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瑩
(上海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102700)
馬克·吐溫是近代美國著名作家,《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其代表作之一。馬克·吐溫賦予其主人公哈克多種形象,通過分析這些不同的性格特征,本篇論文主要攫取一個新的形象——“新亞當”(Lewis 1955:28)。與《圣經》中的亞當不同的是,“新亞當”哈克熱愛冒險,追求自由平等,這也是其杰出的性格特點。因此,本篇論文通過分析哈克的亞當新形象,給讀者呈現一幅關于當時美國社會的清晰畫面。
在馬克·吐溫的小說《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馬克·吐溫筆下的哈克和黑奴吉姆乘木筏沿著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經歷了種種艱難險阻。密西西比河幫助哈克和杰姆離開岸上的丑惡世界,免受壓抑、奴役和迫害。河上的世界如傳說中的烏托邦,是一個不受污染的世界。哈克和吉姆坐著木筏沿河漂流,盡情享受那寶貴的原始幸福。在航行過程中,哈克成長了,從一個天真無知的少年變成一個有強烈正義感的小伙子,是密西西比河這母親之河教化了這個純真的孩子。
沿著密西西比河,哈克遇到了從未遇到過的人和事,他從吉姆身上獲得了父親般的愛,他如此熱愛這條偉大的河流,對他而言,密西西比河就是“伊甸園”,在伊甸園里,哈克不用擔心暴躁父親的虐待、道格拉斯寡婦的嘮叨,以及沃森小姐的說教。此時的密西西比河已“不再是神秘的神,也不再是冒險的場所,是苦苦求索后,在惘悵失落后產生的精神寄托和靈魂歸宿”(池青2006:75)。因此,每當哈克和吉姆在密西西比河岸上受到挫折,他們總是回到河上來,河中的木筏成了他們的家,一踏上木筏,就仿佛跨進了自由的天國,并由衷地贊道“把木筏當家到底是最好不過,哪也趕不上”。(張建注譯2003:72)。
小說一開始,哈克在湯姆的勸誘下,又回到了好心腸的道格拉斯寡婦家。道格拉斯寡婦和沃森小姐再次控制了哈克,并且比以前更加盡力地管教他。在小說的第一章,哈克說:“一想到那些死氣沉沉的規(guī)矩和體面,在她家里過日子真是一天到晚活受罪?!保↖bid:19)哈克過慣了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流浪生活,當然不會服服帖帖。他經常逃學,經常一個人偷偷溜到森林里睡覺。
哈克的機智和創(chuàng)造力使他每次都能順利地渡過危險的境遇。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哈克經歷了許多艱難險阻,但每一次他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使自己轉危為安。例如,為了確定他自己的“死亡”計劃是否成功,他男扮女裝。為了幫助黑人吉姆不被發(fā)現,他欺騙前來檢查的人說吉姆是患了天花的白種人同樣是為了救吉姆,哈克冒充自己是薩利嬸嬸的侄子,等等從這些例證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哈克絕對是一個冒險家。
事實上,正是哈克的冒險精神以及他的種種經歷才使得讀者對他的印象如此深刻,同時也使得故事如此有趣,激動人心。然而,對哈克而言,這些冒險的歷程不僅促使他內心的成長,而且給予他更加全面的視野去理解現實世界,去閱讀形形色色的人。
年幼的哈克起初并沒有真正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時的那些紛亂復雜的經歷,卻讓他開始對世俗社會曾經灌輸給自己的倫理道德觀產生了懷疑。哈克第一次遇到黑奴吉姆時,因為長期受到種族主義反動說教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他非常歧視吉姆,這時的哈克只是一個淺薄且愛玩鬧的孩子,對邪惡的蓄奴制并沒有本質的認識。
吉姆是一個忠誠善良的黑奴,他視哈克為自己的恩人有一次,哈克和吉姆一度在霧中失散,后來哈克回到木筏,卻硬說吉姆做噩夢,拿他開心。吉姆嚴肅地說:“因為迷失了你,我的心差不多都碎了?!保◤埥ㄗ⒆g2003:205)通過這件事情,哈克從內心逐漸接受了吉姆,并做了蓄奴制度下白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將黑人視為“人”??墒钱斁嚯x自由之地越來越近時,哈克卻愈發(fā)不安了。原有的教育開始刺痛他的“良心”(Bennet and Jonathan 1974:123-134)。他決心去告發(fā)吉姆,就在追捕黑奴的人出現在他面前時,他“突然沒有了勇氣。連一只兔子的勇氣也沒有”(張建注譯2003:247)。小說以頗具戲劇性的筆觸描寫了哈克內心斗爭的結果:他拿起了那封告發(fā)信說道:“好吧,那么,下地獄就下地獄吧”(ibid:248),隨后就一下子把信扯掉了。他終于“認同了吉姆,決心幫助他獲得自由”(Goldman and Alan 2010:1-16)。
通過以上對哈克的分析,我們發(fā)現馬克·吐溫筆下的哈克是具有反抗、冒險、追求自由平等精神的“新亞當”的又一典型代表。在小說中我們發(fā)現“新亞當”擁有自己的伊甸園——密西西比河。哈克與黑奴吉姆的冒險之旅事實上也是“新亞當”的成長之旅。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fā)現,事實上,在深層次上,馬克·吐溫筆下的“新亞當”是新型美國人的典型代表——美國新大陸上興起的新型美國人致力于追求真正的文明。對新型美國人而言,真正的文明包括道德感、正義感,以及“新亞當”形象承載的優(yōu)秀品質。他們想要生活在那樣一個文明的世界里,在那里,所有的人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在那里,人們和諧相處,生活在一個共同的的家園里,沒有戰(zhàn)爭,沒有偏見,沒有種族歧視,沒有文化壁壘;在那里,每一個人都懂得人性的重要性,都懂得互相尊重。
馬克·吐溫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之一,《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對主人公哈克的描述有血有肉、生動逼真,而且寓意深刻。哈克的歷險是他社會道德意識不斷發(fā)展和成熟并最后踏上追求理想精神自我的心路歷程。同樣,作品反映了馬克·吐溫對于現實社會的腐敗虛偽的強烈不滿與批判。此外,作品中的“新亞當”勇于冒險、向往自由、追求平等,是新型美國人的典型代表,也反映了馬克·吐溫對于新型美國社會的強烈期盼。
[1]Bennett,Jonathan.The Conscience of Huckleberry Finn[J].Philosophy 49.188(1974):123-134.
[2]Camfield,Gregg.Sentimental Liber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Race in Huckleberry Finn[J].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46.1(1991):96-113.
[3]Lewis,R.,W.,B.The American Adam[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5.
[4]池青.《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河”的雙重意義[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006(5).
[5]馬克·吐溫著.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M].,張建注譯.青島出版社,2003.
[6]許汝祉.真正的馬克·吐溫自傳代序[J].南京師范學院學報,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