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新
初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指出要“加強積累,感悟運用”。從積累來說,詩歌教學要讓學生理解和準確背誦名篇,進行名句的積累,從而引發(fā)學生的自主感悟;而感悟是積累和運用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也是關鍵的環(huán)節(jié)。運用則建立在積累和感悟的基礎之上,成為詩歌教學的最高層次和目標。
如何達到以上表現性目標,這是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必須思考的問題。從文本閱讀的角度而言,詩歌教學要從推敲關鍵詞句、深度挖掘思想、拓展內容幾方面進行,此外還要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讓情感體驗和審美陶冶如影隨形。筆者認為,想要實現以上目標,就要從詩歌教學的生成入手,把握課堂生成,構建生成策略。
詩歌的文本具有多義性,修辭格的反常應用,造成了詩歌意象的豐富和意義的放大縮小,增加了詩歌文本的朦朧和多義之美。根據詩歌文本的特點,詩歌教學也具有了開放性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
詩歌作品本身包含著許多“不確定領域”,這種不確定性正是作品的召喚性結構的體現。這種不確定能夠吸引讀者參與,使詩歌文本的空白得以填充;當讀者與作品互為解釋、互相建構,此時的文學意義便得到了建構。
由此可以知道,在詩歌教學中,文本的空白召喚著生活,也召喚著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關注詩歌文本的不確定性和空白點,以此作為詩歌教學的生成點,應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利用學生的生活經歷、填補“空白”。如教學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時,詩中的意象有“草,野渡,舟,黃鸝”,語義模糊,此時我引導學生思考:草是怎樣的草,為何要獨憐幽草?而黃鸝是怎樣的?因為不確定性,學生探究出意境的空白,藉此展開想象,使作品的意境更完整生動。
此外,要想使詩歌文本釋放開放性的課堂精彩,就要從開放性的問題入手,使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想象,萌發(fā)出新的生成點。如執(zhí)教《燕門太守行》教學中,學生對文本質疑:明明是黑云壓城,暴雨驟然而至,為何突然又“甲光向日”呢?難道不矛盾嗎?
學生就此展開探究,認為甲光和黑云形成反義對比,這樣寫是為了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這里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因而可以這樣理解:“黑云”和“向日”既是寫實,又是隱喻,預示對戰(zhàn)爭取得勝利充滿希望。通過學生的質疑,課堂教學有了精彩的生成,誘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夠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在詩歌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個性、經歷各不相同,對詩歌的體驗也會有不同,解讀詩歌時往往會根據自己的閱讀審美來進行閱讀,這樣的預先估計和期盼,就構成了學生的期待視野。
學生對詩歌的期待視野,從教學的角度而言,即是一種欣賞和體驗,更是一種課堂資源的動態(tài)生成。教師要重視兩個方面:一是在學生的視角下分析“這應該是什么”,二是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視角堅決看到“還可以是什么”。這種一元化與多元化的結合,能夠使得文本的解讀達到真正的開放和具體,使得詩歌的多義性得到自我的建構。
如在教授《水調歌頭》一文時,筆者向學生設問:“蘇軾寫作這首詞時在密州做太守。當時由于黨派相爭被貶為地方官。請想象一下,此刻他的心情如何?”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來解讀,認為有可能是苦悶、惆悵、憂傷、抑郁、孤獨、難過。不同的理解,但都指向了一個主題,那就是“失意”。
詩歌教學的對話,是一種雙向互動的對話過程,也是學生和文本密切對話,深入意象情境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獨特意境,將會通過文字有所傳達。
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面對文本,透過想象再現特定情境,利用文字來體驗詩人心境,有所思有所悟而后有所表達。
如在教學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你從哪句詩中可以看到西湖春天的美景?學生認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寫出了西湖春景的繁盛。接下來我問,那么在這句中你認為哪個字最出彩呢?學生對“爭、啄,迷,沒”有所感悟,并根據自己的體會,進行文字替換來仔細感受。有學生根據這個“爭暖樹”,感悟到作者筆下寫出的春天的明麗色彩,表達了作者對西湖美景的熱愛?!按骸贝硪环N鮮活的生命色彩,但這個意義并不能用言辭明確界定,而是一種廣闊的想象空間,也即是詩歌的生成點,激活了這個生成點,也就生成了課堂的開放和多元精彩。
總而言之,在詩歌教學中當學生有自己的切身體驗,就能夠從作品出發(fā),建構自己的詩歌意義,解讀文本,完成對自我意義的詩歌探索旅程。在接受美學的視野下,詩歌教學將在心與心的交流碰撞中,逐步走向開放性、生成性和創(chuàng)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