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俊云
(重慶市云陽盤石中學校)
中國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旨在十年寒窗苦讀一朝功成名就。自古至今,人們一直以十年磨一劍的思想來督促著自己、子女發(fā)奮學習。隨著時代的演變、人口的劇增,日益嚴重的就業(yè)問題加之升學率的步步緊逼,使得家長、老師與學生都日日背著沉重枯燥的升學的枷鎖。中學是學生學習的黃金階段,也是學生升學的關鍵階段,決定著學生的前途與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種種社會現(xiàn)實問題加劇了人們對語數(shù)外數(shù)理化等主要升學考試科目的強烈注視,在不知不覺中體育課被廣大師生忽視于無形。據(jù)調查顯示,百分之七十的中學開設了體育課程,但是其中一半以上的學校在體育課程授課時只是本著隨便打發(fā)四十五分鐘的教學思想,學生除了空出來一節(jié)課的閑暇以緩解緊張的學習壓力外從體育課上學到的知識甚少,因此更別提在體育課上能夠有效的進行“自主學習”。而另一部分中學體育課程的授課模式仍是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雖已起到幫助學生鍛煉身體的作用,然而由于課程項目分類的單一等諸多因素,使得體育課程的意義也僅止于此。還有百分之三十的中學體育課形同虛設,以語數(shù)外為主的其他學科紛紛占據(jù)了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學生在體育課上“自主學習”也只是紙上談兵,流于形式。更有甚者,學校干脆不開設體育課,一律以其他課程代之。人們對體育課的忽視主要來源于我國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干擾,固定的思維方式限制了人們對教育的不平等認識,師生普遍對體育課程沒有一個概念性的意識,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體育課上自主學習”的想法僅止步于想法。
許多學生認為體育課就是打鬧娛樂的時刻,特別是升學壓力漸增的中學生,在繁重的題海戰(zhàn)術之余期望著以一節(jié)體育課的休閑獲得幾十分鐘的輕松。因此學生們對于“自主學習”的概念相當?shù)?。這一方面是由于當前的教學現(xiàn)狀所引發(fā),一方面是教師授課方式授課思維的誤導。一些體育教師純粹是根據(jù)以往的學習經驗與固定模式進行授課,傳統(tǒng)的一整套授課方法可適用于各所中學,使得各地區(qū)的體育課程大同小異,體育課被限制在跑步、出操這樣單一的步驟里。這些步驟完成后,學生即一哄而散,將體育課上的健身當成一個任務完成,這無疑是在浪費時間。一些教師并未考慮到學生的身體素質差異,將學生限制在一個籠統(tǒng)的教學范疇里,使得學生興味索然。
教師應逐漸順應與時俱進的思想潮流,不僅在于形式上的改革創(chuàng)新,更應注重實踐中具體的實施方案。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是一個大的群體,教師應以學生為主,指導啟發(fā)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看圖學習從而掌握體育運動中的具體動作。將所有學生分組教學,進行小組之間的比賽,讓學生在自主互助的學習氛圍里體會合作的樂趣,且形成積極的競爭意識。教師所要做的是引導每一位學生參與到體育課程中去,通過新穎有趣的活動啟發(fā)學生的動手能力與交流能力。體育課的意義不僅在于強身健體,也是學生相互溝通、逐步適應外界環(huán)境、形成相互協(xié)作意識、在競爭與合作中識得生活道理的渠道。教師應適時的與學生進行角色互換,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與人交往能力、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能力,以幫助學生在積極活潑的愉悅氛圍中提高身體素質。
要想學生在體育課中能夠真正自主學習,首先要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中學生正處于身體發(fā)育階段,學生之間的性別差異與身體素質差異影響著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愛好。這時如果仍然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對所有學生進行統(tǒng)一授課,只會適得其反,學生對一些體育項目缺乏熱情,積極性自然不高。學校應根據(jù)學生的差異性合理安排體育課程項目,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分層教學,加之正確的引導,激發(fā)學生在體育課上的動手能力、自主意識,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觀念,督促學生在強身健體的同時通過交流與合作以緩解沉重學習的壓力,勞逸結合張弛有度,使得體育課真正起到有益身心的作用。
中學體育課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改革不僅在于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更在于教師如何在短暫的課堂時間里巧妙地引領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與思考。只有在不斷的實踐與學習交流中,改革才能真正行之有效。
[1]劉曉玉.體育教師應如何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15).
[2]楊勤.與進步同行——新課標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四個“解放”[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03).
[3]孟凡鈞.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育興趣培養(yǎng)的調查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1).
[4]高廣慶.談如何提高中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04).
[5]彭光輝,林瓊.新時期中學生對體育教師的角色期望[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