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輝
(河南大學 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開封475001)
資本拜物教是資本主義社會有機體歷史運行機制、過程以及關于這種整體社會結構的觀念表達。正如資本是商品、貨幣的完成形態(tài),資本拜物教也是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的成熟形態(tài)。從商品拜物教到資本拜物教的變化以其他社會生產關系的滅亡和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為前提,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歷史發(fā)展的結果。在資本拜物教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剝削關系本質在資本主義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全過程上被遮蔽,逐步轉換成為資本自行增值的魔力。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物象代表,不僅全面統(tǒng)治著人的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實踐,而且形成了關于資本主義社會作為永恒的自然存在的意識形態(tài)幻象。
馬克思說:“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志的生產關系,后者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獨特的社會性質?!辟Y本剝削勞動的關系體現在資本身上,不僅表現為資本自我增值的屬性,而且使資本表現為決定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源。資本成為社會本體的歷史和邏輯軌跡就構成了資本的拜物教性質的全部內容。
資本直觀地表現為預付貨幣的數量增加。從這個意義上講,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高利貸也是資本增值,但是它們是在人身依附關系為主導的生產方式前提下剝奪小生產者的方式。只有在商品生產成為社會主要生產方式的前提下,以生產剩余價值為目的的預付貨幣才是資本的成熟形態(tài)。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流通形式(W—G—W)體現了商品以貨幣為媒介的分離的、隨機的交換軌跡。但是以貨幣為考察對象,商品流通形式就成為:G—W—G′,貨幣從流通手段變成了流通目的,這個目的是為了更貴地把商品出售,得到比預付貨幣更多的價值的貨幣。這里就出現了貨幣的形而上學的怪誕:只要買進的商品被賣掉,回流的貨幣所代表的價值就會出現變化:G′=G+△G,價值變成了進行自行增值運動的實體,這個實體就是資本。
資本的增值以商品流通為基礎,但不是流通過程本身產生的。因為商品流通過程就其社會流通的總體形式而言,必須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部分人的賤買貴賣等違背交換價值相等原則的行為只是引起全社會價值總額的分配變化,而不會導致價值總額的增加。因此,資本增值的秘密在于商品的生產過程。在生產過程中,商品的物質形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商品的價值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即在原有物化價值轉移的基礎上附加了新的價值。價值的本質是勞動的對象化形式,因此價值的增值只能是商品生產過程中勞動對象化的結果。
由勞動過程決定的預付貨幣的增值并不必然意味著剝削,只有當一部分預付貨幣用于購買雇傭勞動者的勞動力進行商品生產并實現了價值增值時,預付貨幣才轉化為資本,資本生產關系才體現為對被雇傭者的剩余勞動所創(chuàng)造價值的剝削關系。因此,以出賣勞動力為生的雇傭勞動者的存在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生產方式存在的前提。
從歷史來看,資本原始積累的歷史進程客觀地造成大批無產者,他們除了擁有把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商品的自由支配權之外一無所有。勞動的物的條件與勞動者相分離轉化成為商品市場上的貨幣持有者和勞動力商品持有者相對立。正如馬克思所說:“這種自由的工人——從而貨幣所有者和勞動能力所有者之間,資本和勞動之間,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交換——顯然是已往歷史發(fā)展的產物、結果,是許多經濟變革的總結,要以其他社會生產關系的滅亡和社會勞動的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為前提?!保?](P42)一旦完成了對勞動力商品和生產資料的購買(G—W),雙方簽訂了勞動買賣的契約并進行勞動,預付資本就轉化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資本和勞動力商品的對立就轉化為預付資本人格化的雇主和勞動力商品人格化的雇傭工人的對立,以及生產的物的條件作為資本同勞動的對立,進而,貨幣作為商品流通中介的社會權力就轉化為預付資本對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的形式上的占有權和強制權,表現為雇主對雇傭工人的勞動成果(即新商品W′)的支配權力。按照勞動契約,雇傭工人從事約定時間的雇傭勞動,生產出蘊含新價值的商品(W…W′)并經過新商品的流通(W′—G′)實現了新價值G′。這個新價值除了包含著轉移到新商品中的、購買原材料和勞動力商品的預付額之外,還包含著勞動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超過勞動報酬(作為勞動力自身價值的補償)的、歸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至此,貨幣從預付資本成為了現實的資本,貨幣擁有者變成了資本家,勞動者成為了雇傭工人,資本拜物教性質才暴露出來:剩余價值來自于勞動力商品在從屬于資本的勞動中創(chuàng)造的比勞動力自身價值大得多的價值,資本剝奪勞動的關系必然體現在遮蔽這一關系的物象形式,即資本增值過程中。新價值必須在商品流通過程中實現,因而必然表現為流通領域中資本的自行增值。