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
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輔助教學,不僅能多渠道刺激學生的感官,而且能使教學內(nèi)容化靜為動,化難為易,突破學生對學習時空的限制,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最大限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文《日月潭》描繪了臺灣著名風景區(qū)“日月潭”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寶島臺灣的熱愛之情。教學時,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多媒體借助電、光、形、聲,可以把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意境中,感知意境之美。教學中,我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出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小導游——圓圓姐姐,并播放《日月潭美麗的風光》片斷,包括碧綠的湖水、連綿的群山、蒼翠的樹木、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等。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和動感的畫面渲染下,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使學生入情入境,誘發(fā)了強烈的學習愿望。同時引出課題《日月潭》,提出學習任務,形成認知沖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進入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的最佳狀態(tài)。
電教媒體能突破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信息,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zhuǎn)化為形象具體的視聽信息資料,幫助兒童理解文中的字、詞、句,化難為易。
在教學第二段日月潭名字的來歷時,由于對日月潭形狀缺乏感性認識,學生很難準確想象出日月潭的形狀。為突破這一難點,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這段話,再通過比較句子:“光華島把湖水分成兩半,北邊叫日潭,南邊叫月潭”,“光華島把湖水分成兩半,北邊像圓圓的太陽,叫日潭,南邊像彎彎的月亮,叫月潭。”讓學生想象日潭和月潭的形狀。學生對這段文字進行揣摩后,指導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畫出想象中的日月潭,再展示部分學生作品并評議。然后,通過多媒體軟件展示出高空俯視日月潭的風景圖和日月潭的平面圖。至此,學生具體了解日月潭的形狀:北邊像太陽、南邊像月亮。之所以叫“日月潭”,原因就在于它的形狀像太陽像月亮,日月潭名字的來歷就不言自明了。通過這階段的學習,學生手腦并用,對課文中抽象的語言文字已具體化,初步完成了對課文的識記任務。在此基礎上,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出題,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再進行背誦,由于形式新穎,學生參與熱情很高。
課文三、四自然段寫了日月潭清晨、中午及下雨時的美景。而文中所描寫的景色是抽象的,教學中要扎扎實實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想象、感受日月潭秀麗的風光,這無疑給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為使學生從感性上了解日月潭秀麗的風光,課前,我從網(wǎng)上選取了大量的有關(guān)日月潭的圖片以及文字素材,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經(jīng)過優(yōu)化組合,去粗取精,制成動感圖畫,把文中簡潔的語言變成了豐富的畫面。教學中依據(jù)學生的需求和對課文的講述,展現(xiàn)出日月潭不同時間的美景。美不勝收、引人入勝的仙境足以使學生留戀贊美,也使他們的想象有了翅膀,想得更為美妙、更為豐富。這樣學生由對畫面的理解自然過渡到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教學過程中,采用自讀自悟、讀中感悟的方式,讓學生個別讀、小組讀、全體讀、競賽讀。讀的過程結(jié)合評議,通過多次目接口誦,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內(nèi)容中去,主動體驗領會,達到“忘我”的境界,怡然自樂,把信息的傳遞和接受變成一種享受,從而進入美的境界,喚起審美愉悅。
至此,學生通過看、想、說,已處于情感醞釀之中,我不失時機地用多媒體展示小導游——圓圓姐姐,并配樂講述:“日月潭很美,但由于歷史的原因,祖國寶島——臺灣至今還沒有真正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所以我們要努力學習,爭取祖國早日統(tǒng)一,海峽兩岸早日團聚,到那時,我們將自由地蕩舟日月潭,去領略日月潭秀麗的湖光山色之美?!弊詈?,請學生暢所欲言:“你想對日月潭說什么?”此時,課堂教學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整堂課來看,學生的情感始終處于積極狀態(tài),思維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fā)展,既具體形象地感悟了語言文字的意義,又深刻體會了課文內(nèi)容表達的思想情感。
通過對日月潭的教學,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運用好多媒體這一輔助手段,全面提高學生素質(zhì),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樂于求知、學會審美、勇于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