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麗衛(wèi)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與老版本相比,增加了“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可見,閱讀教學雖注重學生獲得獨特的感受和理解,但這樣的感受和理解,并非是膚淺的表層的整體感知,而是學生在教師正確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下,通過個人對文本的鉆研獲得的深層體驗與感悟。筆者認為,“咬文嚼字”是學生由淺層次的狀態(tài)轉(zhuǎn)入對文本深層次閱讀的最佳方式和手段,也是學生獲得閱讀體驗與感悟的有效途徑。
這是我們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抓住文本的關鍵字詞,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就如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一樣,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
例如,在《趙普》一文教學中,在帶領學生去咀嚼“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這句話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這句話中哪些詞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學生一般會從“顏色不變”這個詞語看到一個沉著冷靜的趙普形象,會從“跪”這個個動詞中看到趙普對宋太祖的尊重,從“拾”這動詞看到趙普的執(zhí)著、勇敢,會從“補”、“復”、“如初”這些詞語中看到趙普的執(zhí)著。
當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可以適當作點評,然后以“趙普第四次奏薦,與前面幾次有何不同”的問題帶領學生深入研讀文本。這時,教師可以抓住語句變換的細微之處,讓學生進一步明白,趙普雖然很執(zhí)著,但絕不是個蠻干的人。他善于反思,善于分析最佳的行動時機,由此可見趙普不僅是“直臣”,而且是“智臣”。這樣,結(jié)合文本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能讓學生對趙普有更全面的認識,也能讓大家對閱讀有新的思考,讓學生明白,也許就是一個普通的詞語,卻能表達出深刻的內(nèi)涵。
筆者認為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仔細閱讀、深入思考,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及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反復體味、推想、質(zhì)疑、揣摩重點語句,分析、品味字詞運用的妙處,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進行閱讀,才能讀出新意,讀出獨特感受。因此,單刀直入的抓住文本中的重點關鍵字詞,進行細致入微的品讀,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當學生對句子中的某些重點詞語和課文中的某些重點句子領會不到位,或者視而不見的時候,教師可采取欲擒故縱法,正題反問。
例如,在教學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就又從那火門里鉆了進去”這句話中“鉆”字的作用時,我們可以設計下面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讓學生思考,“就又從那火門里鉆了進去”這個句子中的“鉆”字可以換成哪些字?學生可能會回答,可以換成“走”“跑”“擠”“跳”等字。這時,教師可以再問學生,“這些字換上去意思差不多,可文中為什么不用這些字呢?”學生在教師的追問中會思考,“走”字,顯得動作比較慢,體現(xiàn)不了當時的緊急的狀況,而“擠”字主要反映門小人多的情況,所以都不適合,“跑”和“跳”的動作雖然快了,但都沒有“鉆”表現(xiàn)力強。只有“鉆”字,不僅寫出了當時環(huán)境的危險,還表現(xiàn)了志愿軍戰(zhàn)士奮不顧身的精神。這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漢字的表意功能十分豐富,同一個意思有多個詞語可以表達,但高明的作者總會尋找那最能生動形象地表達意思的那個詞語,達到言簡意賅的效果。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這些詞語,通過替換等方法引導學生仔細琢磨、細致品味,給學生搭建與文本、作者對話的平臺,在學生面前展現(xiàn)出一個神奇、美麗的語文世界,激發(fā)他們學習語言、熱愛語文的興趣,并在此過程中最終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與精神世界。
一次校內(nèi)聽課,記得老師執(zhí)教的是《濟南的冬天》。課上老師問:“濟南冬天的特點是什么?”一生回答說:“響晴”。另一生忙舉手反駁道:“是溫晴”。這時老師又問:“到底是‘響晴’,還是‘溫晴’?”老師不問還好,一問教室里頓時吵翻了天。老師見大家如此爭吵,便不慌不忙地說道:“看來大家意見不統(tǒng)一,這樣吧,你們小組里討論一下,不過必須得拿出合理的依據(jù)來了?!崩蠋熢捯魟偮?,小組里便熱鬧起來。幾分鐘后,老師叫停,請同學交流。一小組同學說:“我們覺得還是‘溫情’,因為在文章第一小節(jié)就有這樣的語句,那些語句非常明白地告訴大家,說濟南是個寶地,原因就在于冬天它有‘溫晴’的天氣,所以‘溫晴’就是濟南冬天的特點。”另一組同學馬上站起來說道:“我們不同意剛才小組的意見,我們覺得應該是‘響晴’,因為第一小節(jié)除了剛才小組說的那句話外,還有另外一句話,那句話很明確地告訴了我們,濟南冬天的特點是‘響晴’的?!本o接著又是雙方互爭。老師適時說道:“大家理由一定要充分,而且一定要圍繞我們的文本,從文本中找依據(jù),從分析比較中找答案。”學生這時開始仔細閱讀文本,他們對這兩個詞語進行了分析,“響晴”是天空非常晴朗高爽,而“溫晴”不僅有溫暖之意,還含有晴朗的意思,而且下文就是圍繞“溫晴”展開來寫的,所以最后他們一致認為,濟南冬天的特點應該是“溫晴”。
為幫助學生對文中某些重點詞句加深理解,加深印象,教師往往可以巧妙地運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來辨析字詞的細微差別,更深入地感悟用詞的貼切與嚴謹,從而加深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意思。上文的案例中,教師就是從細微處入手,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化解難點,理清重點,并逐步養(yǎng)成細讀慢品的習慣,這樣的方式,對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有較大的幫助。
曾國藩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出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蔽恼碌那楦泻晚嵨叮瑲鈩莺蜕癫?,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等等,不經(jīng)過反復誦讀一般是難以體會到他的美妙之處的。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啊!原來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來了!……謝謝您,船長”。這句話中有兩個“啊”字,而這兩個“啊”字,學生只有結(jié)合上下文進行反復的朗讀才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不同情感,然后學生才能明白,第一個“啊”表現(xiàn)的是菲利普了解事實真相之后的驚訝和震驚,所以讀作“á”,而第二個“啊”表現(xiàn)的是菲利普明白希望破滅后深深的失望,所以讀作“ā”。
閱讀,是我們的精神家園。這個“家園”,直接影響著我們的眼界、思想、學識和綜合素養(yǎng)。閱讀教學正是建設這一家園的奠基工程。閱讀教學最質(zhì)樸的要求就是要讓學生“好讀書”,能從閱讀中體驗快樂、充實自我,并提升精神境界,獲得鑒賞能力,增強感悟能力,而這都離不開閱讀教學中最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