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祥
(江蘇省大豐市新豐鎮(zhèn)金墩小學)
小學作文教學中,絕大多數(shù)教師指導學生寫好作文后,埋頭精心批改作文。不少學生則是按老師的要求寫完就了事,下次作文課上看批語,養(yǎng)成了應付作文的不良習慣。這種做法,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極為不利。教師要轉變觀念,變“替學生批改作文”為“靈活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上。
作文課情景——掃視一下教室,除少數(shù)學生還在修改作文外,你會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東張西望:有的孩子拿著手中的筆不停地轉動,擺弄得津津有味;有的孩子則舉起小手喊著:“我寫完了?!庇械乃餍援嫯嫼咝≌{,似乎自己的作品完成得很好而無所事事了??墒钱斈阕哌M他們,拿著稿子瀏覽一下,會發(fā)現(xiàn)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錯別字不少,或者反映事物還不夠恰當,致使事物的特點不夠突出;或者內容表達不夠完整,致使中心思想不鮮明;或者材料組織運用得不夠完善,致使材料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心;或者語言運用得不夠準確,致使不能把意思表達清楚……盡管這時你會要求他們認真地修改,他們看上去很乖,又拿著筆寫呀改呀,可不一會兒學生們又會覺得自己寫得不錯而無所事事了。再看他們的作品,還是有不少問題。
這說明了什么?我認為是學生缺乏自我修改作文的習慣與興趣,也由于他們缺乏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因此,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那么,學生不善于自我修改作文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們語文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作文自改能力方面有什么經驗和困惑呢?經過多方面的觀察了解、調查與思考,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不善于主動自我修改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作文寫好后,學生對修改作文缺乏濃厚的興趣,缺乏熱情,缺乏自主性,寫完就算,不想修改。二是字數(shù)不多,不知道如何才算寫具體了、生動了。三是修改文章不知該從哪兒下手?從整體到布局還是從布局到整體?用什么方法修改,學生有不少的困惑??傊?,大部分學生缺乏正確的、積極的修改動機,即使修改,也是抱著輕率的態(tài)度應付老師。在作文修改教學中,有哪些教學方式、方法切實可行,學生容易接受?采取朗讀修改、師生互動、同伴互動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學生自我修改的能力!
學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強弱是衡量其獨立習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教學生修改作文,不僅能促進“寫”,培養(yǎng)學生對作文的興趣,發(fā)展智力,增強寫作能力,而且還能促進“思”,讓學生在不斷品嘗成功的過程中養(yǎng)成勤于思考、認真修改、精益求精的良好習慣,一篇好文章,與其說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改出來的。那么,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者的教師是不是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一件事,先要愿做,有興趣做,才可能積極去做和認真去做。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自改能力,先要從培養(yǎng)自改作文的興趣,激發(fā)自改作文的動機入手,變“要我改”為“我要改”,“被動改”為“主勸改”,“害怕改”為“喜歡改”,使自我修改作文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樂趣。
用好名人效應,樹好身邊榜樣。小學生非常崇拜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而榜樣的作用也是無窮的。教學中應當利用學生這一心理,激發(fā)學生自改興趣。古代賈島的“僧敲月下門”的“敲”,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都是幾經斟酌修改后才定下來的。魯迅對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達到160多處。郭沫若先生一次對人談創(chuàng)作方法,一連說了7個“改”字。作家趙樹理在對一位青年談寫作“秘訣”時說,“一個是‘耐’心,一個是‘改’字,這就是我教你寫作的‘真經’”。這些古今中外的大作家對自己詩文的修改之功告訴我們,在寫作中,絕不能輕視修改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還可以通過本班、本校同學修改有趣的、有效的實例,進行目的意義教育,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修改的興趣;或通過正確評價、賞識學生自改的成果,激發(fā)學生自改的積極性;也可以通過比賽形式,不斷誘發(fā)學生自我完善自改作文的愿望,等等。這些做法對于培養(yǎng)學生自改作文的興趣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是遵循兒童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首先低年級是自改意識萌發(fā)的階段,這個階段的教學要重視語感的培養(yǎng),多讀多悟多說多練,在讀中感悟語言規(guī)律,在說的實踐中不斷內化吸收,形成一定的修改意識和習慣。教學實踐證明,遵循兒童學習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由讀到寫,由說到寫,由口頭到書面,逐步深入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自改互改的訓練。有利于自改意識和自改習慣的養(yǎng)成。而互評互改的訓練多了,學生會自覺不自覺地拿老師、同學說的、寫的與自己進行對照,或有意或無意地以老師、同學的評議為“鏡子”,培養(yǎng)了自我批評精神,為自改意識和自改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是教會學生修改技能。到了中年級,首先要教會學生的修改方法和修改符號,最常用的是“刪、增、調、換”法。刪,指刪去多余的字、詞、句、段,將啰嗦的語句修改得簡潔明了,將與中心無關或重復或多余的材料刪去,力求做到“豐而不余一字”,使語言暢通,文字簡潔、精當。增,增添必要的字、詞、句、段。對語句銜接不當,字意不夠貫通,意思表達不夠準確的地方適當添增,使文章通順、明白、充實、生動,力求做到“約而不失一次”。調,指調整詞、句、段的次序。作文中常有詞序、句序、段意錯亂的情況,調整其次序,可使文章銜接更緊,文章更富有表現(xiàn)力。換,指更換詞、句、段,使文章更確切、更生動。當然這樣的訓練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教師在閱讀與作文兩條線上訓練,經過多次反復訓練才能熟練掌握。
三是組織自改實踐活動。高年級學生,由于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同時、平行地增長,由于有了前面的蓄積和沉淀,加上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各種各樣的修改訓練,修改技能就能為學生所掌握,形成學生修改能力的飛躍。為促進他們能力質的飛躍,應當多組織他們參與一些寫作競賽、征文競賽、讀書活動,等等,在實踐活動中得到磨練,成長起來。雖然,對于一篇具體的文章來說,修改是無止境的。但是相信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只要能養(yǎng)成精心修改文章的良好習慣,自改能力會得到不斷發(fā)展,不斷提高,最終一定能寫出不少佳作來。
葉圣陶先生曾經提出:“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該如何引導指點學生,使他們養(yǎng)成這種能力是值得共同研究的項目。”只有學生參與了作文的評析,親自去體驗,去感受,才能激起強烈的作文興趣與欲望,養(yǎng)成修改文章的習慣,更能形成自我檢查、自我評定的良好學習策略,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