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豪
·經驗介紹·
肱骨中上1/3側位投照方法的改進體會
張晉豪
肱骨;投照方法;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隨著現代醫(yī)學的快速發(fā)展,某些傳統(tǒng)X線投照方法已不能完全適應臨床需要,甚至因投照體位的要求往往會給患者帶來較重的疼痛與精神壓力,違背了“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性化服務原則,也阻礙了醫(yī)學影像技術的完善與發(fā)展。因此完善投照方法與量化質量控制更適合當下臨床影像技術的發(fā)展要求。
肱骨中上1/3骨折臨床上較常見,由于肱骨解剖的特殊性,肱骨中上1/3骨折不同于前臂骨折,其手術與治療的復雜程度一直成為困擾臨床的難題,處理不當極易加重損傷或帶來多器官的功能并發(fā)癥。究其原因,一方面肱骨周圍肌肉較發(fā)達,毗鄰頸胸部的局部血管神經相當豐富,骨折后肌肉收縮導致斷端錯位、移位甚至成角嵌插;另一方面肱骨中上1/3骨折活動受限,搬動抬舉或內收、外展、旋內外運動極易牽拉受損的周圍組織如肩關節(jié)、胸壁等,勢必加重患者的疼痛與心理恐懼障礙。由于上述主要因素,傳統(tǒng)的肱骨側位投照方法難以適應患者的減負需要,其影像質量也難以保證,甚至容易增加醫(yī)患矛盾產生不必要的醫(yī)療糾紛。因此,為發(fā)揮CR優(yōu)越性,筆者概括性地提出了改進肱骨中上1/3側位的投照方法,以充分降低患者的身心痛苦,最大限度地降低醫(yī)患矛盾甚至是醫(yī)療糾紛,更有利于提高影像技術人員的質量控制水平。
筆者依據傳統(tǒng)投照方法及改進后的投照方法分別對7例肱骨中上1/3骨折患者進行患骨正側位的投照并進行對比?;脊钦坏耐墩辗椒捌溆跋裥Ч诖瞬蛔鞣治??;脊莻任坏膫鹘y(tǒng)方法(圖1)在擺位時因搬動患骨使患者疼痛劇烈而無法配合影像人員,即使患者強忍配合也往往難以達到標準體位,最終使其患骨側位影像(圖2)因投照角度沒有達到純側位而失真或成廢片,不能達到臨床要求;同時患者也因物理上的劇烈疼痛和心理上的過度恐懼造成情緒上的失控甚至產生醫(yī)患糾紛?;脊莻任桓倪M后的方法(圖3)考慮到患者疼痛的客觀情況及骨折部位難以外展旋轉,同時分析患骨側位傳統(tǒng)方法的弊端并結合臨床經驗與攝影原理,對患骨側位的傳統(tǒng)方法進行了改進,確立了以患者舒適體位為總原則,在此基礎上使患者身體整體做體位運動從而達到患骨側位能夠呈現純側位的程度,然后根據臨床要求和所要達到的影像效果對患者患骨進行小范圍的搬動或體位運動,從而完成投照體位的改進;最后進行相應的攝影距離調整與投照條件的設定。應用改進后的投照方法,患骨側位影像(圖4)質量明顯改善,其骨折斷端及周圍組織完整避開與胸廓的重疊,且呈現出側位;同時改進后的方法使患者擺位過程中疼痛感明顯減輕,精神上也能夠積極配合影像技術人員的工作,避免了不必要的糾紛?,F將肱骨中上1/3側位的改進方法簡述如下:
圖1 肱骨側位的傳統(tǒng)體位。圖2 肱骨側位的傳統(tǒng)體位影像。圖3 肱骨側位的改進體位。圖4 肱骨側位的改進體位影像。
囑患者健側手部托住患側腕部使其屈肘成90度,且患側掌面須向上呈水平位并使其腕部緊靠胸腹部,然后平臥于攝影床上,使身體向健側方向做旋轉運動(即水平方向可見患側肱骨與攝影床分離成相互平行體位,置于抬高狀態(tài))至患側肱骨呈標準側位姿勢,最后將IP板直接置于患側肱骨下方。
為避免因肱骨側位的放大效應造成的影像質量下降,攝影距離可應用增加焦物距的原理來改善和彌補所造成的缺陷。一般將焦物距保持在75~80cm,即在常規(guī)肱骨側位攝影距離基礎上再升高等同于患側肱骨平行抬高的距離。
為保證肱骨側位影像質量在放大狀態(tài)下的良好密度、對比度及清晰度,傳統(tǒng)X線片一般需增加kV值與mAs值,但同時也增加了圖像的灰霧度,加大了患者所接受的輻射劑量,而CR、DR可解決上述難題,因為CR、DR的密度分辨力遠遠高于傳統(tǒng)X線片,同時可以顯著降低X線輻射劑量。且由于CR、DR識別性強,動態(tài)范圍大,也可彌補影像質量的缺失。
綜上所述,肱骨中上1/3骨折改進投照方法后,患者疼痛明顯減輕,且肱骨側位圖像質量達到了臨床診斷的要求,彌補了傳統(tǒng)攝影方法的不足。
300211 天津,天津醫(yī)院放射科
張晉豪(1978-),男,天津人,主管技師,主要從事X線投照技術特殊體位研究工作。
R814.3
D
1000-0313(2014)05-0571-01
2013-04-08
201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