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輝 孫振天
(長春工業(yè)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吉林 長春130012)
利益作為人類社會永恒的客觀存在,是馬克思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主要立足點,并體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fā)展的全過程。馬克思利益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基礎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石,貫穿人類歷史發(fā)展始終,涉及社會構成的方方面面,內容豐富而深邃。利益在馬克思文本中是一個高發(fā)詞匯,雖然馬克思沒有給出專門定義,但通過對馬克思經典著作利益群概念的梳理,可以看出馬克思在利益關系的范疇和本質的認知上起到了開拓性作用。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來看,馬克思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保?](P82)利益追求是人類一切歷史活動的動因。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首先滿足自身賴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等物質需求,直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并在物質資料分配過程中形成一定的生產關系,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而人的物質需求又決定人的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物質條件是人的利益基礎。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利益分配必然和一定的社會關系緊密相連,社會關系是利益需求的本質體現(xiàn),利益沖突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等矛盾產生的深層次根源。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來看,馬克思指出:“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P79)利益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歷史范疇。利益作為一個社會的歷史現(xiàn)象不是先驗理念的產物,而是人類產生以來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不同階級有著不同的利益關系訴求。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社會形態(tài)下的不同利益觀,又說明利益是有階級性和目的性的。因此,任何社會變革都必然引起人們利益關系重新調整,特別是在階級社會中利益首先是以滿足統(tǒng)治階級利益需求為出發(fā)點的。
馬克思主要從微觀到宏觀,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從理論到實踐多維度對利益理論展開論述,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哲學超越,具有明顯的特點。
利益主體是由需要主體演化而來,主體需要是利益形成的前提。利益客體是滿足主體需要的對象,滿足主體需要是利益存在的有用性條件。作為利益關系范疇利益主體和利益客體必須相互依存,互為條件。一般來說,利益主體是主動的,是人以客觀存在的需要對象為目的、有意識地表達出對利益追求的一種主體能動性。利益客體是被動的,是利益主體認識、追求和利用對象,并以具體客觀的內容實現(xiàn)主體愿望。需要本身不是利益,只有作為利益主體的人的不同需要和作為利益客體滿足了人的需要,利益才得以實現(xiàn)。需要與被需要、滿足與被滿足、利用與被利用等必須通過一定的實踐過程完成有機統(tǒng)一。
馬克思人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基本矛盾的運動,推動歷史不斷向前發(fā)展,體現(xiàn)出利益關系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利益矛盾和斗爭是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動力,特別是在私有制條件下,利益關系處于對立之中,資本主義社會利益關系的矛盾與對立,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不可調和性反映了其利益關系的根本對立。雖然資本主義利益關系的某種條件下的協(xié)調,但這將導致更為嚴重的矛盾與沖突。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私有制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根基,有產者對無產者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社會兩極分化嚴重,資本主義社會缺乏利益和諧的基礎和條件,只有到共產主義社會,階級和國家消亡之后,才能真正實現(xiàn)利益關系的相互協(xié)調及高度和諧。
利益?zhèn)€體是以單獨個人的形式存在的利益主體,反映自身的特殊利益需要和追求。社會利益是以整個社會的形式存在的利益主體,反映群體的普遍利益需要和追求。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人是社會構成的主要因素,社會是所有人共同活動的集合載體,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人是社會的創(chuàng)造者,沒有人的活動,人類社會的存在就失去了意義,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就失去了根基。同時,人又是被創(chuàng)造者,沒有社會的存在,人和自然界動物就無法區(qū)別,也就無法說明人之所以稱為人;沒有社會的發(fā)展,人的社會本質屬性無法體現(xiàn)出來。每個人的個人利益需求相同的客觀內容,交匯出群體性的共同需求,形成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就是社會利益的主要形式。因此,個人利益是社會利益的產生基礎,社會利益是個人利益的集中體現(xiàn),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統(tǒng)一于漫長的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之中。
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不是教條的,而是開放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觀察問題、解決問題和研究問題,根據(jù)各個國家實際國情,將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和具體化,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在本質的應有之義,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之所在。
將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普遍性和中國國情實際的特殊性有機統(tǒng)一起來是一項極其復雜和艱巨的工程。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fā)揮其指導作用,以此來解決中國具體的實際問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運用和發(fā)展,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增添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的大眾的新內容。新中國成立后,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的特殊國情,如何實現(xiàn)向社會主義過渡,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論述中,找不到現(xiàn)成的答案。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國情和社會主義本質,如何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和矛盾,充分調動多元利益主體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和理論問題。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立足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實際國情,找到了中國革命新道路。新中國建立后,又堅持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三大改造完成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歷史經驗充分證明,要真正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的具體實踐,就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與時俱進,也必須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和中國的民族利益、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相結合,為實現(xiàn)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不懈追求,不僅運用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成功地解決民族、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關切,而且在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
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告訴我們,社會是人類在時間過程中形成的各種關系的總和,是人們的共同體。人與人之間之所以能互相聯(lián)系,并結合成一定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首先是源于對某種特定利益的需要。利益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利益矛盾是一切社會矛盾的總根源,利益關系的和諧是最根本的社會和諧。社會和諧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也是我們不懈奮斗的目標。從根本上說,和諧主要是指利益和諧,和諧社會其本質是一種利益和諧的社會。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目標。要想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目標,就必須首先協(xié)調好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這是首要前提和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代表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對于推進黨和人民的事業(yè)發(fā)展,保證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確處理和協(xié)調社會生活領域內的社會利益關系,也是協(xié)調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三大利益矛盾,在此基礎上,促進社會的各個群體能夠實現(xiàn)良性的互動,整個社會能夠表現(xiàn)出一種公正的狀態(tài),社會能夠實現(xiàn)安全的運行和健康的發(fā)展,確保社會既穩(wěn)定有序,又充滿活力。
從實際出發(f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來研究和解決社會的各種利益關系問題,具有客觀性。首先,社會主義基本價值目標原則。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就是滿足廣大勞動人民需要的利益關系,是維護廣大勞動人民的各種利益。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這是社會主義的最根本的價值和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最重要體現(xiàn)。人民利益的充分實現(xiàn),是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的內容,最深刻的動力所在。其次,協(xié)調利益關系的統(tǒng)籌兼顧原則。統(tǒng)籌兼顧,是指協(xié)調各種各樣矛盾的利益關系,是要綜合權衡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和對抗矛盾性。統(tǒng)籌兼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理順各種利益關系,是對合理利益的統(tǒng)籌兼顧。要準確把握全局,高度關注群眾最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以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推進重點。再次,效率與公平相結合原則。協(xié)調社會利益關系,既要注重提高社會效率,也要注重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chuàng)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成果全體人民共享,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
妥善處理當代社會利益矛盾時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著力解決重點問題,注意在利益關系各方之間尋求一定的平衡,盡量不超過社會承受能力允許的臨界點,避免因利益矛盾尖銳而導致社會激烈動蕩和社會危機的爆發(fā)。首先,大力發(fā)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產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妥善處理當代社會利益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取決于發(fā)展的協(xié)調性。只有緊緊抓住發(fā)展是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深化改革,銳意進取,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才能創(chuàng)造更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其次,有效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利益無小事,要真正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把人民群眾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當務之急來抓。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有效協(xié)調利益主體之間的不同利益要求,滿足最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必然對原有利益關系進行調整和再調整,只有在深化改革中繼續(xù)推進利益結構的整體轉型,使利益結構盡快規(guī)范化,才能順利推動社會轉型的完成,實現(xiàn)“兩個百年目標”。
[1]〔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