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萍,郭曉慧
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醫(yī)學模式和護理觀念的轉變,對手術科護士提出了新的要求,為病人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減少術后病人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術后病人早日康復成為手術科護士的重要工作,手術科麻醉蘇醒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的建立就是為此發(fā)展而形成的。由于手術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麻醉藥、肌松藥和神經阻滯藥的殘留作用尚未消失,機體保護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復,特別是全身麻醉氣管插管病人術后,當肌松藥因再分布、代謝和消除使血漿濃度降低時,結合型肌松又釋放出具有肌松作用的肌松藥至血漿中,導致呼吸抑制等致命性危險??梢?,創(chuàng)建麻醉蘇醒室,加強麻醉恢復期的監(jiān)護意義重大[1,2]。麻醉蘇醒室病人的護理和管理工作由麻醉醫(yī)師和蘇醒室護士共同負責,主要工作由蘇醒室護士完成,因此麻醉蘇醒室護士的核心能力成為術后病人平穩(wěn)、安全過度的重要保障。麻醉蘇醒室是在麻醉技術和外科技術快速發(fā)展的前提下應運而生的,近10年開始在國內有所發(fā)展,還處于摸索階段。
1.1 麻醉蘇醒室的概念 麻醉蘇醒室又稱麻醉后監(jiān)測治療室,是對手術麻醉后病人進行嚴密觀察和監(jiān)測、繼續(xù)治療直至病人的生命體征恢復穩(wěn)定的場所。在麻醉蘇醒室內護理工作專業(yè)性強,護理內容與護理重點都不同于病房,要求麻醉蘇醒室護士必須具備與麻醉蘇醒相關的特殊護理技能、極強的交流協作及應變能力,以便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護理措施[2]。
1.2 核心能力的概念 核心能力理論是當今管理學和經濟學交叉融合的最新理論成果之一,源于戰(zhàn)略管理理論、經濟學理論、知識經濟理論、創(chuàng)新理論等對企業(yè)持續(xù)競爭優(yōu)勢之源的不斷探索,體現了各學科的交叉融合[3]。核心能力通常又被稱為核心競爭力,最早于1990年由美國密歇根大學商學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倫敦商學院教授哈默提出,是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不僅具有一流水平的技術而且是技術與管理、組織與學習的綜合[4]。Elaing認為核心能力分為2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技術的,對于每一個專業(yè)都是獨一無二的;另一個方面是非技術的,如才能、態(tài)度和知識等,是技術核心能力運用的基礎[5]。Mclagan[6]認為核心能力是“描述員工為達成卓越績效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特性?!泵绹鳰ckinsey咨詢公司對核心能力下的定義為:“某一組織內部一系列互補的技能和知識的組合,它具有使一項或多項關鍵業(yè)務達到行業(yè)一流水平的能力[7]?!惫芤嫘茫?]定義核心能力是“扎根于組織之中,獨有的、優(yōu)異的、能形成可持續(xù)競爭優(yōu)勢的能力,這種能力在本質上是一個組織的特定知識體系?!笨傊?,核心能力是普遍存在于組織當中,是組織和組織內個人成功的關鍵要素,包括知識、技能和個人特質等。
1.3 護士核心能力的概念 21世紀初,核心能力概念引用到我國護理專業(yè)領域,醫(yī)院管理者逐漸意識到培養(yǎng)護理人員核心能力的重要性[9]。護士的核心能力是建立在護理職責基礎之上的知識、技能、態(tài)度、價值觀的綜合優(yōu)勢,是護理教育應著重培養(yǎng)的、護理專業(yè)人員必須具備的最主要的能力[10]。護士核心能力概念的界定全球沒有統(tǒng)一標準[11],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說法不一[12]。Lenburg[13]提出核心能力教學模式 (competency outcome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COPA)包括評估和干預能力、交流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領導能力、教學能力和知識綜合能力。Strasser等[14]提出核心能力是安全從事護理工作所需要的多方面至關重要的能力,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咨詢和健康評估)、疾病護理、有效的交流和咨詢、合理使用藥物、辨別病情輕重、評估和使用信息、臨床管理能力、社會導向、關懷和信心9大核心能力。目前,國內公認的護士核心能力概念是由沈寧提出的,護士核心能力是指護理教育應著重培養(yǎng)的、護理專業(yè)人員必須具備的最主要的能力,包括學習能力、評估與干預能力、交流溝通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管理領導才能、跨文化護理能力、教育能力和知識綜合能力[15]。
2.1 國外發(fā)展現狀 當麻醉學和外科技術仍處在嬰兒期的時候,早在1800年英國就發(fā)表了關于麻醉蘇醒室的報道[16,17],另一個較早(1863年)的描述來自弗羅倫薩·南丁格爾:“在小國家的醫(yī)院里,都設有供手術后病人休息、恢復的房間,這很常見[18]。”1873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綜合醫(yī)院第一個建立了麻醉蘇醒室[16]。
