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萍 李科信 蘇國華 滿慧靜 楊清然 王艷玲 王化剛
(河北省滄州市人民醫(yī)院,河北 滄州 061000)
經(jīng)絡導平儀在腦卒中后偏癱康復中的應用
馮麗萍 李科信 蘇國華 滿慧靜 楊清然 王艷玲 王化剛
(河北省滄州市人民醫(yī)院,河北 滄州 061000)
目的 觀察經(jīng)絡導平儀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康復療效。方法 20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兩組均應用傳統(tǒng)的康復功能訓練,觀察組加用經(jīng)絡導平療法在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治療3個月后,運動功能按照Fugl-Meyer(FMA)評分法評定,肌力按Lovett評定量表評定,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按中國腦卒中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1995)評定,比較兩組療效。結果 治療前兩組運動功能、肌力、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定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康復治療1個月后有差異顯著(P<0.01),觀察組較對照組效果好,治療2個月后兩組間評分差異有差異顯著(P<0.01)。結論 經(jīng)絡導平儀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療效顯著。
腦卒中 偏癱 經(jīng)絡導平儀
腦卒中后患者常伴有運動、認知功能障礙,影響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質量。早期康復治療可降低腦血管病患者的致殘率,并提高其生活質量,目前早已被國內外的研究所證實[1]。傳統(tǒng)的康復功能訓練配合經(jīng)絡導平刺激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起到綜合治療,本研究擬觀察綜合應用這些治療方法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河北省滄州市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2012年8至2013年9月腦卒中后有運動、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200例。納入標準: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2];均為首次發(fā)??;有CT或MRI的影像學診斷;年齡40~75歲;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開始康復時間在兩周內。排除標準:短暫性腦缺血;帶有心臟起搏器者;有認知障礙不能交談者;腦出血嚴重者;腎功能嚴重不全者。按住院先后順序單雙號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病變性質、病變部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康復功能訓練。(1)促進技術療法[3],每日 1~2 次,每次 45 min;(2)運動療法[4],每日 1 次,每次 40 min;(3)作業(yè)療法[5],每日1 次,每次 45 min;(4)低頻脈沖電治療[6],每日 1 次,每次20 min。共治療2個月。觀察組:腦卒中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除傳統(tǒng)的康復功能訓練外,根據(jù)病情需要把電極片放在主穴與配穴上,主穴為大椎、雙風池、命門、雙腎俞、腰陽關、至陽,配穴為曲池、外關、合谷、神門、肱中、手三里、養(yǎng)老、環(huán)跳、委中、承山、足三里、三陰交、解溪、勞宮。頻率2.5 Hz,時間為30 min,全部采用自動換極。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n)
1.3 療效標準 兩個人同時評估,治療前評估1次,1個月后評估1次,2個月后再評1次。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各項最高為2分,上肢33項,共66分;下肢17項,共34分;上下肢共100分;肌力按Lovett評定量表評定: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按中國腦卒中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1995)評定[7]。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分別進行t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2。兩組治療前Fugl-Meyer評分、肌力評分、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相當 (P>0.05)。治療后兩組Fugl-Meyer評分、肌力評分、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均得到改善(P<0.05或P<0.01),觀察組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P<0.01)。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指標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指標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同時段比較,△P<0.05,△△P<0.01。
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觀察組 治療前 26.2±22.20(n=100) 1 個月 64.1±21.73**△△2 個月 73.4±22.30**△△對照組 治療前 34.±23.10(n=100) 1個月 42.8±27.20*2個月 51.1±28.01**組 別Fugl-Meyer評分 肌力評分30.53±21.11 28.12±23.22 64.03±21.89**△△ 65.3±21.73**△△75.44±20.23**△△ 73.4±22.30**△△36.55±25.90 35.1±24.11 42.26±27.95* 42.3±27.60*55.16±28.01** 53.6±28.03**
腦卒中后大部分偏癱患者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日后的日常生存質量和社會活動能力[8]。在解決這些問題過程中,康復醫(yī)學的理念和方法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9]。傳統(tǒng)的康復方法主要是針對患者機體障礙狀況,利用軀體運動,借助于康復器械的運動、牽引、按摩等生物力學原理,通過患者自身的力量或康復治療師的輔助操作所進行的主動或被動運動。隨著康復醫(yī)學的發(fā)展,現(xiàn)代康復結合了中醫(yī)和西醫(yī)的康復治療方法。傳統(tǒng)的康復方法主要針對機體的神經(jīng)肌肉,而缺乏了中醫(yī)在經(jīng)絡和穴位上對機體的影響作用。
經(jīng)絡導平儀是以生物電子運動平衡理論—量子醫(yī)學為理論基礎,融合了TENS治療方法、低周波治療儀、超刺激治療儀、神經(jīng)通脊治療儀、高電壓治療儀等國外先進的治療方法的優(yōu)點,與傳統(tǒng)的穴位針灸治療相結合,采用直流脈沖超過電壓(最高3000 Vpp),通過經(jīng)絡、穴位,對人體病理經(jīng)絡進行強制性疏導,使人體第三循環(huán)系統(tǒng)-電子系統(tǒng)運動恢復正常的平衡狀態(tài),同時具備直流電場對人體所產(chǎn)生的治療作用。
從上述結果看,康復治療前后,觀察組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由中型提高到輕型50例,重型提高到中型43例,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明顯改善。Fugl-Meyer主要評定患者運動功能,結果顯示兩組評分差異有高度顯著性,顯示觀察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有明顯改善,提示康復治療的良好效果。
[1]Teaversa R,Cicinelli P,Bassi A,et al.Mapping of motorcortic are organization after strok[J].Stroke,1997,28(1):1102-1171.
[2]全國第4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及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
[3]董薇紅,程安龍,陶泉,等.促進技術結合神經(jīng)肌肉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偏癱的隨機對照觀察[J].現(xiàn)代康復,2001,5(10):119.
[4]袁忠陽,喻雯.運動療法治療腦卒中后偏癱的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2,3(3):95-96.
[5]趙寧,陶文靜,馬達.淺談作業(yè)療法在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研究,2013,5(4):107-108.
[6]付風昌,楊梅云,李金樓,等.低頻脈沖電治療對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1,26(4):252.
[7]惲曉平.康復評定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56.
[8]Page SJ,Levine P,Sisto SA,et al.A randomized efficacy and feasi-bility study of imagery in acute stroke[J].Clin Rehabi,2001,15:233-240.
[9]黃曉琳,陸敏.不同康復治療計劃對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5):351-353.
R743.9
B
1004-745X(2014)07-1386-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7.080
201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