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紅
一
越是多元的世界,越需要人們的共識。
所謂共識,簡單而言是指共同認識,一致的看法。課堂共識則是在學校課堂教學活動中,活動的參與者為完成特定的教學和學習任務,促進教學相長所需并努力謀求的一致看法和共同觀點。班級是學校最基本的教學單位,課堂是進行各種教學活動的場所,由教師、學生、教育中介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所構成,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場所,更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渠道。參與和影響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很多,相互形成了復雜的關系。在同一班級的課堂上,就存在著班主任與學科教師之間、學科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等。課堂共識的達成,需要他們的協(xié)同努力,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難實現的是師生間的共識。
課堂共識有別于教育共識和教學共識,后兩者一般是從教育者(含教育管理人員和教學人員)之間謀求認識的一致性上講的,前者還需要關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受教育者之間的認識差異。
進入課堂就要認真上課和專心聽課,本是天經地義的事,現如今卻已不再是一件簡單并容易做到的事。因為作為課堂活動參與者的教師和學生,對教和學的理解事實上有很大差異,課堂主體的觀念與認識日益多樣化,并緊隨社會變化的節(jié)奏顯示出多變性。我們必須承認,教師的教學觀念與學生的學習認識具有其相對獨立性,并對教學實踐和學習活動產生深刻的影響。正是基于對課堂教與學的不同理解和行動,教育百花園才展現出從未有過的爭奇斗艷和豐富多彩,并推動著認識的豐富和發(fā)展。
二
達成課堂共識絕非是一件簡單的事。影響課堂共識的形成涉及多個利益主體,國家、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作為核心主體的教師和學生,在某些問題和看法上必然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和分歧。比如,教師不可能在實現教育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問題上向學生讓步;家長的態(tài)度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學生對教師的要求。取得課堂共識困難重重,但不等于不可能。只要方法得當,工具合適,加上必要的策略,還是能達成共識的。
首先,在平等對話中尋求共識。課堂共識無法像一般社會共識那樣通過博弈、協(xié)商和讓步尋找最大公約數,取得最廣泛的共識,因為課堂主體在教育和教學場域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占有的資本不同,教師是先知者,是專業(yè)知識的提供者,也是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者和設計者,不太可能在與學生的“討價還價”中作出太多的妥協(xié)。以不對等的方式取得的課堂共識,必然包含了一定的強制成分,也可能是虛假共識或偽共識。因此,課堂共識的形成并自覺接納,需要師生在平等的基礎上,充分發(fā)表各自的意見和想法,這是形成真正共識的前提,謹防教師將自己的看法升級為“共識”。
其次,課堂共識的形成要建立在深刻理解之上。課堂主體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根據自己的需求、能力、知識以及所處的教學關系等參與教學活動,努力展示自己的主體力量,維持自己的生存與發(fā)展,維護自己的尊嚴和人格,并據此來理解自己在課堂活動中的地位和價值,形成自己的教學或學習觀念。這種相當個人化的觀念無論是言表的,還是緘默的知識和信念,未必能為他人所理解和共享。所以,人們要達致暢通的理解,就需要有寬容之心,學會換位思考,對他人的話語、思想、世界觀,甚至思維方式都能體認、了解和明白,給予諒解或同情。當然,由于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上的差異,使得人們即便可以理解對方的觀點與立場,也不一定會接受它們,理解不保證接受。
再次,達成課堂共識是意見綜合的過程。共識的形式有自發(fā)的、突發(fā)的和運作的三種形式。運作的共識允許自由表達意見,經過良好的信息溝通,將意見傳達到每一個體,最后取得共識。課堂共識理應通過運作來實現,努力尋求意見的一致,實現意見的綜合或意見的收斂。為了取得共識,首先應該互相通氣,其次要有合作的愿望和合作的行動。綜合各方意見時,只有充分反映或得到客觀教學事實確證的觀念才有資格成為課堂共識。而這樣的觀念很可能已經不是某一種觀念,而是多種觀念相互吸收和融合的產物了。由此看來,課堂共識的達成過程,實際上是基于客觀教學事實的各方觀念的整合和重構過程,也可以說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過程。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