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雨笑
摘 要:《詩經》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包含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便是《詩經》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從這些多種多樣的食用植物、觀賞植物、祭祀植物和其他具有象征意義的植物中可以了解到遠古人民表達愛情的方式和在愛情中內心情感的變化。
關鍵詞:《詩經》;植物;意象
《詩經》中植物種類繁多,據統(tǒng)計,《詩經》中的草木蔬果共有134種,可分為喬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蕨類植物等①。本文將《詩經》中的植物按照其用途分為食用植物、觀賞植物、祭祀植物和其他象征意義的植物這四大類進行闡釋分析。
一、食用植物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遠古人民將植物視為上天的恩賜,食用植物在《詩經》中的種類最多,可以將其細分為水果類、野菜類、藥材類、蔬菜類和谷類這五類。
水果類植物在《詩經》中并不多,這類植物有桃、甘棠、梅、李、棘、葛藟、榛、栗、木瓜、木李、萇楚、瓜、枸等。由于剛進入農耕社會不久,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還不夠高,所以這其中除了桃、梅、李、甘棠這幾種因為其開花時花色美麗,作為觀賞果木廣泛栽培以外,其他都為野生水果,味大都略酸,只有極少部分被當做日常食用水果。
野菜類食用植物在《詩經》中種類是最多的,大約有三十多種。由于農耕社會生產水平的限制,采集野菜仍是勞動人民日常主要的食物來源。這類植物大多生長在水中或陸地,有芑、薺、薇、蕨、荇菜、蔞、卷耳、蘋、藻、芹等,而薺、蔞等野菜因為食用起來較為可口,至今仍有食用。
人工種植的植物在《詩經》中出現的不多,但由于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仍有部分蔬菜和谷類作物被人工栽培,這些植物有匏(葫蘆瓜)、葑、菲(蘿卜)、荷(莖藕可食)、菽(大豆)、韭等,由于種植方法簡單,且用途廣泛,在《詩經》時代已有較長的栽培歷史。而谷類在《詩經》中約有五種,它們分別是黍、麥、牟(大麥)、稻、梁(小米),其中黍是當時北方種植最為廣泛的糧食作物,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生活必需食物。
食用植物中還有一類較為獨特,它們的功能主要是治病,在《詩經》中也占有不少數量,這些植物有唐(菟絲子)、蝱(川貝母)、蓷(益母草)、杞(枸杞)、艾(艾草)、莫(酸模)等,這些藥材大都與女性有直接的關系。
上述這些食用植物雖然可食,但其在《詩經》中出現大都意有所指,這些植物意象多用來代指一些特殊的情感,如《摽有梅》中以梅來指女子青春的流逝,木瓜則作為男女愛情的信物(《衛(wèi)風·木瓜》),而匏,也就是葫蘆瓜,在《邶風·匏有苦葉》中是男女愛情的幫手,甚至于藥材唐(菟絲子)在《鄘風·桑中》以及《詩經》其他篇章中是用來比喻夫妻相互依附的關系。由此可見,植物是人類情感的寄托,寄寓了人們生活中歡喜悲憂的情感。
二、觀賞植物
當遠古先民食物得以飽腹,衣物得以御寒,基本的物質條件及生活需求都得到滿足,人們便需要一些美好的事物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而一些植物由于其外形美麗、花香芬芳,給人以視覺感觀上美的享受,常被作為觀賞植物栽培。這類植物有:荷、芍藥、舜(木槿花)、鷊(綬草)、諼草、唐棣等,還有一些在前面提到的木瓜、桃等食用植物,因為其在開花時花色艷麗,也被用來當作觀賞植物栽培。
這些觀賞植物在《詩經》中多用來比喻女子美好的容貌和品德,如舜(木槿花)在《鄭風·有女同車》中指女子美麗的容顏,而芍藥則通常在男女離別之時相贈,表達締結良約的意思。
三、祭祀植物
從遠古氏族社會到商、周、春秋完整的宗法制社會,祭祀一直以來都是王公貴族、平民百姓乃至整個國家的大事。祭祀祖先、祭祀神明,祭祀皇天厚土、自然萬物。他們認為植物生長旺盛,生生不息,對植物有著很強的生命崇拜,所以他們用這些植物當作祭品薦于鬼神,以祈求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如《召南·采蘋》中“蘋”與“藻”這兩類植物在《詩經》中出現均是作為古代的祭品。這類植物有:蘋(田字草)、藻、蕨、蘩、蕭、蓍(蓍草)等。“蘋、蘩、藻之菜,可薦于鬼神,可饈于王公”,平時可作為野蔬食用,祭祀時用來當作祭品。
四、其他象征意義的植物
由于一些植物的特殊屬性,在《詩經》中通常具有一些象征意義,例如桃、艾等是辟邪用的植物,唐(菟絲子),因為其是藤蔓狀的寄生植物,需依附于其他植物生存,所以通常用來比喻依附關系,如《鄘風·桑中》“唐”用以形容夫妻之間相互依附的關系。莠(狗尾草)則因為長在莊稼田地里,被當作惡草,用以比喻人沒有出息,不成材。
除了上述食用植物、觀賞植物、祭祀象征意義植物這三種類別,《詩經》中還有一些用于紡織衣物的纖維植物;用于美化衣物、染色的染料作物。這類植物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技術和審美層次上的變化發(fā)展。還有用于造船、造車、制造家具和修建房屋的木材類植物和葭(蘆葦)、白茅、蒲、柳、莞等用于編制席、墊、筐等日常生活器物的非木材類植物。
從這些多種多樣、用途廣泛的植物中我們可以看到《詩經》時代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植物被勞動人民賦予人的情思,成為抒發(fā)情感的植物意象。《詩大序》云:“情動于衷而形于言”②。他們在日積月累的生產勞動中把植物當作情感的載體,將他們的快樂、悲哀、憂愁、苦悶的心情借植物表達出來,所以《詩經》中這些植物意象就是遠古人民的情感世界。
(作者單位:西安思源學院人文學院)
注解
① 潘富?。骸对娊浿参飯D鑒》,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頁。
② 揚之水:《詩經別裁》,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