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洲,蔣 琛
朱新洲/土家,湖南有色金屬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學工處處長,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南株洲412006);蔣琛/湖南有色金屬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湖南株洲412006)。
人際關系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而發(fā)生、發(fā)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大學生正處在探索人生、認知社會、掌握專業(yè)知識的階段,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和基礎條件,人際關系的質量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和終生的幸福都有重要影響。
1.是和諧校園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諧校園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大學堅持“以人為本”,主要體現在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實現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設文明校園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
2.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保障。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務,而育人環(huán)境的好壞,對人才培養(yǎng)至關重要。從人才健康成長的角度看,大學期間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夠激勵和引導學生熱愛祖國、遵紀守法;能夠培養(yǎng)學生明禮誠信,團結友善,敬業(yè)奉獻;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
3.是維護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既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礎,也是維護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身心健康的大學生,樂于和他人交往,不會孤獨離群;與人相處時,較多肯定的態(tài)度(如尊重、信任、友愛等),較少否定的態(tài)度(如憎惡、懷疑、恐懼等);關心集體,關心他人,樂于助人;能客觀地評價別人與自己,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交往動機端正。
最近,筆者對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存在的問題做了一次調查。調查顯示,有31.98%的學生認為由于在人際交往中合作精神欠缺導致人際關系不和諧;有24.9%的學生認為由于奉獻精神缺乏導致人際關系不和諧;有27.5%的學生認為由于不誠信導致人際關系緊張;有37.5%的學生認為自我封閉、缺乏人際交往能力導致人際關系不和諧,另外,愛面子、容易沖動等也影響人際關系。調查結果表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意識到,合作精神、奉獻精神、誠信意識缺失及自我封閉成為影響和諧人際關系構建的主要原因。
1.人際交往中自我中心意識突出,合作精神缺失。人際交往中自我中心意識突出,竭力追求各種與眾不同的個性表現:金黃色的頭發(fā),嘴里溜出難以理解的話語,我行我素,不照應他人情緒,與他人沒有共同話題……這就是他們的“雞立鶴群”。有的大學生沉醉于虛假的滿足,其人格和交往模式被虛擬環(huán)境模塑化了,當回到現實時,要發(fā)號施令,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是自我的“高高在上”,難于融進群體之中。實際上,交往的過程是雙方彼此滿足需要的過程,這種只考慮自己的滿足而忽視他人需要的行為,阻礙了人際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2.人際交往中功利意識突出,奉獻精神缺失。有些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得過于功利,常把是否有利用價值作為交往與否、選擇與誰交往的出發(fā)點。如有些女大學生臨近畢業(yè)看到就業(yè)無望時火速戀愛,選擇的男友大多有相當的社會關系,利用男友解決就業(yè)問題。對有所求的同學、老師主動示好,一旦目的達到便很快離開。此外,大學校園人際關系變味,同窗好友變成“癡心戀人”,學生干部變成“學生貴族”,人情變成“禮情”等等,既反映了校園文化的日漸污濁,也反映了部分同學人際交往的功利目的。
3.人際交往中互相欺騙,誠信意識缺失。筆者針對學生的誠信做了統(tǒng)計,如,對同宿舍同學留宿異性、學生宿舍連續(xù)失竊、在求職簡歷上篡改成績等不當行為反應冷漠,你對此的態(tài)度:選擇“知情不報”當然不好,可也不想為這些小事“撕破臉”的占27%;選擇心中異常憤怒,可表面上當什么也沒有發(fā)生的占14%;選擇沒什么,見怪不怪!哪有工夫管這事的占24%;選擇希望有更多的人站出來“檢舉”,“團結就是力量”的占29%;選擇我當然會指出這種錯誤行為,這關系一個人的素質問題的占6%。又如,在網上你會不會填寫自己真實的個人資料:選擇不會的占24%;選擇會的占33%;選擇有時會的占43%。再如,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互相利用”這一觀點您:同意的占46%;不同意的30%;難以判斷的24%。從以上的統(tǒng)計不難看出,學生的誠信選擇有較大“現實性”,尚沒有建立誠信原則。因此,整體看大學生的“誠信”狀況不容樂觀。
4.人際交往中自我封閉,人際交往能力缺失。有些學生在與別人交往時,總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要掩蓋起來,他們認為人世的一切是那么無聊,令人厭倦、平淡、無意義;他們往往持一種孤傲處世的態(tài)度,只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古怪的行為和習慣有時令人難以理解。他們把自我封閉起來,無法與別人溝通,使自己的人際關系處于危機之中。觀鏡自賞容易導致性格偏執(zhí),行為古怪,如,他們想關心人,但不知從何做起,想贊美人,可怎么也開不了口或詞不達意,交友的愿望強烈,然而總感到沒有機會。
