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勤
黃淮學(xué)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簪,意為往頭上插戴,簪花即是以花為頭飾。使用頭飾、發(fā)飾古已有之,在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的裝飾品遺物中,就有大量的笄存在,如河北磁山遺址出土的骨笄,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石陶笄和骨笄等。“笄”,《說文解字》釋為:“簪也”,是一種簪發(fā)用具,這應(yīng)該是比較早的發(fā)飾了。笄的出現(xiàn)與古人發(fā)式有很大關(guān)系,目的是為了不使頭發(fā)松散,是出于方便的考慮,《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說西王母“蓬發(fā)戴勝”,郭璞注云:“勝,玉勝也”。玉勝是琢玉而成的一種首飾,《漢書·司馬相如傳》云:“浩然白首戴玉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李商隱《人日即事》詩亦云:“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fēng)?!彼跃沁@種首飾,其使用的直接目的不是為了裝飾,但客觀上起到了裝飾的作用。文獻中常見的首飾有簪、搔頭、釵、鈿等,名目眾多,不可勝計,但是以花為首飾起于何時,已難確考。
從考古發(fā)掘來看,早在東漢,婦女簪花已非常流行,如成都揚子山墓中出土的女俑,發(fā)髻正中插有一朵大菊花,菊花兩旁還依附著數(shù)朵小花,這些花均為人工制作,卻酷似真花。俑人簪花不可能是憑空臆造,而應(yīng)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西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上載:“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國移植于南海,南人憐其芳香,競植之,陸賈《南越行紀》曰:‘南越之境,五谷無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緣自故國移至,不隨水土而變,與夫橘生北而為枳異矣。彼之女子,以彩線穿花心,以為首飾。’”陸賈是西漢時人,曾從高祖定天下,后出使南越,《南越行紀》一書今佚失,但晉漢畢竟相隔不遠,嵇含是有可能讀到的,據(jù)此我們可知最晚在漢代已有以花為首飾之俗,所用茉莉原自異國移植,《翻譯名義集》云:“茉莉花,佛書名為蔓花,可飾鬟,故名”則茉莉大概原產(chǎn)于印度。徐珂《清稗類鈔·植物類》云:“茉莉花常綠灌木,……北土曰柰?!笨芍岳蚬庞置??!稌x書·后妃列傳·成恭杜皇后》云:“三吳女子相與簪白花,望之如素柰,傳言天宮織女死,為之著服……”則知晉時江南女子有簪花之俗,但非為美觀,而是為天女舉喪的妝飾。這或許是由于茉莉花開于七夕之季的附會,但女子簪花之實無爭矣。現(xiàn)藏英國大英博物館的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隋代摹本,圖中女性頭上均有花飾;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的顧愷之《列女仁智圖》唐摹本中女性頭戴花簪,類似于真花。這也可以作為晉代簪花之風(fēng)的證明。
南北朝時期,時人多以“簪花”為“插花”,與后世瓶供的插花藝術(shù)不同,如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評價衛(wèi)恒書法云:“衛(wèi)恒書如插花美女,舞笑鏡臺”同時,由于這一時期文人創(chuàng)作對女性和日常生活題材的關(guān)注,簪花之俗在詩人創(chuàng)作中已很多見。如梁簡文帝蕭綱《桃花曲》:“但使新花艷,得間美人簪。”劉緩《看美人摘薔薇》云:“釵邊爛漫插,無處不相宜?!滨U泉《詠梅花》亦有:“乍隨纖手去,還因插鬟來”之句。這里的簪花已不再有為天女舉喪之類的意義,只是作為一種審美的裝飾而存在。
