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沁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一
元雜劇《趙氏孤兒》是元代四大悲劇之一,講述了忠臣義士協(xié)助孤兒血親復仇的悲壯故事。產生幾百年來,久演不衰,在十八世紀三十年代,還被譯介成多國文字傳到西方,法國大作家伏爾泰,將其改編為《中國孤兒》在巴黎上演,引起全歐洲轟動。
歌舞伎《忠臣藏》是日本真正的民族史詩,講述了四十七義士為主復仇之后集體切腹的感人故事。12月14日被定為“四十七義士”復仇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日本的劇院都會上演《忠臣藏》。1986年,法國著名的芭蕾編舞家莫里斯?貝嘉將其改編成芭蕾舞劇,介紹給西方觀眾,引起了巨大反響。
產生于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的《趙氏孤兒》與《忠臣藏》在復仇動機、復仇意志以及復仇結局方面都表現(xiàn)出諸多的相似性,體現(xiàn)出中日兩國復仇文化的共性特點。
二
無論是《趙氏孤兒》中的血親復仇,還是《忠臣藏》中的家臣復仇,都純粹而集中的對復仇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進行了描寫,從情節(jié)的描繪和人物的塑造中,可以找出兩部復仇戲劇的相同之處。
1. 復仇動機——義無反顧的“忠”
《趙氏孤兒》與《忠臣藏》的復仇動機中,都體現(xiàn)出食客、家臣對于昔日恩公的忠誠觀念?!囤w氏孤兒》中復仇的主要參與者程嬰,是一位草澤醫(yī)生,平日承蒙駙馬府優(yōu)待,可以說趙家有恩于程嬰,在程嬰與公孫杵臼商量救孤大計時,明確提到:“一者報趙駙馬平日優(yōu)待之恩,二者要救普國小兒之命”。[1]為了救孤兒,他甚至犧牲自己還未滿月的孩兒,忍辱負重撫育孤兒長大成人為趙家復仇。義無反顧的忠誠是反暴救孤的出發(fā)點。
《忠臣藏》中,淺野死后,四十七武士淪為浪人,但他們仍不忘對故主的忠誠,伺機為主復仇,完成未了之遺愿,甚至為了報仇不惜弒父賣妻棄子,把名譽、父老、妻室、姐妹、甚至正義都獻給了復仇,直至最后集體切腹獻出生命將對主人的“忠”發(fā)揮到了極致。
可見,在兩國的倫理體系中,“忠”不僅在中國擁有崇高的地位,在日本更是強調武士對于主君的絕對忠誠和徹底的獻身精神。
2. 復仇意志——矢志不渝的決心
《趙氏孤兒》中,無論是復仇的參與者還是執(zhí)行者都有著堅定的決心意志。在整個救孤、育孤的過程中,程嬰等人都毫不猶豫的舍身維護趙氏孤兒。而復仇的最終執(zhí)行者趙孤的決心更是堅定而快速的。二十年后,趙孤知曉了血海深仇,首先想到的是:“我拼著生擒那個老匹夫?!盵2]。雖然屠岸賈在這二十年間也是趙孤的義父,視他為掌上明珠,但在家族血仇面前,這種情分微不足道。趙孤毫不猶豫的選擇復仇,沒有絲毫的動搖和猶豫。
《忠臣藏》中,淺野死后,家老大石決心復仇,認為剖腹自盡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完成主人的復仇大業(yè),才能盡顯對主人的情義。同時為了能讓淺野之弟繼承家號,重興淺野家業(yè),費盡心機、四處奔走,徒勞無功后,加快了復仇計劃。大石帶領著四十六名浪士辭別家人、變賣財產,開始了復仇,從策劃到實施,四十七武士的意志始終堅定不渝。
從復仇意志看,無論是中國孤兒還是日本武士,既沒有猶豫不決,也沒有異常激烈的心理斗爭,在復仇過程中鮮少受到個人性格及家庭情感的影響。
3. 復仇結局——既成功又不徹底
無論是《趙氏孤兒》還是《忠臣藏》,復仇者都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完成復仇大業(yè)。期間,表現(xiàn)出對黑暗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反抗精神,但是這種反抗又是不徹底的。
《趙氏孤兒》的復仇是成功的也是大快人心的。二十年后,趙孤學得文武雙全,而此時的悼公正擔心“屠岸賈兵權太重,誠恐一時激變,于是準了孤兒的奏,下令捉拿屠岸賈,并將他滿門抄斬。然后降旨,孤兒恢復本姓,襲父祖列爵卿行”[3],還褒獎了忠臣義士。同樣《忠臣藏》中的復仇也是成功的。四十七名武士化整為零,等一年后,當吉良徹底放松警惕時,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晚上,借著月光和雪光,突然殺入吉良府邸,大石良雄用淺野切腹時的短刀刺死吉良,將其首級獻于淺野墓前,完成了復仇行動。
