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晉 吳剛
摘要:旅游資源中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文化和翻譯緊密結(jié)合。文化差異是漢英旅游翻譯中必須處理的難點,本文通過分析旅游文本中文化差異現(xiàn)象,提出解決文化差異的有效翻譯策略,從而準確生動地翻譯旅游資料,促進我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旅游; 文化差異; 翻譯策略
旅游一詞產(chǎn)生于19世紀,20世紀以來旅游業(yè)在世界各地迅速發(fā)展,成為國民經(jīng)濟中重要的“無煙”產(chǎn)業(yè)。我國旅游業(yè)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蓬勃發(fā)展,尤其是入境游的規(guī)模、數(shù)量和專業(yè)水平不斷提高。旅游資料翻譯可以向外國游客提供旅游資源的各種信息,譯文的好壞直接影響入境旅游前景,外國游客通常是通過接觸和了解準確、生動、形象的旅游景點介紹,產(chǎn)生身未動、心已遠的旅游沖動。因此,恰當?shù)姆g不僅有助于傳播中國文化,加快開拓國際旅游市場。本文擬從中西文化差異的角度來探討旅游資料漢譯英行之有效的翻譯策略。
1. 旅游翻譯中的文化差異
旅游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風土人情、文化娛樂、吃穿用住,這些方面均有涉及。中國大多數(shù)名勝古跡都與華夏文化緊密相連,渾然一體。比如少林寺、龍門石窟、清明上河園、嵩山等這些關于自然和人文方面的旅游翻譯文本,處處蘊含著悠久的民族氣息,體現(xiàn)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處處受到地理環(huán)境、歷史條件、宗教信仰、社會習俗的影響。因此漢英文化空缺所產(chǎn)生的詞匯空缺往往導致詞匯翻譯中的不對等現(xiàn)象。語言表達的方式能夠體現(xiàn)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中國文化中特有的“陰陽”、“功夫”、“五行”、“氣功”、“太極拳”等詞匯,很難在英語表達中找到確切的對應方式。如果把我國的中秋節(jié) Mid-Autumn Festival 和端午節(jié) Double-Fifth Day分別翻譯成 Moon-Cake Festival、Dragon-Boat Festival,從形式上看兩種語言字面意思對等,實際上完全沒有把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本身的文化和歷史內(nèi)涵表達出來。因為人們中秋吃月餅,端午進行龍舟大賽僅是節(jié)日的表現(xiàn)形式,實際上這兩種表達能夠確切地反映中國民俗文化中所特有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承。因此,這兩個節(jié)日的英譯,需要譯者注重其文化內(nèi)涵和跨文化差異,才能達到向游客傳達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跨文化功能。旅游資料的翻譯牽涉到原語文化在目的語的再現(xiàn),只有語言的對等和轉(zhuǎn)換是無法傳遞原語文化的實際內(nèi)涵;譯者必須了解原語和目的語的文化,才能在翻譯過程中保留原語的文化內(nèi)涵,達到準確、高效的翻譯目的。因此,在進行旅游翻譯時,譯者不僅要面對語言問題,還要處理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問題。
2. 旅游英譯策略
旅游翻譯的目的是傳播中國文化,吸引外國游客,進而促進中國旅游業(yè)發(fā)展。由于旅游資料中包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在處理文化差異的過程中,旅游翻譯需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盡量避免僵硬死譯原文。在翻譯中盡量不影響原文內(nèi)容,充分考慮表達差異和語言信息的空缺,在必要時對原文作小規(guī)模調(diào)整,使譯文更加生動簡潔,一目了然。在英譯過程中,譯者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翻譯策略。對于冗余累贅的信息或者過于華麗的表達,譯者可以對原文刪減或改譯;對于解釋說明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譯者可以采取增補或釋義。下面通過具體例子,分析旅游翻譯中存在的文化差異,探討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譯策略。
2.1增詞法
增詞法是指為了更好地理解某字、詞、句而添加的相關知識和背景資料。由于中國的旅游資源蘊含著許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有時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在忠于原文思想內(nèi)容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相關的背景知識或者信息,這樣不僅能增加譯文的生動性和表現(xiàn)能力,而且?guī)椭鈬慰透玫亓私庵袊幕?/p>
原文:越瓷產(chǎn)于紹興。
譯文:Shaoxing is the home of Yue Porcelain. Yue is a state name used to refer to the Shaoxing region in ancient China.
