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娟
當前小學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需要優(yōu)化教學策略來加以解決,具體來說,要提高語文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改變小學語文教學盲目追求課堂活動,忽視教學實效的問題。要立足實踐,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合理定位課堂教學目標,才能有效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于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的實質就是進一步細化課程目標,具有指導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方向的作用。課堂教學是最終實現學生素質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的運作具有制約作用,教學目標是有效開展課堂教學的保障。語文教師理解與把握教學目標的程度將成為教學是否有效的決定因素。從而使語文教學更具有方向性和針對性以及有效性。由于課時有限,教師的講解要想做到面面俱到是很不實際的,針對每一篇文章的課堂教學,要做到重點突出,解決難點,明確每一篇文章的學習任務,做到有的放矢,要把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作為宗旨。
在語文教學中,需要對情境進行構建,這是由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所決定的。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被選入的每一篇文章,實質就是創(chuàng)設的一個個情境。筆者認為,構建情境的過程,就是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并進行指導的過程。通過適當的手段重現抽象的文本,實質就是具體化和形象化語言的過程,是結合實際設置情境視野的過程,也是把學生融入生動情境之中的過程。
可以這樣說,自從我們降生到這個世界上,就與語文開始進行接觸。我們時時刻刻生活在語言環(huán)境之中,生動的學習機會可謂無時不有。很多語文教師對課文知識講解得過于詳細,把整片文章大卸八塊,生怕有遺漏。這就會導致文質兼美的文章美感全無,面目全非。而學生往往認為,這樣的教學激發(fā)不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會讓人產生厭倦感。語文教師不斷創(chuàng)設情境,這需要動一番腦筋。學生每天學習和復習的任務很重,科目的大容量使學生整天處于忙碌之中,這種背景下,語文教師如果能夠把一些樂趣給予高負荷運轉中的學生,學生就會對這門科目給予雙倍的熱情。情境教學在設計上存在的學習多種多樣的形式。下面簡單地闡述幾個方面。
導語引入法。好的導語具有牢牢吸引住學生的作用,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俗語說得好,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語有利于小學生集中注意力,為整節(jié)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對話生成法。就情境的有效方式而言,“對話”屬于其一,是教師對學生積極引導產生的方式,教師的觀念應不斷更新,思路經常進行調整,把平等對話與合作互動的平臺為學生搭建起來,教師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體驗調動法。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誘發(fā)認識活動的積極因素。文學和生活具有相同的特征,語文和生活具有相等的外延。所以,理解文學作品需要原有的生活經驗來幫忙,應把原有的生活經驗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把它與生活的相似之處找出來,使學生的情感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之中并產生共鳴,這樣的閱讀才會與預想的效果相吻合。
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在問題的設計上要注重目的性,要與教學目標緊扣,這是激起學生思考的必要條件。因此,教師要結合教材的實際,對教材進行積極的鉆研,對教材的知識內容進行理順,掌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把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確定下來。具有一定的思考價值是問題設計的出發(fā)點,這樣的問題有利于把學生的主動性調動起來,發(fā)揮對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功能,引導學生學習向生動活潑方向發(fā)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融會貫通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應大小適中。問題太大,必然造成空泛的結果,會使學生的思維漫無邊際,不知如何把握考慮的方向;問題太小,極易出現瑣碎的想象,產生較低的思維含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被調動起來。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出現的反應進行預設,把問題的大小容量準確把握好,注重問題的適度性。
問題要多少適量。不少教師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設計較多的提問,通過師生的一問一答,對話教學的特點就可以充分體現,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但筆者認為這種認識偏差較大。因為太多的問題,將會把學生帶入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學生的注意力始終處于為提問做準備的緊張之中,對文章的內涵仔細品味則沒有心思,時間也不允許。同時,提問過多,問題就會陷入“淺”和“濫”的泥潭,與問題教學背道而馳。衡量問題數量是否合適,應以是否達到提問教學的目的作為衡量的標準。雖少勝多是達到目的要求;雖多無益則反而達不到目的。
抓住關鍵,找準切入點。一篇課文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教師應以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為導向,充分考慮學生的認識水平,結合學生的實際思維水平,把幾個重要的教學問題提煉出來,作為品讀的切入口,這樣就會避免在細枝末節(jié)問題上打轉,從而使教材的疑點和難點以及重點得到解決。教師應把提問的切入點找準,使問題具有覆蓋全文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并有利于開啟學生智慧,激活學生思維。教師課堂教學的成功關鍵就是找準切入點,把突破口定位在關鍵問題上。語文教學要具備“拈”的工夫,拈出一點而帶動全面。因此,教師應把教材吃透,對編者的目的要全面理解,掌握好課文的重點難點,從而把關鍵問題找出來。
變直為曲,引人入勝。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直來直提問,就會使問題的啟發(fā)性減弱,時間一長,學生就會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產生索然無味的感覺,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果教師以“曲問”的方式提出問題,對提問角度進行變換,讓思維轉個彎,督促學生開動腦筋,那么就可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科學地確定問題的指向。目的明確是設計問題應該注重的條件。漫談式問題有利于學生把握回答問題的范圍。學生思維的集中程度受問題指向明確程度所決定,問題指向明確了,學生就會以問題的指向為導向,把合理的答案找出來,為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品質奠定基礎。
提問還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要注重以“開放性問題”或“發(fā)散性問題”為主。這樣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督促學生在積極的思考中,做出創(chuàng)造性回答。設計這種問題有利于學生以多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和合作以及探究精神極為有利。
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的效率,增添教學的魅力,構建師生知識與能力的交流平臺,是我們一線教師的奮斗目標。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過程的體現,也是理念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實現師生之間平等對話與溝通,在友好合作的氛圍中共享活動成果,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主動探索的空間,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才能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