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啟龍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
邁克摩爾的紀錄片語言可以說是極其豐富且獨一無二的, 2004年《華氏911》令人耳目一新的紀錄片語言是該片在當年戛納電影節(jié)上摘得桂冠的重要砝碼之一。邁克摩爾對影像資料魔術(shù)師般的拼貼手法,戲劇化視聽語言的運用以及獨特的解說與采訪設(shè)問方式都使得他的紀錄片極具個人風格。
(一)影像資料的拼貼手法。分析邁克摩爾的紀錄片,不難看出他非常喜歡且擅長在片中運用各類影像資料,并將其組合拼貼。大多數(shù)紀錄片通常都只使用歷史影像資料,而摩爾的片中影像資料種類則五花八門:歷史影像,電視新聞,宣傳片,商業(yè)廣告,電影。他并不是簡單的使用這些影像資料,他將其剪輯拼貼,甚至改動,這一點在《華氏911》中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摩爾將美國總統(tǒng)布什的各類影像資料經(jīng)過精心的組合排列呈現(xiàn)給觀眾,使得布什總統(tǒng)看上去像是一個言行前后不一,滑稽可笑的小丑。連邁克摩爾自己都說:布什這部片子里是一名出色的喜劇演員。
(二)戲劇化的視聽語言。較之多數(shù)紀錄片的客觀呈現(xiàn),邁克摩爾的紀錄片有著較強的主觀色彩,這也體現(xiàn)在他的影像語言中。在他的紀錄片里經(jīng)常能看到一些普遍只在劇情片中出現(xiàn)的表現(xiàn)手法,如聲畫對立,重復蒙太奇,以及一些具有主觀表現(xiàn)力的鏡頭與音樂等。邁克摩爾尤其擅長運用這類具有一定戲劇張力的語言來達到他所需要的諷刺效果。
(三)引導式的解說與采訪設(shè)問方式。邁克摩爾的紀錄片中貫穿著摩爾自己對事件的解說與評論,上述也提到他紀錄片的主觀性----他的解說絕不屬于那種客觀的相配于畫面的解說,卻也不能定義為主觀表達;邁克摩爾往往會在解說詞中向觀眾拋出一些具有引導性的問題,然后通過呈現(xiàn)具有引導性的資料,將問題留給觀眾自己解答。
(一)創(chuàng)作思路。邁克摩爾社會題材的紀錄片非常具有煽動性,他能運用引導性的手法,把看似完整實則精心篩選后的資料組合在一起,最終完成一個單方向的議程從而表達自己的觀點。議程的展開方式總結(jié)起來有四個主要方面:紀錄民生,試問真相,追究責任,要求保護。
(二)紀錄民生。對于社會熱點事件,政治話題這樣的選材,邁克摩爾首先會通過紀錄事件中普通百姓的遭遇的方式進行展開(主要是事件中受害者的遭遇),他以民生狀況做為社會問題的一個窗口。
(三)試問真相。在展現(xiàn)民生狀況的同時邁克摩爾會通過解說詞對事件表象背后的真相提出引導性的設(shè)問, 這些問題不一定需要在影片中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對真相不斷提問和不斷探討的過程本身就是邁克摩爾對題材展開的一種方式。通過街頭采訪等方式,得出問題答案的幾種可能性。
邁克摩爾的紀錄片覆蓋事件的各種角度,涉及社會的諸多方面,像一盤豐盛的大餐,制作起來也需要用到多種“工藝”。除了跟蹤拍攝,選拍,等拍,各類影像資料的運用,街頭采訪,人物采訪等紀錄片制作手段,摩爾還會以不同身份參與到自己的作品中,有時候他是采訪者,有時候他又成為介入片中事件的人物去推動紀錄片的敘事。邁克摩爾從制作第一部紀錄片開始就有自己的團隊,并在后來逐漸壯大,甚至在2004年美國大選時有數(shù)千名人自愿加入摩爾的團隊,用攝影機監(jiān)督美國大選各個洲的投票過程;摩爾的團隊除了幫助他完成技術(shù)上的輔助工作之外,也會對事件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的一些相關(guān)素材進行跟蹤拍攝。
邁克摩爾的獨特的紀錄片影像取材于社會時事,挖掘背后存在的政治問題;摩爾的紀錄片語言極具個人風格,尤其擅長對各類影像資料的拼貼,并將故事片的表現(xiàn)手法融入自己的紀錄片影像中;他慣用引導性的手法,把看似完整實則精心篩選后的資料組合在一起,最終完成一個單方向的議程從而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內(nèi)容和形式商都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因此擁有良好的商業(yè)市場。不可否認的是:邁克摩爾的紀錄片讓我們意識到紀錄影像所存在的更為廣闊的可能性。
[1]安娜 米西艾克.孫紅云,劉瑞新譯.并非<一個愚蠢的白人>—邁克摩爾紀錄片的民主語境[M].世界電影,2007.
[2]宋佳玲.影視敘事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0.
[3]羅伯特 麥基.周鐵東譯,故事—材質(zhì)、結(jié)構(gòu)、風格和銀幕劇作原理[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