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最初表現為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即“把工作日延長,使之超出工人只生產自己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的那個點,并由資本占有這部分剩余勞動?!保?](P583)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勞動在形式上從屬于資本的基礎上自發(fā)地產生和發(fā)展的,初步表現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殊的拜物教的性質:首先,生產資料作為資本不是從屬于工人,而是工人從屬于生產資料。其次,只有既生產出使用價值,又生產出剩余價值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第三,資本使用勞動力的關系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關系。因為勞動過程只是形式上受資本家監(jiān)督而內容上和以前生產方式并無不同,所以勞動形式上從屬于資本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形式。只有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前進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以分工協作和機器生產為特征的社會化勞動生產才是資本主義的特殊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的實質是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改變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產剩余價值,即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以勞動生產力的提高為前提,又進一步促進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分工協作規(guī)模的擴大等勞動方法和勞動過程的實質變革,最終機器化大生產為特征的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成為資本主義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方式。勞動不僅在形式上從屬于資本,而且在內容上從屬于資本:首先,工人只能作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而存在,不僅工人的勞動成果歸資本家所有,工人的勞動方式、勞動過程都要服從資本的安排。其次,不僅生產資料,而且包括生活資料在內的所有的物也都作為資本同勞動相對立。最后,勞動的社會形式表現為資本的發(fā)展形式,社會勞動生產力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資本的拜物教性質進一步加深了。
資本主義生產前提是勞動的物的條件和勞動本身的分離,起點是以勞動力商品擁有者和貨幣擁有者之間的對立。一經進入生產領域,商品等價交換規(guī)律就作為商品生產所有權規(guī)律起作用,資本生產的前提和起點通過生產過程就變成了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結果,在周而復始、連續(xù)不斷的再生產中被不斷重復生產出來并被永固化了:全部的預付資本都“工人本身不斷地把客觀財富當作資本,當作同他相異己的、統(tǒng)治他和剝削他的權力來生產,而資本事同樣不斷地把勞動力當作主觀的、同它本身對象化在其中和借以實現的資料相分離的、抽象的、只存在于工人身體中的財富源泉來生產,一句話,就是把工人當作雇傭工人來生產?!保?](P659)最終,資本家完全按照資本攫取剩余價值的邏輯不斷擴大再生產,工人始終只能按照出售勞動力、創(chuàng)造并被剝奪剩余價值作為自己日常生活的邏輯。從生產到生活,工人只是作為資本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要素而存在。資本“不僅生產商品,不僅生產剩金價值,而且還生產和再生產資本關系本身:一方面是資本家,另一方面是雇傭工人?!保?](P666-667)資本的物質生產力轉化為生產和再生產出資本關系和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生產力。于是資本不僅自動增值,而且不斷擴張自身的權力,變成對整個社會的主宰。資本關系的社會形式的發(fā)展以資本自身的運動邏輯的方式呈現出來,成為對整個資本世界的終極意義的裁決者。
資本的拜物教性質一方面表現為資本具有自我增值和生產力,還表現為對被“顛倒”表現著的資本關系剝削本質的一層又一層的遮蔽。
首先,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不變資本(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和可變資本(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的區(qū)分被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qū)分所掩蓋。固定資本是指以機器、廠房等形式存在的、自身價值在多次資本循環(huán)中分多次逐漸轉移到新產品中的生產資本。流動資本是包括勞動力以及生產資本中諸如燃料、原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自身價值在一次資本循環(huán)中一次性全部轉移到新商品中的資本。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qū)分可以看到是雇傭工人的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但是在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qū)分那里,只能夠看到價值周轉方式的不同,抹煞了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中以原材料、燃料等形式存在的流動部分的區(qū)別。在這里,“產品中包含的剩余價值的起源,也就完全被掩盞起來。其次,資產階級經濟學特有的拜物教也就由此完成了。這種拜物教把物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像被打上烙印一樣獲得的社會的經濟的性質,變?yōu)橐环N自然的、由這些物的物質本性產生的性質?!保?](P251)
