過:“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課堂四十分鐘雖是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重要過程,而課后的學習卻是學生消化、吸收、鞏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課后延伸也很有必要。筆者在指導課后自學時采用的方法是:利用課堂上學生掌握的新知識,設計出新穎和較有深度的話題及練習,將觸角伸向更深、更廣的天地,將新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筆者在教學每篇課文時,都引導學生談認識、說心得、做練習,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優(yōu)秀思維品質和大膽創(chuàng)新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自學、小組討論、集體研討等多種形式,讓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自在,煥發(fā)出學習熱情,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無論怎么研讀、學習,都絕非是死板硬套和現(xiàn)成的“拿來主義”,教師必須要創(chuàng)新地學,結合實情因地制宜地學。只有這樣,才能讓“先學”成為高效課堂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讓“后教”成為高效課堂的制高點和創(chuàng)新點。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