在20世紀20年代~30年代,隨著復雜外科手術的開展,在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一些醫(yī)院相繼出現麻醉蘇醒室。1923年由Dandy和Firror設立的3個病床的神經外科蘇醒病房在J院成立[18]。Mayo醫(yī)院和New York醫(yī)院分別于1942年和1944年相繼建立蘇醒室[19]。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麻醉蘇醒室開始快速發(fā)展。1947年美國醫(yī)學協會雜志(JAMA)公布了費城醫(yī)學會麻醉研究委員會的研究,這項研究總結顯示了麻醉蘇醒室在恢復方面的優(yōu)勢,具有里程碑意義,美國費城地區(qū)醫(yī)學會的麻醉研究協會發(fā)出了增加麻醉蘇醒室的倡議,指出在過去11年的時間里,麻醉蘇醒室的建立防止了術后第一個24h之內將近1/2的死亡病例,同時還發(fā)現至少1/3類似這樣的死亡可以通過加強術后護理而避免,在此倡議的影響下,美國的許多醫(yī)院建立了蘇醒室[19-22]。1949年紐約醫(yī)院的手術室委員會聲明:“今天我們可以明確地指出:充分、優(yōu)質的麻醉蘇醒室的護理是任何一家承擔外科治療的現代化醫(yī)院所必須具備的[22]”。進入20世紀50年代后,蘇醒室得到進一步發(fā)展。20世紀80年代~90年代,非住院病人(日間手術)的廣泛開展,對恢復的需求進一步增加[18]。
在國外麻醉蘇醒室工作主要由麻醉護士負責,麻醉護士被公認為是最古老的高級護理專業(yè)[23],國際上麻醉??谱o士早在1861年就開始出現[24]。在國外有一些對麻醉蘇醒室護士核心能力的相關報道,其 中 在 “Licensed Practical Nurses in the PACU”一文中就指出了麻醉蘇醒室護士應該具備的一些核心能力,包括優(yōu)良的評估技能、豐富的護理手術后病人的經驗、完全了解掌握蘇醒室護士的工作實踐范圍等[25]。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和醫(yī)療技術的革新,麻醉術后病人的觀察和護理也各有特點和要求,但在文獻檢索中尚未找到較完善的有關麻醉蘇醒室護士核心能力及具體詳細的評價指標。
2.2 國內發(fā)展現狀 我國麻醉蘇醒室起于20世紀50年代末。在近10年來,我國麻醉蘇醒室有了快速的發(fā)展,衛(wèi)生部關于印發(fā)《三級綜合醫(yī)院評審標準(2011年版)》的通知中規(guī)定三級綜合醫(yī)院麻醉科要有麻醉蘇醒室,管理措施到位,實施規(guī)范的全程監(jiān)測[26],各醫(yī)院都建立了麻醉蘇醒室,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隨著各級醫(yī)院手術麻醉科麻醉蘇醒室的建立,對麻醉蘇醒室護士的需求開始不斷增加,麻醉蘇醒室護士也漸漸開始受到關注,目前國內大部分三級甲等醫(yī)院的手術麻醉科按三級甲等評審要求都配備了麻醉蘇醒室,麻醉蘇醒室護士與麻醉蘇醒室床位比為0.5∶1,高危病人床護比應達1∶1,麻醉蘇醒室床位數與手術室手術間床比為1∶3.5[27]。由于麻醉蘇醒室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工作都處在摸索階段,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目前麻醉蘇醒室護士能力、資質方面比較混亂,有些醫(yī)院配備了手術室護士來負責,有些醫(yī)院則是讓麻醉護士負責,還有些是麻醉護士和手術室護士共同管理,不論是組織管理、人員配置還是業(yè)務管理都沒有明確統(tǒng)一的規(guī)定,仍處于摸索階段。國內有關麻醉蘇醒室的文獻也主要是針對麻醉蘇醒室的配置、人員管理及其重要性方面的報道,對麻醉蘇醒室護士核心能力指標的研究只體現在籠統(tǒng)概括的層面,有些文獻是對蘇醒室護士核心能力概括的總結,如麻醉蘇醒室??谱o士要有麻醉和復蘇專業(yè)知識與理論、掌握入蘇醒室和出蘇醒室的指證、熟練監(jiān)護儀器設備的操作使用[28],此類文獻并沒有指出麻醉蘇醒室護士具體的能力要求,更未查到相關的評價指標,不僅制約了麻醉蘇醒室的工作開展,也不利于臨床護理人員的選拔、培訓和考核,還可能影響到三級甲等醫(yī)院的評審。因此對麻醉蘇醒室護士核心能力的探討及評價體系的研究有其一定的價值。
我國20世紀50年代引入麻醉蘇醒室,近10年才取得較大發(fā)展,但尚不普及。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機器人手術等高精尖手術的開展,麻醉方式、麻醉用藥不斷發(fā)生著變化,麻醉風險不斷加大,麻醉蘇醒室以及蘇醒室護士也開始得到醫(yī)院的關注,毫無疑問,蘇醒室護士的工作內容、工作要求、工作風險也隨之變化,麻醉蘇醒室護士應該具備怎樣的核心能力才能勝任這個崗位,才能有效保證麻醉蘇醒室護理工作質量,應該怎樣去選拔、考核蘇醒室護士成為了醫(yī)院護理管理者面臨的一個問題。但目前臨床麻醉蘇醒室護士現況卻不容樂觀,蘇醒室護士來自手術室、ICU或病房,存在護士素質良莠不齊,缺乏規(guī)范化??婆嘤枴⒎菍B?、不固定及管理薄弱等問題[22];國內麻醉蘇醒室護士的核心能力沒有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需要進一步規(guī)范麻醉蘇醒室護士核心能力評價體系及認證標準,盡快建立健全身麻醉蘇醒室護士評價制度,促進全國麻醉蘇醒室護士的發(fā)展,對于麻醉蘇醒室護士的進階研究、培訓課程設置、資格認證標準及其能力水平考核等方面還需要結合我國實際并借鑒國外的經驗作進一步的研究與改善[29]。因此,21世紀培養(yǎng)專職、專業(yè)化的麻醉蘇醒室??谱o士是我國麻醉蘇醒室發(fā)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趨勢。
[1] 張婧,劉玉英.手術室麻醉復蘇室的設立與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中旬刊),2012(3):98-100.
