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劍輝
教學環(huán)節(jié),是課堂的組成。它主要包括課堂導入、課堂知識講解、課后鞏固三大環(huán)節(jié)。如何讓學生對物理課堂的興趣得以有效激發(fā),關鍵在于如何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吸引學生
學生的一切學習心理活動都是以感知覺為先導的。教師應該抓住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讓學生知道身邊到處都是物理知識,盡量降低物理學科知識點的門檻。其實,這也是物理教師在教學中所必須要找到的教學切入點。對于不同的知識點,教師必須找到不同的切入點,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在我使用的講學稿上就能體現這一點,首先我在講學稿上設計了學前準備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而設計的。一般我們都把學前準備環(huán)節(jié)的內容設計得生動有趣,同時注重讓學生初步了解知識點。譬如在講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時候,教師如果僅僅告知學生,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稱為自由落體運動,那么學生就會機械式地記憶相應規(guī)律,僅僅知道自由落體運動的初速度為零,是一種勻變速直線運動。而我則將生活中的例子融入到這節(jié)課當中,在本節(jié)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用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導入:“一只熊掉進一個20m深的洞,用了約2s,請問這只熊是什么顏色的?”一個奇怪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來了,那么再去講解自由落體的相關知識應該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雖然問題不太科學合理,但卻在感知覺層面上首先把學生的好奇心給吸引住了。在學生學習的感知覺層面上能抓住學生心理,相應的知識點能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知識講解環(huán)節(jié)”中突出學生
新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教師作為主導,學生作為主體,因此物理教師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不但要在感知覺層面上吸引學生,還要在知識理解、規(guī)律歸納總結層面上突出學生的地位。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學生上課的狀態(tài)一直很低沉而且消極應付,那是因為學生認為老師講的知識跟自己沒有什么關系,不想去了解,不需去理解。因此,在推進自身課程教學改革的同時,我結合講學稿進行教學。在我的課堂中,我都會抽取一兩個基礎知識點讓學生來講解,讓學生成為物理小教師。因為講學稿上反映出教師的講授思路,所以在讓學生來擔當“老師”一角的時候,他們可以將講學稿作為參考資料進行充分的利用。譬如在講解利用萬有引力定律稱量天體質量的時候,我就讓學生來講解怎樣利用萬有引力定律來稱量地球的質量。結果學生經過翻閱相關資料以及回答與思考講學稿上的相關問題,進行相應的“備課”之后能夠講得頭頭是道,在應對其他學生的提問時能對答如流。當然,這需要教師在課前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引導。但這不恰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嗎?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當著主導作用,學生作為主體出現在課堂中。在知識講解環(huán)節(jié)中突出學生的地位,能夠使得學生有被重視的感覺,興趣自然被激發(fā),學生就會很自然的融入到物理學習當中。
三、在“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關注學生
可能在眾多學科中,物理學科的作業(yè)完成情況是最糟糕的,因為大部分學生都認為物理學科的作業(yè)要順利完成實在是太難了,就算順利完成也要花上很多的時間,所以很多學生都不愿意花時間在課后的練習鞏固上。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物理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在我所教的班級中,學生的層次就出現了較大的差距,所以我在課后的練習鞏固中,注重分層練習鞏固。例如在生活中的圓周運動這一節(jié)的鞏固練習中,我就給出了以下練習:
如圖所示,長度為L=1.0m的繩,系一小球在豎直面內做圓周運動,小球的質量為M=5kg,小球半徑不計,小球在通過最高點的速度大小為v=20m/s,試求:(1)小球在最高的向心加速度;(2)小球在最高點所受繩的拉力;(3)若將繩子換成輕質桿,則小球在最高點速度的最小值為多大?此時輕質桿對小球作用力為拉力還是支持力?(選做)
題目中第一問與第二問是所有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圓周運動這一節(jié)內容的學習之后能夠當堂解決的知識點,而第三問則需要學生課后進一步琢磨才能解決的,所以在“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中我將它作為選做題目。這樣就能夠在“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中關注到多層次的學生,在滿足基礎薄弱的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又能滿足相對基礎程度較好的學生。因此,在“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中能夠做到關注每個層次的學生,相信就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