比至唐代,簪花之風(fēng)更加流行,以至有斗花之俗:《開元天寶遺事》卷下載:“長安王士安,春時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為勝”伯孜克里克第三二窟之《貴婦禮佛像》之中的女性,頭簪花朵;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傳為唐代周昉所繪的《簪花仕女圖》中的女性,發(fā)髻高聳,髻上有大朵花卉,類似牡丹、芙蓉之屬,特顯雍容華貴;現(xiàn)藏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傳為唐閻立本所作《古帝王圖》之陳文帝幅中,立于文帝身后的兩位仕女,頭上均簪有艷麗花朵……這些都是唐代簪花風(fēng)尚的反映。
單從文獻記載來看,前人簪花用茉莉、菊、梅、石榴等,雖亦姹紫嫣紅,卻不及唐代群芳薈萃,達到了無花不簪,使人眼花繚亂的景況,以唐詩中出現(xiàn)的為例,包括:
桃花:“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江流?!保▌⒂礤a《雜曲歌詞·竹枝》)
芙蓉:“休梳叢鬢洗紅妝,頭戴芙蓉出未央。”(王建《送宮人入道》)
棠梨花:“三春已暮桃李份,棠梨花白蔓青黃。村中女兒爭摘將,插刺頭鬢相夸張?!保ㄔ 洞寤ㄍ怼罚?/p>
其他還有蓮花、櫻桃花、碧藕花、玫瑰、杏花、山石榴花、牡丹、菊花、金蓮花、山花、子月花,等等。馬懷素《奉和立春游苑迎春應(yīng)制》:“唯有裁花飾簪鬢,恒隨圣藻狎年光?!敝?dāng)時人工制作的假花也很流行,這該是簪花風(fēng)俗普及或深入人心的表現(xiàn)。雍裕之《剪彩花》詩云:“敢竟桃李色,自呈刀尺功。蝶尤迷剪翠,人豈辨裁紅?!笨梢娂倩ㄗ阋砸约賮y真,有同樣的效果。
從前引的資料看,唐前婦人曾有簪素花以助天女喪之說,竇叔向《貞懿皇后挽歌》三首其二“后庭攀畫柳,上陌咽清笳。命婦羞萍葉,都人插柰花?!鄙杏闷淞x,但更多情況下,少人追究簪花的深層意義,只是一種簪助美人頭的妝飾而已。陳述《觀美人照鏡》:“插花枝共動,含笑靨俱生?!倍拍痢渡绞瘛罚骸耙欢浼讶擞疋O上,只疑燒卻翠云鬟?!泵廊私柚r花增加嫵媚,鮮花也因美人的眷顧而增加色彩。但似乎簪花是美妙女性的專利,以至于司空圖《效陳拾遺子昂》詩云:“丑婦竟簪花,花多映愈丑?!辈幻赖娜唆⒒ň钩闪斯质铝恕!堕_元天寶遺事》卷上載:“御苑新有千葉桃花,帝親折一枝插于妃子冠上,曰:‘'此個尤能助嬌態(tài)也?!币彩钦f嬌顏配以花朵更顯美麗,這種審美上的效果當(dāng)是簪花盛行的一個原因。從女性的角度來說,這似乎又含有取悅于男性的意味。
簪花之俗起于民間,何時傳入宮廷亦不可確知。《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了明皇“使宮中嬪妃爭插艷花,帝親捉粉蝶放之,隨蝶所止幸之”的逸事,說明在玄宗時宮中已盛行簪花。劉得仁《悲老宮人》詩云:“白發(fā)宮娃不解悲,滿頭猶自插花枝。曾緣玉貌君王寵,準擬人看似舊時。”宮中的花朵,不僅見證了美人的青春,也目睹了色衰愛弛的悲涼。
又洛中舉子《贈妓女茂英》詩云:“少插花枝少下籌,須防女伴妒風(fēng)流”中插花的是妓女;戎昱《采蓮曲》:“涔陽女兒花滿頭”中的插花女是民女;施肩吾《贈女道士鄭玉華二首》:“玄發(fā)新簪碧藕花,欲添肌雪餌紅砂”中的插花人是女道士,則知唐代不同身份、不同等級的女性都有簪花的習(xí)慣,或為自娛,或為向男性邀寵,但她們對花的審美意義上的追求是相同的。
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說:“今俗唯女子簪花,古人無有不簪花者。”可知古時亦有男子簪花之俗,但唐代以前,并未見關(guān)于男子簪花的文獻記載,至唐方有,據(jù)此推斷,男子簪花大約起于唐代。雖然元稹說:“暗梳蓬發(fā)羞臨鏡,私戴蓮花恥見人?!保ā度忠园捉墙砑倪z發(fā)不勝冠因有感嘆》)作為女性飾物的花朵榮登男子之首,卻少裝飾之意。概而言之,唐代男子簪花大概分為三種類型:
1.游戲。崔道融《春題二首》其一云:“路逢白面郎,醉插花滿頭?!碧颇献俊遏晒匿洝酚涊d:“汝南王琎……姿容妍美……又以其聰悟敏慧,妙達音旨,每游幸,頃刻不舍?,Q常戴砑絹帽,打曲,上(玄宗)自摘紅槿花一朵,置于帽上檐處。二物皆極滑,久之方安,遂奏《舞山香》一曲,而花不墜落?!笨梢娔凶哟骰ǚ菫槊烙^,有一種近乎游戲取樂的意味。
