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冬冬(山東省平陰縣第一中學 山東 平陰 250400)
隨著素質教育深入發(fā)展,體育課成為了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課和其他學科一樣受到了學校和社會的重視。但是隨著“開齊開足體育課”體育課上意外傷害事故的發(fā)生卻逐漸增加,意外傷害事故的增加不但使體育教師患上了“上課恐懼癥”,也給學生和家長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如何正確處理體育教學與安全問題,減少、避免體育教學中傷害事故的發(fā)生,成為體育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所不得不直面的現(xiàn)實問題。
體育課主要以室外活動課為主,學生要在運動場上進行運動技術的練習和身體素質的練習,這些體育練習多具有運動性、激烈性、對抗性和競爭性等特點。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群體始終處于運動狀態(tài),所以極易發(fā)生傷害事故,如果在體育課中不采取有效的預防,就有可能發(fā)生傷害事故。積極預防體育課意外傷害事故的發(fā)生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可在安全的體育教學環(huán)境下進行科學有序的身體素質訓練,不斷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另一方面便于教師教學和學校管理,減少因體育課意外傷害事故引起的“校鬧”,可使體育教師“伸開手腳”進行體育教學,也可以使學校開展組織各項活動和管理。有效預防體育課意外傷害事故不僅可以減少學生、家長的痛苦,也為我國培養(yǎng)優(yōu)質人才起著重要的意義。
思想上對學生安全沒有足夠的重視,有些體育教師總是憑“經(jīng)驗”教學,不能嚴格按照備課順序和內容進行教學,而且在授課過程中抱有僥幸心理,缺少對學生的有效監(jiān)管和控制。平時體育教學授課中缺少對學生進行安全健康意識教育。
體育教師責任心不強是造成體育課意外傷害事故的主要原因。一位有責任心的老師對備課、上課、器材、學生的身體情況等都應有充分了解和準備,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有效地預防傷害事故的發(fā)生,才能在萬一發(fā)生事故時才能不手忙腳亂。體育教師責任心不強往往會忽視教學中的細節(jié)環(huán)節(jié),疏忽對學生的有效監(jiān)管造成不必要的意外發(fā)生。
平時學生上體育課不穿運動服,上課穿皮鞋涼鞋等。運動服是比較寬松的服裝,坐各種動作都不受限制,牛仔褲等服裝卻恰恰相反,就很容易因動作不到位而發(fā)生危險造成傷害事故。皮鞋或涼鞋因為腳跟過高,做某些動作時就很容易造成腳踝部位的受傷。另外上課口袋帶鑰匙、玩具小刀,胸前佩帶裝飾品等違反體育課要求的行為也要嚴格禁止。
正確的運動技術是運動安全的保障,特別是對技術要求較高的運動項目來說,更是如此。最典型的就是跳躍類的項目,比如在跳箱的分腿騰越中,學生在沒有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的情況下,盲目追求騰越的高度是非常不安全的行為。
加強體育安全教育,在體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識,并且必須按照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認真?zhèn)湔n,認真組織教學,同時在教案中體現(xiàn)安全措施同時也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學生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防止出現(xiàn)傷害事故。
學校應定期對學校的各類器材進行檢查和維護,對操場上沙坑中的碎石玻璃及時進行清理,學校體育器材的配備要嚴格遵循《國家學生體育衛(wèi)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為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提供良好安全物質環(huán)境基礎。
體育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態(tài),首先要和本校醫(yī)療衛(wèi)生系統(tǒng)進行溝通,了解哪些學生身體不適合進行劇烈運動,例如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高血壓、顛癇病等。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身體實際情況安排他們適合的活動,并注意觀察。其次體育教師應了解學生的性格脾氣特點,哪些學生性格比較內向、比較膽小,針對他們降低動作要求標準,防止傷害事故的發(fā)生。
充分做好準備活動能有效防止傷害事故的發(fā)生,準備活動應循序漸進,遵循由慢到快,由簡到難的原則,首先進行慢跑或活動不劇烈的游戲進行熱身,等活動到差不多充分了,再進行柔韌性拉伸,再根據(jù)上課的內容進行專門性準備活動。
放松活動是很容被忽略的一部分,但是放松活動不僅是一堂完整的體育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能使學生從興奮狀態(tài)到平靜狀態(tài),不注重放松活動不僅影響整堂課的完整性,還能增加學生的疲勞程度,影響下一節(jié)課的正常進行。
安全、避免意外傷害事故的發(fā)生是體育課的首要任務也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體育課所發(fā)生的安全事故是較為經(jīng)??吹?。所以,體育教師一定增強對學生的紀律約束,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教育學生自我保護、互相救助的良好習慣,用正確、科學、合理的方法對策來預防和杜絕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只有這樣,才做到體育與健康的有機結合,才能讓體育課發(fā)揮其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
[1]程蕉.戶外運動風險管理的法學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3,1.
[2]王強,呂晶.青少年運動風險分析的理論研究[J].綜述報告,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