中國的瓷器聞名遐邇,瓷器代表著中國古代文明的水平和高度。中國有鈞瓷,汝窯,青花瓷等各種瓷器。譯文中增加第二句話,用來解釋說明越瓷的來歷,這樣涵蓋在原語中的歷史文化元素一清二楚表達出來,譯文準確生動再現(xiàn)原文文化信息。
2.2 音譯法
音譯法是指為了將原文中具有獨特而又濃厚文化特征的信息準確地道再現(xiàn)出來,譯文中采取音譯的方式真實表達原文的內(nèi)容。比如:“太極”、“豆腐”,可以直接音譯成“tai chi”、“tou fu”,這種翻譯方法不僅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文化特點,而且促進文化的交流和語言的發(fā)展。
“寒山寺”名稱是我國唐朝一位曾在這里住過的和尚的名字來命名的,根據(jù)忠實原文的原則,這個歷史文化因素在翻譯的過程中只有通過音譯的方式在譯文中準確再現(xiàn)。如果把寒山寺按字面意義譯為Cold Mountain Temple,就失去了解寺廟的由來和它本身的歷史文化信息。
2.3 改寫法
漢英兩種語言在行文風格和修辭上千差萬別,大相徑庭。為了渲染氣氛和賞心悅目,漢語旅游資源介紹中往往包含有許多四字成語,并無實際意義。翻譯時為了處理文化差異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應根據(jù)這些詞組的意思,將這些四字成語用明了地道的語言重新表述,把原文改寫成簡單樸實的漢語,這就是改寫法。這樣有利于原文意思在譯文中的再現(xiàn),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譯文的可接受性。
原文:她(黃河)奔騰不息,勇往直前,忽而驚濤裂岸,勢不可擋,使群山動容;忽而安如處子,風平浪靜,波光瀲滟,氣象萬千。
譯文:It tears and boils along turbulently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 at some places flows on quietly with a sedate appearance and glistening ripples
原文體現(xiàn)了對仗的表現(xiàn)手段和四字排列的表達方式,符合中文的行文方式,黃河磅礴的氣勢得以體現(xiàn);譯文具有較為生動的表達方式,把原文中的四字詞組改寫成直觀簡潔的語言,有利于譯文準確生動傳達原文信息。
3. 結(jié)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加深對中華文化底蘊和歷史文化的了解,更有利于向外國游客傳播中華文明,使游客領略到中華深邃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探討了旅游翻譯中文化差異現(xiàn)象和具體英譯策略的運用,力求解決中文化差異所導致的旅游英譯問題,實現(xiàn)原語言的跨文化交際功能,達到旅游翻譯的跨文化交際目的。(作者單位:河南牧業(yè)經(jīng)濟學院)
參考文獻
[1]賈文波.旅游翻譯不可忽視民族審美差異[J].上海科技翻譯,2003(1).
[2]張 寧.旅游資料翻譯中的文化思考[J].中國翻譯, 2000(5).
[3]方夢之、毛忠明,英漢-漢英應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發(fā)布時間:2012-12-26)
[4]胡庚申.翻譯與跨文化交流:整合與創(chuàng)新[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01-01.
[5]姜望琪.當代語用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0-01.
[6]張元,王銀泉.《中國特色新詞英譯現(xiàn)狀及其翻譯策略》[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本文轉(zhuǎn)自:lunwen.1kej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