其次,工資作為勞動力價值被勞動的價格所遮蔽。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表面上,資本家支付給雇傭工人的報酬,即工人的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格,表現為對一定量勞動支付的一定量貨幣?!保?](P613)這是從資本雇傭勞動關系中產生出來,身為無產者的雇傭工人的別無選擇的勞動買賣契約條款?!肮と藙趧拥臅r間就是資本家消費他所購買的勞動力的時間。如果工人利用他的可供支配的時間來為自己做事,那他就是偷竊了資本家?!保?](P270)勞動的價格是對工資的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本質的顛倒反映,“工資的形式消滅了工作日分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分為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一切痕跡。全部勞動都表現為有酬勞動。”[2](P619)在這個表現形式上,雇傭工人的勞動只與價值形成有關,而與價值增值無關。資本家與工人是“你出錢我出力”的合作關系,掩蓋了資本剝削的實質。
再次,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徹底抹煞了資本剝削的本質和表現。對資本家而言,新商品的全部價值在扣除剩余價值后,就是補償新商品使資本家本身耗費的東西,就構成了商品的成本價格(k)。成本價格就其量的規(guī)定性而言等于所耗費的資本的價值:c+v,但是就質的規(guī)定性而言,可變資本部分在這里被作為流動資本同不變資本中的流動部分等同起來,價值的增值過程也就被掩蓋起來。另一方面,全部預付資本是由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兩部分構成,盡管價值周轉方式不同,在物質形態(tài)上都是全部投入到生產過程中。資本家對他所預付的全部資本都想獲得回報,因此,“剩余價值,作為全部預付資本的這樣一種觀念上的產物,取得了利潤(p)這個轉化形式?!保?](P43-44)雖然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不相等,但剩余價值和利潤在量上還是相等的。隨著平均利潤率形成后,甚至連平均利潤也和剩余價值不相等了?!耙虼?,利潤也是資本直接關心的唯一形式,并且關于利潤起源的記憶在其中完全消失了。因此,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使一種神秘化完成了,這種神秘化把資本表現為自動機和與勞動相對立的人,這種神秘化使生產過程的客體要素主體化。”[4](P435)
最后,利潤在各個資本主義部門之間被分割為產業(yè)利潤、商業(yè)利潤、地租、利息、股息等等,在資本身上,所有的獨立性、統(tǒng)治權、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商業(yè)利潤仿佛是商業(yè)經營資本在商業(yè)流通領域的增值,與產業(yè)工人的從事剩余價值生產的勞動再也沒有關系。利息直接表現為生息資本自身的增值,脫離了產業(yè)經營資本和商業(yè)經營資本的運動形式,在生息資本身上“資本關系取得了它的最表面和最富有拜物教性質的形式。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G—G′。是生產更多貨幣的貨幣,是沒有在兩極間起中介作用的過程而自行增殖的價值。”[4](440)利息雖然本質上是資本家榨取的工人的一部分剩余價值,但是現在卻反過來表現為資本的原初的東西。地租盡管表現為由自然而不是由勞動決定的價值,但是其實質仍然“只是在資本所產生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歸土地所有者所有”[4](P693)于是,“資本——利息;土地所有權,土地私有權,而且是現代的、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土地私有權——地租;雇傭勞動——工資。這樣,各種收入源泉之間的聯系盡在這個形式之中。”[4](P923)資本的拜物教在這個三位一體的形式中融合完成。
資本關系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核心關系。就社會存在而言,資本關系的核心性質表現在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對自身的關系都是以資本增值為存在依據,整個的社會結構的演變是以維持資本的規(guī)模不斷膨脹的累積為動力機制。在這個社會中,每一個人都不得不作為資本增值的一個或許積極、或許消極的因素而存在。因此,每一個人的個體意識也必然表現為資本拜物教徒意識。資本拜物教意識是資本關系的當事人出于資本生產方式和自身生活方式以及兩者關系的直觀感受,對資本生產關系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迎合、服從意識。每一個社會個體受其在資本生產龐大有機體中所扮演角色的有限思維場景的制約。資本家想到的是更多地獲取利潤,工人想到的是更多地賺取工資。在資本逐利規(guī)則的支配下,整個社會都成為被資本關系“綁架”的“人質”,每一個人都如同“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患者那樣依賴于資本關系而存在和生活,人們的日常生活意識表現為以資本為軸心的客觀思維形式?!皩嶋H的生產當事人對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這些異化的不合理的形式,感到很自在,這也同樣是自然的事情,因為他們就是在這些假象的形態(tài)中活動的,他們每天都要和這些形態(tài)打交道?!保?](P940-941)
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fā)展的每一個過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們都不遺余力地證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客觀性和必然性,是最適合人的天性的生產關系,但是又幾乎在每一個過程都陷入無法自圓其說的尷尬。這種情況表現在其學說中存在的以表象掩蓋實質、以觀念本質代替現實本質的拜物教觀念特征,這與其經驗主義的研究方法和資產階級的階級立場是有著直接的關系。早期的重商主義、重農主義只是以對社會經濟進程中出現的現象進行經驗描述,因而得出了金錢等同于貨幣、土地視為價值來源的錯誤結論。到了古典經濟學的時代,亞當·斯密和李嘉圖把資本主義制度作為天然存在的制度,有意識地忽視了對價值形式的研究,因而在研究價值量的問題上陷入同義反復。