但是對于封建專制的反抗兩劇都不徹底。《趙氏孤兒》中以程嬰、趙孤為代表的正義一方認為趙家的冤屈都是奸臣屠岸賈造成的 ,忽略了晉靈公的昏聵無能、封建專制才是導致趙家悲案的真正原因。同樣在《忠臣藏》中,淺野的死,四十七武士認為是吉良造成的。其實,淺野在莊嚴的典禮上動刀,將軍一怒下沒有審判、不問緣由就裁決,這種幕府的軍事封建專制才是導致淺野之死的根本原因。可見,兩劇的復仇者對于封建統(tǒng)治者的權威都沒有絲毫的
三
產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歷史背景下的元雜劇《趙氏孤兒》與歌舞伎《忠臣藏》,為何在復仇動機、復仇意志、復仇結局方面都表現(xiàn)出相似性?
1. 都反映出兩國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下的黑暗社會及人們的反抗心理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階級、不同的經(jīng)歷的民族,他們都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經(jīng)歷了大致相似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由于人類具有大體相同的生命形式(如人與人、男與女、老與幼、人與自然、人與命運、個人與集體等)和體驗形式(如歡樂與痛苦、喜慶與憂傷、分離與團聚、希望與絕望、愛與恨、生與死等),以表現(xiàn)人類生命與體驗為內容的文學及其理論就必然面臨許多共同問題”[4]。這兩部東方復仇主題的經(jīng)典劇目,在歷史題材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和創(chuàng)作,反映出兩國當時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下的社會矛盾和人們的反抗心理。
2.兩國文化交流的源遠流長
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自古就源遠流長,日本地理上處于大中華文化圈的邊緣,距今大約一萬年以前,日本列島上的居民就有了屬于自己的語言。大約公元5世紀左右,漢字傳入日本,與已有的語言融合,形成了日語。以文字為契機,日本在宗教、政治、生活習俗等方面,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極深。“早在魏晉時期儒學就傳入了日本,公元6世紀儒學成為日本貴族階層的必修課,8世紀被朝廷奉為治國興邦的法典準繩,到了江戶時代德川幕府極力推崇朱子學,而達到鼎盛”[5]。作為統(tǒng)治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儒學對日本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武士道就視儒學教義為其道德倫理的基礎,強調重義、守信、忠貞、報恩、知恥等品格。
3. 兩國戲劇藝術遙遠的親緣關系
在藝術方面,日本也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唐散樂融和了舞蹈、音樂、雜技、訓獸、魔術等多門技藝,又稱“百戲”,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戲劇的祖先。日本的遣唐使將唐散樂帶回日本后,逐漸發(fā)展成“猿樂”,而后又發(fā)展為“能”和“歌舞伎”。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劇種的變遷,在面目與形式上二者已經(jīng)依稀難辨,但仍保持著遙遠的親緣關系。且在日本江戶時代,大量的宋元雜劇傳入日本,對于中國戲曲的研究在當時的日本是相當普遍的。
四
元雜劇《趙氏孤兒》與歌舞伎《忠臣藏》在復仇動機上都宣揚忠義,在復仇過程中都體現(xiàn)出復仇者的堅強意志,在復仇的結局上既成功又不徹底。這些皆體現(xiàn)出了中日兩國復仇文化的相似性。通過分析這種共性及形成原因,可以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中日兩國相似的東方文化背景,以此為基礎加深彼此間的了解、促進文化交流。
[1][2][3] 王季思,等.元雜劇選注(下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4] 方漢文.比較文學基本原理[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2.
[5] 許凌云,許強.中國儒學通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