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習娟
(江西省人民醫(yī)院普外科,南昌 330006)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yī)護模式不斷轉變,除疾病本身外,心理、社會、精神方面的干預漸成護理工作的主題,是提高整體健康水平的保障[1]。慢性乙型肝炎屬慢性傳染性疾病類型,目前尚缺乏特異性治療藥物,患者心理問題嚴重,對心理疏導有更高期待。筆者采用對比研究方法,就常規(guī)護理與針對性心理護理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護理效果加以比較,報告如下。
選擇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因外科疾病在江西省人民醫(yī)院就診的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均符合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2000年)修訂的相關診斷標準。男59例,女41例,年齡19~64歲,平均(34.8±10.3)歲,已婚 78 例,未婚 22 例;大三陽64例,小三陽36例。均自愿簽署本次試驗知情同意書,并排除肝癌、肝硬化等慢性并發(fā)癥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組間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案護理,包括用藥指導、健康指導、對癥支持、日常照護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方案的基礎上,增加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基礎干預
患者怕疾病傳染家人,多表現(xiàn)為恐懼抑郁、情緒低落,性格暴躁,護理人員需尊重其穩(wěn)私及人格,專注、耐心傾聽其內心感受,提供宣泄機會,以減輕壓力,消除心理障礙,并給予必要的同情和關心,增強其安全感。
1.2.2 認知干預
開展互相參與型及引導合作型護理,取得患者信任,使其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因、注意事項、不良情緒對疾病康復的不良影響,改變錯誤認知。通過護理專題講座、發(fā)放疾病宣傳手冊等方式宣教。從醫(yī)學和心理學角度解釋患者問題,消除求愈心切心理,使其對慢性病程有充分心理準備,提高醫(yī)護依從性。強調日常用品專用,同時取得家屬配合,使家屬了解慢性乙型肝炎傳播途徑及消毒隔離方法,經常探視患者,加強關愛[2]。
1.2.3 情緒及行為干預
就自我心理調節(jié)方法向患者指導,以平衡心態(tài),對心理變化有意識的調整和控制,鼓勵患者建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掌握行為控制方法,指導放松訓練,如漸進性肌肉放松法、腹式深呼吸法等,以使注意力分散,消除不良情緒。
1.2.4 家庭及人際交往干預
慢性乙型肝炎對患者家庭、事業(yè)、婚姻均有程度不等的影響,患者悲觀失落感嚴重,護理人員需予以理解,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建立社會支持網絡,使其感受到被關懷,認識到疾病的可控性,并認識自身價值,以規(guī)范日常生活,與家庭相互關愛和支持,增強回歸社會信心[3]。
采用焦慮(SAS)和抑郁(SDS)自評量表,評估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況。輕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70 分。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護理前SAS、SDS評分無差異,護理后均有改善,但觀察組改善幅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 組護理前后 SAS、SDS 評分 x±s,分
臨床傳染性疾病常見類型中,慢性乙型肝炎占較高發(fā)生比例,病理機制復雜,除自身免疫及病毒為發(fā)病及復發(fā)的誘因外,社會心理負荷過重也對其產生較大影響,嚴重威脅到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長,具傳染性,易復發(fā),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療藥物,患者經濟負擔較重,且隨病程進展,有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甚至肝癌等惡性疾患發(fā)生風險,故患者多存在情緒障礙,對心理護理有更高的需求。隨著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飛躍進步,優(yōu)質護理示范工程活動的開展,心理干預的重要性漸被引起廣泛關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加強基礎干預,消除患者心理障礙;重視認知干預的運用,使患者對疾病有正確認識,增強應對信心和勇氣;加強情緒及行為干預,使其對不良心理可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并重視家庭及人際交往干預,消除悲觀心理,提供社會支持,使患者對生活充滿信心,積極主動配合醫(yī)護。研究結果顯示,2組護理前SAS、SDS評分無差異,護理后均有改善,但觀察組改善幅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加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護理,可改善心理狀況,提高護理質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生活舒適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1] 張銀玲.護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28.
[2] 馮輝,何國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療依從性及期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1,12(40):891-894.
[3] 徐燦晤,陳虹,李巖,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抑郁癥狀對其社會支持狀況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4):35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