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凌凌 牛志尊 李家庚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武漢 430065
中醫(yī)對“痹癥”的認識較早,有 “歷節(jié)病”、“鶴膝風”之稱,首見于《黃帝內經》。《素問》認為“痹”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并記載了“病在筋,筋攣節(jié)痛,不可以行”;“病在肌膚,肌膚盡痛”;“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等臨床表現。痹癥相當于西醫(yī)臨床中的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痛風、骨關節(jié)炎等慢性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以晨僵、關節(jié)酸痛、重著、麻木、屈伸不利、關節(jié)腫大變形等為主要臨床癥狀,嚴重者可造成患者關節(jié)運動功能障礙,甚至致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因此,盡早對痹癥進行科學有效的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尤為重要。筆者有幸隨恩師李家庚教授學藝,觀察導師運用加味附子湯治療痹癥,療效顯著,現分析如下。
97例患者均為2012年4月—2013年6月在本院門診就診患者。采用數字表法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治療組48例,其中男22例,女26例,平均年齡(61.2±14.5)歲,病程(5.3±4.2)年;對照組49例,其中男24例,女25例,平均年齡(62.5±15.3)歲,病程(5.6±3.8)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給予加味附子湯,組方為炮附子10 g,黨參20 g,白芍15 g,白術10 g,桂枝9 g,熟地12 g,當歸12 g,茯苓12 g,川芎6 g,山藥20 g,枸杞子10 g,菟絲子10 g,木瓜10 g,威靈仙10 g,薏米仁10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飯后服用。對照組給予洛索洛芬鈉口服,每次60 mg,每日2次。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治療期間不輔助其他療法。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痊愈:關節(jié)疼痛、腫脹癥狀消失,活動良好,能正常進行日常活動;有效:關節(jié)疼痛、腫脹癥狀減輕,能從事一般日常簡單活動;無效:關節(jié)疼痛、腫脹等癥狀均無明顯改善或進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對數據進行四格表總有效率的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治療,治療組痊愈15例,有效28例,無效5例;對照組痊愈12例,有效23例,無效14例。兩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為89.58%,高于對照組的71.43%(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患者,于某,女,45歲。2012年10月7日就診。主訴:全身酸痛半年。患者于睡前雙下肢酸痛,右足跟涼痛,睡中或醒后全身酸痛,左側腰背痛,乏力,眠差多夢,腕踝關節(jié)酸痛,遇冷加重,頭暈,頭脹,后腦部痛,牙周痛,少腹偶痛,月經量多,有塊,經前腹痛,小便黃,大便每日1~2次,舌淡、質暗,苔白膩,脈沉無力。被西醫(yī)診斷為“風濕性關節(jié)炎”。曾采用藥物治療(具體藥物不詳),效果欠佳。中醫(yī)診斷為:痹癥(痛痹)。辨證為濕瘀互結,肝腎虧虛。治宜祛濕活血通絡,補益肝腎。選用加味附子湯加減,處方:炮附子10 g,黨參20 g,白芍15 g,白術10 g,桂枝9 g,熟地12 g,柴胡10 g,當歸12 g,茯苓12 g,川芎6 g,山藥20 g,合歡皮10 g,酸棗仁10 g,枸杞子10 g,菟絲子10 g,木瓜10 g,威靈仙10 g,薏米仁10 g,甘草6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飯后服用。二診,服藥7 d后,患者訴下肢及腰部疼痛癥狀明顯改善,睡眠正常,但仍有頭暈,乏力癥狀。舌淡,苔白,脈沉。根據本次就診癥狀,守上方,加黃芪30 g,天麻10 g。7劑,煎服同上。三診,各項癥狀均明顯改善,患者訴疼痛基本緩解,精神充沛。囑再服7劑鞏固治療。隨訪6個月,病未復發(fā)。
痹癥的發(fā)生與機體正氣不足、外邪侵襲、生活環(huán)境及飲食等因素密切相關?!额愖C治裁》曰:“諸痹……良由營衛(wèi)先虛……風寒濕乘虛內侵。正氣為邪阻……久而成痹。”患者因正氣不足,素體虛弱,腠理空疏,肌肉、經脈、筋骨失于濡養(yǎng),外邪乘虛而入,引發(fā)為痹癥[3]?;蚓镁映睗耜幚渲?、夜間貪涼過度或水中作業(yè)等原因,導致外邪內侵,注于腠理經絡,停滯于筋骨關節(jié),脈絡閉塞,導致氣血津液運行不暢,血滯成瘀,津聚為痰,痰瘀互結,而發(fā)為痹。病久則耗傷氣血,累及肝腎,導致肝血腎精不足。因此,對于痹癥的治療應扶正與祛邪相結合。
附子湯出自于《傷寒論》,具有溫經祛寒,助陽除濕之功。主治少陰陽虛,寒濕內犯,項背惡寒,身體骨節(jié)麻木、疼痛,手足寒冷不溫,脈沉者。有研究[4]表明附子湯具有鎮(zhèn)痛、消炎作用。臨床中可用于治療風濕痹痛之頑疾[5]。恩師在治療痹癥時,在附子湯基礎上加入當歸、川芎、山藥、桂枝、熟地、枸杞子、菟絲子、木瓜、威靈仙、薏苡仁等藥物組成加味附子湯,臨床治療痹癥,效果更為確切。誠如《醫(yī)宗必讀》所言“治行痹”,應以疏散風為主,佐以御寒利濕之法,還應添加補血之藥?!爸瓮幢浴睉陨⒑疄橹?,佐以疏風燥濕,適當添加補火助陽之劑;“治著痹”以利濕為主,祛風解寒兼之,并以補脾益氣之品。加味附子湯中重用炮附子溫經助陽散寒;黨參補益元氣;茯苓、白術既可補氣健脾,又能利濕去濁;桂枝、芍藥可調和營衛(wèi),有緩急止痛之力。又配以當歸、川芎可補血行氣活血,治療痹癥日久,血虛血滯。山藥、薏苡仁、熟地、枸杞子、菟絲子可健脾祛濕,培補肝血腎精之不足。木瓜、威靈仙舒筋通絡利濕,可解經脈之攣急。諸藥共用,內可溫補肝脾腎之不足,外可祛散邪氣之內侵。本方配伍靈活,扶正與祛邪兼顧。本次研究表明,兩組治療方法均能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治療后兩組間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89.58%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71.43%(P<0.05)。
綜上所述,加味附子湯治療痹癥療效確切,具有扶助正氣,散寒祛濕通絡,活血化瘀等作用,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療效安全可靠,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1] 周仲瑛.中醫(yī)內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0:463-472.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7-48.
[3] 張洪.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40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24):38.
[4] 姜媛,李平.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針灸治療[J].吉林中醫(yī)藥,2011,31(5):404-406.
[5] 陳保平.附子湯加減治療頑痹160例[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18(31):3856-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