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蕾,姜文華,劉 穎,董志勇,李艷超,趙 慧,周 莉,劉佳梅 (吉林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組織學與胚胎學系,長春 130021; 通訊作者)
為了更好地貫徹教育部提出的“醫(yī)學回歸精英教育”[1],自2007年我校醫(yī)學部遴選臨床七年制學生中的佼佼者成立了學制為八年的臨床七年制試驗班。對臨床七年制試驗班實行“貫通培養(yǎng)、整體優(yōu)化、強化基礎、注重臨床、培養(yǎng)能力、提高素質”的培養(yǎng)原則,將目標定位在培養(yǎng)兼具優(yōu)異科學研究素質和臨床技能的優(yōu)秀醫(yī)學生[2]。
為了提高臨床七年制試驗班的科研能力和素質,我們?yōu)樵囼灠嗟膶W生量身定制了組織化學與免疫組織化學這門必修的學科基礎課程。該課程涉及組織學常規(guī)技術、酶組織化學技術、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原位雜交、細胞培養(yǎng)等技術,均為醫(yī)學與生命科學中重要的研究手段。通過6年的探索,我們對課程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對考核方式不斷優(yōu)化,逐漸完善了針對臨床七年制試驗班的組織化學與免疫組織化學技術課程。通過這門課的學習,同學們對科學研究有了基本的了解,掌握了形態(tài)學研究方法,對其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2007年初,在醫(yī)學精英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制定了課程建設的基本規(guī)劃。首先明確培養(yǎng)目標,即通過本課程的基本技能訓練,希望學生掌握醫(yī)學形態(tài)學研究思維方式和基本方法,并在實際工作中觸類旁通、靈活運用。因此,我們將該課程設置為臨床七年制試驗班三年級學生必修的學科基礎課,學分2分,40學時,理論實驗各20學時。開課時間定在為期6周的基礎科研訓練之前進行??己藘热莅ū菊n程理論課和實驗課,各占總成績的50%。
在開課之初,我們沿用了原有的校編教材,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教材建設。2008年8月,我校與華中科技大學共同主編的衛(wèi)生部“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組織化學與免疫組織化學》,由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3]?!督M織化學與免疫組織化學》作為一部適用范圍較廣的教材,目前已經(jīng)在全國十幾所院校使用。同時,我們提供《電鏡技術》、《實驗動物學》等輔助教材目錄供學生參閱。
《組織化學與免疫組織化學》(第1版)教材涵蓋的內容較多,我們結合學系的科研優(yōu)勢和實驗技術的實用性,合理優(yōu)化教學內容,制定了理論課和實驗課教學大綱。
理論課教學中,每個章節(jié)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技術或實驗原理進行講解,可以通過自學消化理解的內容、目前已不常用的技術或實驗方法,或與其他學科如電鏡技術、實驗動物學等交叉的內容均不納入授課范圍。此外,我們還結合新技術發(fā)展和學科新動態(tài),與時俱進地調整教學內容,逐年補充最新的實驗技術或相關內容[4],例如多個公司推出的En-Vison、MaxVision、EliVisionTM plus 和 Polink-2 plus等新的免疫組化染色方法,改良的Alexa fluor系列熒光素和美國BIOTIUM公司最新開發(fā)的CF系列熒光素等。在教學過程中,則根據(jù)課程組成員的科研特長安排授課內容,將科研成果引入教學過程。
作為一門醫(yī)學實驗技術,熟練應用這門技術進行科學研究是最終的目的,因此,實踐過程對于學生來說尤為重要。我們設置的實驗課教學精選了石蠟、冰凍組織切片標本制作和HE染色技術;堿性磷酸酶染色技術;免疫組織化學SP法染色技術和顯微攝影技術。此外,為了提高學生的實戰(zhàn)能力,我們還安排了實驗設計及課堂討論的環(huán)節(jié)。
三年級的臨床七年制試驗班學生還處在基礎課學習階段,雖然學習了與科研相關的基礎知識,但是并沒有真正接觸科研工作。為了防止“紙上談兵”,我們在完成理論課教學和實驗技術實踐之后,還特意安排了一次獨具特色的實驗設計及課堂討論進行“模擬練兵”,通過設計自己感興趣的小實驗,深化學生對實驗設計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具體內容分為三部分:引言(研究背景)部分包括該領域國內、外主要研究進展概要、實驗目的和意義,大約500字;材料與方法部分包括實驗對象(人或動物)、主要試劑和儀器設備,突出體現(xiàn)免疫組織化學或免疫熒光組織化學技術選用的抗體種屬來源和顯色試劑,以及詳細的操作流程;結果部分對預期結果進行簡要的分析。學生通過自由組合分成大約10個小組,每組3-4人,利用3個學時對設計的實驗以PPT的形式進行答辯,由3-4名老師作為評委,對實驗設計進行提問和點評,各組學生進行自評和組間互評,最后授課教師進行總結。
這種獨具特色的實驗教學模式深受學生歡迎。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通過“查閱文獻 -實驗設計 -小組答辯-評委提問-解答討論-總結歸納”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對組織化學與免疫組織化學這門技術的應用范圍和適用原則有了深刻的體會和認識。
本課程理論和實驗考核各占總成績的50%。理論課考核我們嘗試了多種題型,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判斷對錯、問答題、敘述題和綜合運用型試題,采用開卷考試和閉卷考試兩種形式。最終,我們選擇了閉卷考試的形式,題型確定為選擇題、判斷對錯、問答題,并且已經(jīng)建立了完整的試題庫。綜合運用型試題以開卷的實驗設計考核替代,占總成績的20%,其中引言8分,實驗材料和方法6分,預期結果與結果分析6分。實驗課中標本制備和染色占總成績30%,HE染色標本、堿性磷酸酶染色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各占10分。染色切片標本經(jīng)顯微攝影后提供照片,照片顯示的陽性結果與預期結果相符為4分;照片清晰為3分;照片顏色純正、構圖美觀大方3分。
在針對臨床七年制(試驗班)的教學反饋和教師的自反饋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學生還是教師對本課程的滿意度均逐年提高,該課程最終得到學生的積極響應和高度認可。最重要的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開啟了科研之門。經(jīng)過組織化學與免疫組織化學的學習,試驗班學生的科研素質和科研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大部分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組織化學與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應用于為期6周的基礎科研訓練中,并且能夠積極參與吉林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的申請。由于經(jīng)過本課程培訓的學生能夠敏銳地感受科研熱點,合理地將組織化學與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應用于實驗設計,實驗方案設計具有一定可行性,體現(xiàn)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新性和創(chuàng)造力,所以中標率明顯高于其他班級的學生。
總之,通過多年的努力和實踐,我們在課程設置、教材的選擇、理論課和實驗課教學內容安排、實驗設計及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斷優(yōu)化,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臨床七年制(試驗班)組織化學與免疫組織化學技術課程體系的建設,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可以嘗試推廣到臨床醫(yī)學七年制或五年制本科教學中。
[1]柏樹令,王軍.以精英教育的理念運作基礎醫(yī)學的學科建設[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05,7(5):449-450.
[2]第六屆中國八年制醫(yī)學教育峰會.八年制醫(yī)學教育臨床教學培養(yǎng)目標與基本要求(試行稿)[J].醫(yī)學教育探索,2010,9(2):286-287.
[3]崔佳樂,郝利銘,陳野,等.醫(yī)學研究生免疫組化實驗教學思考與探索[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1,13(6):531 -532.
[4]姚梅宏,鄭智勇.免疫組化抗原修復技術新進展[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3,29(5):544 -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