[2] 張筠,白玲,白鳳英.護理工作在麻醉后恢復室的重要作用[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1,20(5):381-382.
[3] 朱傳杰.核心能力理論研究述評[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18):14-16.
[4] 高晚欣.企業(yè)核心能力構建:我國企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由之路[J].商業(yè)研究,2003(6):22-24.
[5] Elaing W.ANCI competencies:An investigation of uniqueness importance[D].Australia:Griffith University,2002:15-16.
[6] McLagan PA.Competencies:The next generation[J].Training Dev,1997,51(5):40-47.
[7] 王向東.什么是醫(yī)院核心競爭力[J].解放軍醫(yī)院管理雜志,2003,10(3):264.
[8] 管益忻.企業(yè)核心競爭力,戰(zhàn)略管理贏家之道[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49.
[9] 王俠,于蘭貞.護士核心能力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7):638-640.
[10] 徐少波,葉志弘.護士核心能力概念和構成要素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764-766.
[11] Avery MD.The evolution of the core competencies for basic midwifery practice[J].J Midwifery Women’s Health,2000,45(6):532-536.
[12] 劉明.??谱o士核心能力架構之探討[J].中國護理管理,2009,9(4):27-29.
[13] Lenburg C.The framework,concepts and methods of the competency outcomes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COPA)model[J].Online J Issues Nurs,1999,30(9):3.
[14] Strasser S,London L,Kortenbout E.Developing a compe tence framework and evaluation tool for primary care nursing in South Africa[J].Edu Health,2005,18(2):12.
[15] 沈寧.護理專業(yè)教學改革研究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12.
[16] Zuck D.Anaesthetic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rooms[J].Anaesthesia,1995(50):435-438.
[17] Hilberman M.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nsive care units[J].Crit Care Med,1975,3:159-165.
[18] 王世端.麻醉恢復室的建立與手術病人的安全[J].麻醉與監(jiān)護論壇,2004,11(5):372-375.
[19] Litwack K.Post anesthesia care nursing[M].St.Louis:MO,Mosby,1995:127-184.
[20] Rose D.Recovery room problems or problems in the PACU[J].Can J Anaesth,1996(43):R116-R122.
[21] Feeley T,Macario A.The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M]//Miller R.Anesthesia.Philadelphia,PA:Churchill Living-stone,2000:2302-2322.
[22] Ruth H,Haugen F,Grove D.Anesthesia study commis sion[J].JAMA,1947,135:881-884.
[23] Theresa AS,Judith TF,Kerri DS.Demographic profiles of certified nurse-midwives,certified registered nurse anesthetists,and nurse practitioners:Reflections on implications for uniform education and regulation[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2009,25(3):178-185.
[24] 鄭觀榮.護理學??品较蚪ㄔO發(fā)展的思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2(6):125-126.
[25] DeWitt L.Licensed practical nurses in the PACU [J].Journal of Perianesthesia Nursing,2009,24 (6):356-361.
[2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衛(wèi)醫(yī)管發(fā)[2011]33號.衛(wèi)生部關于印發(fā)《三級綜合醫(yī)院評審標準(2011年版)》的通知[S].2011-04-22.
[27] 戴紅霞,張石紅,高超,等.麻醉復蘇護士的設置使用與麻醉恢復室運作管理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10):879-882.
[28] 黎彩玲,鐘愛玲,詹翠萍,等.麻醉恢復室規(guī)范化護理管理模式的探討[J].護理學報,2009,16(2A):40-42.
[29] 任宏飛,李繼平.急診??谱o士核心能力的研究現狀[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