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更是為了充當資本家剝削工人的辯護士而只是流于表面現象的聯系,對問題做出純粹是牽強附會的解釋,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討好資本家階級。在不同時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研究中,仿佛存在著不約而同地“共謀”:當理論遭遇現實困境時,都不約而同地回避問題或者巧妙地采用數理和假設模型對問題做一定的假設和簡化,從而讓現實符合理論。特別是在剩余價值的本質問題上,“這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實際上具有正確的本能,懂得過于深入地研究剩余價值的起源這個爆炸性問題是非常危險的。”[4](P590)可見,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目的是要用經驗主義實證研究的方法把種種表象范疇反應成為客觀的、具有社會效力的思維形式,讓人們跟隨他們的思路陷入拜物教觀念。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方式以及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資本拜物教也表現為制度化的社會實踐體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化的思想觀念體系。這個體系的每一個因素都表現為整個社會有機體的自動發(fā)生作用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也表現出與前資本主義世界的意識形態(tài)不同的特征。前資本主義世界的意識形態(tài)往往表現為滯后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與國家暴力緊密聯系的思想觀念體系。資本拜物教觀念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首先表現為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生的、先于政治統(tǒng)治地位而存在的思想觀念體系;其次,作為資本關系組成部分而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意識和價值觀的內核,起到引導人們服從資本關系的作用,即作為人們日常生活意識的內核起作用,而不是國家暴力逼迫的結果。總之,在資本拜物教上,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成為內化于資本關系的現實運動過程而成為社會整體結構的一部分,服務于資本增殖和擴張的歷史進程。
物質決定意識。資本拜物教意識形態(tài)的制度幻象是對資本拜物教的社會生產和生活體系的日常生活的觀念體系表達。資本拜物教的社會生產和生活體系資本主義日常生活存在的幻象的本質是資本剝削勞動關系在是拜物教的顛倒物象在社會生產和生活領域的具體呈現,因而也就決定了拜物教意識形態(tài)從這種顛倒物象的觀念映像來詮釋資本主義制度的永恒合理的虛假性。
資本增值的物象成為社會本體的先天存在幻象,資本逐利的思維形式成為日常生活意識的客觀思維幻象以及永恒自洽的資本邏輯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核心理念的制度幻象。
資本拜物教是人的社會存在的全面物化,是人的存在的二重性對立的結果是與人的本質相背離的不合理的存在。它的消解必須通過內部的自我否定而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但是這種揚棄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的過程。
資本拜物教所代表的人類社會的存在形式是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必然要經歷的形式。在這個形式上,“每個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會權力”,也只有“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聯系?!保?](P107)盡管這種聯系和發(fā)展只是抽象的,但是相對于家長制的、古代人的依賴條件,這也是一種進步。他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關系的發(fā)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tài)社會的各種要素的創(chuàng)造,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所需要的各種物質和精神條件的充分準備。
資本拜物教也包含著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具有的歷史暫時性特征的理解。資本拜物教的產生和發(fā)展以勞動對資本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從屬關系為歷史前提,“勞動從屬于資本”的本質是資本對勞動力的剝削。資本對剩余價值無止境的剝削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根據,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走向滅亡的根據。一方面,剝削造成了越來越龐大的社會財富積累和越來越貧困的工人階級的對立,這種對立使工人階級作為資本增值的生產手段和作為資本增值的實現手段兩者產生矛盾,進而使資本的價值生產和價值實現之間產生規(guī)模越來越大的對立和沖突,最終表現為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生產目的達到了同資本主義生產形式不能相容的地步;另一方面,剝削客觀上造成了無產階級隊伍的增加以及促進無產階級的階級使命的覺醒。資本積累的擴張既形成了工人階級的相對貧困化的必然趨勢,也在資本主義生產的規(guī)律支配下把越來越多的工人階級拋向失業(yè)者的行列,促成無產者隊伍的壯大。于是,曾經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因素現在越來越多地站在資本的對立面而反對資本,成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掘墓人。最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其拜物教的社會結構被在其內部孕育的新的社會生產方式以及相適應的社會結構所代替。
[1]〔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