2.節(jié)俗。九月九日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登高、飲菊花酒、佩茱萸的習(xí)俗,而且重陽是唐代的“三節(jié)令”之一,世俗特別重視,李頎《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云:“風(fēng)俗尚重九,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碧脐I名《輦下歲時記》云:“九日,宮掖爭插菊花,民俗尤甚。”徐夤《菊花》:“桓景登高事可尋,黃花開處綠畦深。消炎辟惡君須采,冷露寒霜我自禁。”南朝梁吳均《續(xù)齊諧記》載:“東漢時,汝南人桓景從費長房游學(xué)累年,一日,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dāng)有災(zāi),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系臂,飲菊花酒,登高,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近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碧圃娭兴澳凶硬寤ǘ嗯c重陽節(jié)的節(jié)俗有關(guān),如鄭谷《重陽夜旅懷》:“強插黃花三兩枝,還圖一醉勁愁眉”;唐彥謙《高平九日》:“烏紗頻岸西風(fēng)里,笑插黃花滿鬢秋”;耿緯《九日》:“九日強游登藻井,發(fā)稀那敢插茱萸”;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由以上可知,重陽插茱萸和插菊花都有,至于原因,王昌齡《九日登高》云:“茱萸插鬢花宜壽”,說明唐人以為佩此可以長壽;又周處《風(fēng)土記》謂茱萸可以“辟除惡氣而御初寒”,也是出于對生命和健康的關(guān)注。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盛弘之《荊州記》、葛洪《抱樸子》中都有對菊花延壽奇效的記述。
3.禮制。蘇珽詩云:“飛埃接紅霧,游蓋飄青云?!薄短圃娂o事》卷一記載了蘇珽因此詩受賜花之事:“長安春時,盛于游賞,園林樹木無閑地,故學(xué)士蘇珽應(yīng)制云:‘飛埃結(jié)紅霧,游蓋飄青云?!塾[之嘉賞,遂以御花親插珽之巾上,時人榮之?!薄堕_元天寶遺事》卷下及《唐語林》卷二對此均有記載,這里的簪花,是具有榮譽的象征意義的,又《唐詩紀事》卷一一載:“(景龍三年)正月八日春,內(nèi)出采花賜近臣。武平一制云:‘鑾輅青旗下帝臺,東郊上苑望春來。黃鶯未解林間囀,紅蕊先從殿里開。畫閣條風(fēng)初變柳,銀塘曲水半含苔。欣逢睿藻光韶律,更促霞觴畏景催?!侨眨凶谑蛛放疲骸揭浑m最少,文甚警新,悅紅蕊之先開,訝黃鶯之未囀,循還吟咀,賞嘆兼懷。今更賜花一枝,以彰其美?!n學(xué)士花,并令插花在頭上。后所賜者,平一左右交插,因舞蹈拜謝……”非常榮耀,致使同座的崔日用酒后酣意,竟來爭奪,生出一番故事。又李嶠《立春日侍宴內(nèi)殿出剪彩花應(yīng)制》,劉憲《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內(nèi)殿出剪彩花應(yīng)制》,沈佺期《立春日內(nèi)出采花應(yīng)制》所詠均為此類事,據(jù)此可知在宮廷內(nèi)宴時,有幸參加的士人頭簪學(xué)士花,如表現(xiàn)出色,還能得到額外的賞賜。這些搖曳于頭上的花朵,既是表明榮譽,也是一個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這突出體現(xiàn)在以女性為主體的簪花活動中。前文已提及簪花在唐代女性中非常普及,不同身份、不同等級地位的女子均愛簪花,因為花朵可以增飾她的美麗,使美更具生動的氣息,但從女性簪花的深層心理來講,有自娛更有取悅男性的意味。從性別差異的角度講,“女人比男人更注意自己……她有一種對‘美好’事物的癖好?!彼悦利惖幕ǘ淇梢砸鹚膼酆图?,出于同樣的心理,她也可能為我所用,但她們對此并沒有過分的病態(tài)的熱情,她們這種消磨時間或自我娛樂的方式與傳統(tǒng)社會中女子對男性的依附性有極大的關(guān)系。女性生活在以男性為主體的社會中,“為了獲得人的尊嚴,為了吃飯和享受生活,為了生育,女人需要男性?!碧貏e是在中國古代社會,女性的角色是女兒、妻子和母親,她沒有辦法直接參與到社會現(xiàn)實中,所以她必須借助于男性,“她們只能把她們的優(yōu)點所感動的某個男性當(dāng)作中介,來實現(xiàn)自己的野心……”女性獲得男性的認同或認可對于她們有如此重大的意義,所以她們愿意也不得不取悅男性,“她只有通過男人才能得以打扮、生活和呼吸,并且只是為了他們,才去這樣做?!庇谑怯仍鰦蓩频幕ǘ渚鸵徊揭徊降淖呱狭伺则湴恋念^顱。對于一個女性來說,簪花既滿足了她對自我的尊重,同時也體現(xiàn)了她對自我社會角色的接受和認同;對于男性來說,女性簪花是把自然美和女性美完美的結(jié)合在一起,切合男性主體對女性的定位,所以他們共同“提倡”,簪花的風(fēng)靡與之大有關(guān)聯(lián)。