上述問題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問卷調查顯示,我校約80%的學生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大多在驕縱中長大,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對臨時毀約、不守承諾的做法,他們不認為是錯誤的,“這是獨生子女一代人身上普遍存在的通病”。第二,小學、初中、高中包括大學對學生的德育只管“知”,不管“行”,只有知識教育而無情感教育。第三,信用體系不健全導致整個社會產生的信用危機,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影響大學生構建和諧人際關系。
人,首先具有社會屬性,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際和諧。大學生要樹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理念,掌握和運用成功的交往原則,加強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最近,筆者在招聘會現場發(fā)放300份問卷,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41.98%的學生認為人際交往能力的訓練在“找工作時對自己特別有幫助”,大大超過了專業(yè)能力訓練(14.9%)、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訓練(17.5%)和心理素質教育(17.5%)等。在回答“通過擇業(yè)你感到自己特別欠缺的素質是什么”時,選擇人際交往能力的高達34.8%,排在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28.8%)、操作技能(25.9%)、基礎知識(4.6%)等之前,列首位??梢姡絹碓蕉嗟拇髮W生意識到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經成為求職路上的“攔路虎”。因此,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是一項緊迫任務。
1.樹立健康、和諧的人際交往理念,為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與人的道德素質密切相關,社會的道德風尚極大地影響著人際交往的質量。2006年3月4日,胡錦濤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xié)十屆四次會議的委員時,發(fā)表了關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其中以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為榮,以好逸惡勞、損人利己、見利忘義、違法亂紀為恥,這是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石。作為當代大學生,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科學內涵與精神實質,在人際交往中主動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指導思想,是實現個人和諧發(fā)展、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損人利己、見利忘義、好逸惡勞、違法亂紀的人,不僅破壞了自身的人際生態(tài),也限制了個人的全面發(fā)展。而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這些極富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寶貴財富,并不會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而失去生命力和合理性,還為我們自覺協(xié)調個人的本能及需要與他人的本能及需要的矛盾,變單贏為雙贏或多贏,樹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理念,提供了科學依據。
2.掌握和運用成功交往原則是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前提條件。一是共生的理念。其中包含了正確處理個體與個體、個體與集體、個體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思維和方法,有助于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二是寬容的心態(tài)。要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就要構建和諧自我,應該以寬容的心態(tài)待人接物,不但要正確看待自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存在優(yōu)點和長處而沾沾自喜,更不以發(fā)現了缺點和不足就妄自菲薄,刻意自責,更要正確看待其他人的長處與不足。既要容人之長,更要容人之短,有益于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三是感恩的意識。指感激他人對自己的恩惠并設法報答的內在心理要求。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我們倡導的感恩意識,主要是對自然、對社會要長存敬畏之心,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和無私的奉獻來回報,這不但是一種感恩意識,更是一種責任意識。這有助于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
3.掌握和運用人際交往技巧和方法是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關鍵。首先,要重視人際交往的語言藝術。交談是人際交往的主要形式,幽默詼諧的交談是通往成功的橋梁。盡量用簡單、明白、清楚的語言表達思想,要多贊美、認可、欣賞別人,而不是挑剔諷刺別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自然樸實、得體,學習別人如何與人交往,將有助于自己交往能力與技巧的提高。如,我校舉辦的誠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班級辯論賽、演講比賽等活動,對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培養(yǎng)與別人交往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要善于聆聽,這是交際的基本功。越是善于聆聽別人意見的人,人際關系越理想,交談效果越好。因為聆聽是褒獎對方談話的一種方式,耐心聆聽能在無形中提高對方的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此外,規(guī)范、得體的體態(tài)語的運用要恰當,要給人一種自然得體、富有涵養(yǎng)的印象。
[1] 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
[2] 莊創(chuàng)奇.試論和諧自我建設中的和諧心理建設[J].中南林學院學報.
[3] 邱淑云.關于構建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