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愛萍
(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qū)校,江蘇 揚州225009)
揣摩比較是培養(yǎng)語感精確性的一種有效手段。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發(fā)現(xiàn)課文中有些詞雖然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也不難理解,但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反復揣摩、品嘗,進行透徹理解,挖掘其隱含意義,感受語言文字獨特的魅力,觸發(fā)學生的語感,使其達到領(lǐng)悟的境界。
如《荷花》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痹趯W生理解了“冒”是個表示動作的詞之后,我就啟發(fā)學生討論不用“冒”還可以用什么字,然后通過與“長”、“鉆”等字的比較,使學生體會到用“長”、“鉆”等字不如“冒”生動形象。由于學生領(lǐng)會了“冒”的語感,從而知道了白荷花是使勁地、急切地、爭先恐后地長出來的。
再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燕子》“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于電桿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一句中“痕”字時,引導學生通過與“根”的比較,使學生體會到一個“痕”字,把處于高遠處的電線只能隱約可見的特點極準確地表達出來,與后面寫“燕子”成了“小黑點”珠聯(lián)璧合,產(chǎn)生了朦朧美。通過對“痕”的揣摩,使學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貼切的詞語準確地表情達意。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訓練學生的語感應引導他們把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同對語言的研究結(jié)合起來。而在語文教材中,有的句子充滿生活情趣,內(nèi)容十分豐富,學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感悟,才能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因此,教師要多引導學生調(diào)動、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來理解語言文字,激活學生的語感。
如《趕?!分小澳鞘鞘罴倮锏囊惶?,我鬧著要舅舅帶我去趕海,舅舅答應了”。句中的“鬧”就充滿了生活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理解,首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因為什么事跟父母長輩鬧過?是怎么鬧的?”學生眾說紛紜,談了很多。接著又問:“文中的‘我’是怎么鬧的,‘我’鬧的時候會說些什么話,會做些什么動作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fā)了學生的形象和情感體驗,使學生活躍興奮起來,躍躍欲試。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生會喚起沉睡的表象,使“我”跟舅舅鬧的場面在自己的腦海中充分展現(xiàn)出來。
又如,《趕?!愤@課中“抓蟹、捉蝦”的場面描寫得生動具體,富有童趣。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以演助學”的方法,先讓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回憶自己在池塘里撈魚摸蝦的情景,再引導學生結(jié)合實際把文中有趣的情景演一演。在饒有情趣的表演中,讓學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體驗。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感情只能向感情說話,因此感情只能為感情所理解?!保ㄙM爾巴哈語)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語言精美、內(nèi)涵豐富的名家名言。教學時,教師應充分利用它作為語感訓練的材料,讓學生通過有表情、有節(jié)奏地反復誦讀,在內(nèi)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入境又入情,在讀中形成具體的形象,引發(fā)學生的語感,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
如我在指導讀《花瓣飄香》中小女孩的答話時,先憑借學生初讀時的整體印象,強調(diào)咀詞嚼句,做到“入境始與親”,學生對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產(chǎn)生了真切的感受,增強了感染力。小女孩真誠的愛心、美好的心靈讓學生怦然心動。然后通過多種讀書方式(分角色讀書等),使詞、物、情融為一體,讓學生立體化地內(nèi)化語言。并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充分體會小女孩話語中蘊含的真摯、淳樸的親情。通過這樣的反復誦讀,向?qū)W生展示了小女孩金子般美好的心靈,情真意切,分外感人。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過程中,對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的一些優(yōu)美的句子、片段、詩詞或抒情的文章,我則要求學生滿懷深情地反復朗讀,一直到會背誦為止,并能牢記于心。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到了文中表達的美味,身臨其境,達到了理解的程度。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而且可以使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增強文字鑒賞力,更能強化學生的語感。
在閱讀審美活動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情境、寓教于樂,以文中的形象因素為媒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加以想象和補充,實現(xiàn)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和諧統(tǒng)一。讓學生借助范文,進入美的境界,與文章產(chǎn)生共鳴,在聽讀說寫中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地受到審美教育,獲得美的感染,達到美的升華,逐步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
如學完《荷花》一課后,我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咱們再次有滋有味、全神貫注地來看看美麗、動人的荷花。邊看邊想,你打算用怎樣的語言來贊美荷花?”隨后用課件呈現(xiàn)多幅荷花照片并播放背景音樂,學生無拘無束、津津有味地觀看和想象,體驗美感??春笪夜膭顚W生用“荷花, !”這樣的句式自由發(fā)言。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荷花,你的清香是那么迷人,你的形狀是那么美麗,你的姿勢是那么動人!”有的說:“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終身難忘。我真想把你帶回家里,與你天天做伴!”還有的說:“……”通過幾分鐘的發(fā)散思維,積極體驗,學生對藝術(shù)美進行了思維再創(chuàng)造,使藝術(shù)美達到了升華,獲得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熟悉文本的過程中,學生會漸漸發(fā)現(xiàn)自己已往所學的知識滿足不了新文本的閱讀,這正是學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時候,即所謂的教學最佳期。此時教師的作用非常關(guān)鍵,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維持學生的這種興奮。要達到這種效果,就要給學生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讓學生對已知的知識充滿自豪,對未知的知識充滿渴求。那么,如何幫助學生完成“跳一跳”這個過程?筆者認為有如下三種方式:
1.對簡單的字詞理解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自己查閱工具書加以解決,對文意的理解可以借助課后習題、練習冊上的習題加以補充。
2.喚起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憶,完成原有知識的整合。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應盡可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使學生之間通過互幫互助完成對新文本的第一次探討。
3.當前兩者都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時,教師應托出自己儲備的知識,隨時等待學生的提問。待學生儲備了足夠的知識量,打開思路,思考作品的文風文思,并加以創(chuàng)新升華,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語感是著眼于學生對語文的實踐領(lǐng)悟和個體經(jīng)驗的感悟創(chuàng)造,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獲得適合自己個性和學科特點的學習方法的途徑之一。我想:只要教師堅持努力下去,學生是不難做到“直到自己的語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時候去鑒賞作品,就真能夠接近作者的志趣的”。(葉圣陶語)
[1]傅道春.教育學——情境與原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