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爭云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在語文課上煥發(fā)活力,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然而在課堂上,如何才能讓學生獲得充分的交流與互動,煥發(fā)出生機活力?我認為,需要教師勤于探索教學藝術(shù),恰當?shù)倪\用課堂引導語言。
提問是教育教學中常用的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但是如何才能有效提問,既要讓學生明確提問的內(nèi)容,又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這是我們語文教師一定要重視的問題。例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趙州橋是單拱石橋,盧溝橋是聯(lián)拱石橋”這個知識點,有的教師這樣提問:“作者在寫趙州橋和盧溝橋時,側(cè)重點不同,請你找出它們各自的側(cè)重點”。這樣的提問不但語言不夠簡潔,引導也不到位。提問的目的當然達不到,教師又必須進行二次引導,實在是費時費力。而有的教師就很注意提問引導藝術(shù),他這樣設(shè)置問題:請比較趙州橋和盧溝橋結(jié)構(gòu)的不同。問題簡潔明了,學生回答問題也省時省力。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多鉆研提問引導的方式,力求做到提問語言簡潔,提問目的明確,讓語文課堂更有實效。
讓學生學會評價是一種切實有效的教學方式。要想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就必須讓學生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若再及時就他的理解做出客觀評價,就會促使他們產(chǎn)生自主學習的動機,積極地參加課堂交流與互動。在《五柳先生傳》一課中,有位學生這樣評價五柳先生:“我認為‘好讀書,不求甚解’這一句體現(xiàn)出了五柳先生的消極遁世思想,因為他對社會現(xiàn)狀失望,卻又無法改變現(xiàn)實,只能通過他最喜歡的讀書來排遣時間,所以讀書才不求甚解?!焙苊黠@,這位學生了解陶淵明的時代背景,卻對陶淵明的性格特點了解不足,對文章的內(nèi)容了解的也不夠深刻。因此,我這樣引導學生:“你能知道陶淵明因為不想與當時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才甘愿歸隱田園,這點很好,那么,請你讀‘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一句,去探求一下陶淵明讀書的目的是什么?”這位學生讀書后馬上回答:陶淵明讀書的目的是出于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才會“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我繼續(xù)引導:“那么,既然如此,陶淵明需要在讀書時,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工夫嗎?不求甚解是他讀書不認真的表現(xiàn)嗎?”這樣學生很容易的領(lǐng)悟到陶淵明讀書不需要對文章有深刻的把握,因為他讀書只是想從書中找到思想上的共鳴和感情上的寄托而已,不求甚解反而表現(xiàn)出他性格中率真自然的一面。
其實,評價引導不但可以讓學生學會去深刻的挖掘教材,增強學生評價問題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欣賞別人的成果,并且以此來督促自己。只是,這同樣需要教師的引導藝術(shù)。
朗讀,是語文教育教學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閱讀教學最重要最常用的訓練方法之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重視朗讀。但是,學生的朗讀能力畢竟有限,這就需要教師適時的朗讀引導。
在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個生活場景與學生生活距離比較遠,學生會出現(xiàn)無法理解的情景。這時有位教師在點評學生朗讀時就這樣進行引導:“你在讀文章中表現(xiàn)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時語調(diào)很平靜,讀文章中描寫閏土刺猹的場景時又讀出了緊張感。”然后又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現(xiàn)“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海邊碧綠的瓜地”這一場景,演示“閏土刺猹、猹反從他胯下逃走”的畫面,最后再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學生最后還果真讀出了“寧靜”和“緊張”,教師還引導了學生對文中“寧靜、緊張”的意境的感悟。
朗讀是語文課堂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語文課堂的興奮劑。但學生不是天生的朗讀者,在朗讀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語調(diào)不對,感情不充分或太充分等等的問題,這時教師一定要在讀法上進行引導,可以用“如果……讀,效果會更好”之類的話語,為學生指點迷津,讓他讀懂文意,讀出感情。在八年級下冊《海燕》一課中,有位學生在讀“雷聲轟響……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這一段時語氣過快。這時,我這樣引導學生朗讀:“為了表現(xiàn)狂風的猖狂氣焰,作者接連用了“抱”“甩”“摔”幾個動詞,還有“惡狠狠”這個詞,賦予了狂風人的性格和行為,如果你在重讀這幾個詞的基礎(chǔ)上,適當?shù)募涌焖俣?,效果會更好?!边@個學生稍加調(diào)整,在讀到這幾個詞時,加重了語氣,也因此放慢了速度,果然讀出了效果。教師善用讀法引導,做好學生朗讀的指揮棒,不但會讓學生愛上朗讀,更會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chǔ)上更深刻的理解課文,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能力。
總之,語文教學,應該是學生、教師、課本,三者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教師只有為學生提供交流與互動的機會,才能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才有可能讓學生在課堂中煥發(fā)出活力,進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