這突出體現(xiàn)在重陽節(jié)簪花的習(xí)俗中,桓景演繹的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辟災(zāi)禳福的道教故事,唐人對重陽節(jié)俗的重視實踐的正是道教貴己重生的教理(據(jù)《歲時雜記》,重陽有摘、插、戴茱萸與菊花及飲菊花酒等俗,亦有煉金丹的風(fēng)尚)。道教創(chuàng)立于東漢,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的發(fā)展演變,至唐已達到了興盛,唐朝皇室出于政治的需要尊道教祖師為祖先,唐太宗曾于貞觀十一年下詔貶佛崇道,高宗也曾追封老子,逐步確立了道教國家宗教的性質(zhì),而玄宗對道教則達到了狂熱的程度。道教的煉丹和養(yǎng)生方術(shù),可以滿足帝王貴族追求長生不死的愿望,唐皇室中不乏服藥之人:太宗、憲宗、穆宗、武宗……甚至因而喪生,統(tǒng)治者的好尚和國家法令的推崇有力擴大了道教在社會上的影響,再加上從某種意義上說“道教是一種企圖滿足人生欲望的宗教,諸如長生不死、自由自在、無饑寒、無抑制等”,道教給人提供了精神慰藉和寄托。
唐人日常簪花以紅、白為主,尤以紅色為多,色彩非常明亮。中國人對紅色的偏愛由來已久,在中國古代,紅色是幸運色,是財富的象征,可以驅(qū)除病邪,春節(jié)要用大量的紅色來裝點喜慶,結(jié)婚要穿紅色的禮服,戲劇里的紅臉關(guān)公是忠義的代表、是人人敬奉的圣人……。所有喜慶吉祥的事情似乎均與紅色有關(guān),以至于大家一看到紅色就會產(chǎn)生一種社會的聯(lián)想,成了喜樂的象征??梢哉f,這種熱烈而奔放的顏色幾乎滲透到中國文化的每個角落?,F(xiàn)代心理學(xué)的研究表明,“紅橙黃等色有溫暖感,稱為暖色,同時又能使空間在感覺上縮??;藍青紫等色有寒冷感,稱為冷色,同時又能使空間在感覺上變大。寒色的濃淡也會引起輕重感:淺色、艷色的物體使人覺得輕,而深色的物體使人覺得沉重?!逼G麗的色彩可以促使人產(chǎn)生積極的心境,使人振奮樂觀,紅色的熱情洋溢似乎正與唐帝國上升時期世人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相合,反映了唐人樂觀的,對生活充滿了愛和自信的精神。人們在簪花過程中不自覺地實現(xiàn)了色彩認知。同時,紅色也迎合世俗的需求,“一句古老的諺語如是說:‘紅色是愛情……它并不僅僅是指一種平靜的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它更多是指情欲,包括性和感官刺激?!奔t色艷美的花朵是女性美的詮釋,傳遞著簪花女性愛的訊息,也易激起男子的熱情,這種無聲的語言,在男女交往中充當(dāng)了重要的角色。
花卉色彩作為文化的載體,承載了特定的文化含義,包括審美、心態(tài)等多方面。紅的生命力不僅在人們的頭上、身上,更在人的心里,成為人寄托情感的一個重要符號。
由簪花我們亦可以看到時人對榮譽的重視,蘇珽受賜御花,時人榮之;武平一應(yīng)制受賜,眾人羨之,所反映的都是這種心理。唐依隋制采取科舉取士的方法,為庶族文人打開了通往社會上層的大門,但世家大族矜尚門第,依然有很大的影響,士庶的差異沒有徹底消除,不斷取得社會的認同也是一種心理的需要。
從民間到宮廷,從女子到男子,簪花終于由一種社會風(fēng)尚轉(zhuǎn)化為一種富含政治意義的話語活動,這也可以視為簪花風(fēng)俗在文化意義上的重大變遷。
[1]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清)徐珂.清稗類鈔[M].中華書局,1986.
[3] (唐)房玄齡等.晉書[M].中華書局,1974年,卷三十二,P974.
[4] 何小顏.花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1999.
[5] (清)趙翼.陔余叢考[M].中華書局,1963,卷三十一.
[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鐵柱譯,中國書店出版社,2004.
[7] 王卡.道教三百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8] 盧家楣等.心理學(xu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9](德)哈拉爾德·布拉爾姆.色彩的魔力[M].陳兆譯,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