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峰偉,肖瑞雪
(1.河北師范大學 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2.東北師范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學,吉林 長春 13017)
《歸來》是張藝謀在2013年根據(jù)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改編拍攝的電影,作為張藝謀“大師歸來”之作,陳道明、鞏俐等一線明星的加盟使得這部作品噱頭十足,未映先熱,莫言感嘆“這樣的電影很少見到,我這個60多歲的老男人看哭了”,網傳好萊塢導演斯皮爾伯格看片子時稱贊“非常震撼,太出色了,令我哭了快一個小時”?!稓w來》上映10天票房破2億,成為最快實現(xiàn)票房破億的國產文藝片,而對于電影本身的評價,卻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作為一名導演,“國師”張藝謀無疑是中國電影當之無愧的弄潮兒,《紅高粱》帶來了第五代電影人成功神話,《英雄》開啟了中國式大片模式,《歸來》又搭上了互聯(lián)網時代的順風車。作為張藝謀加盟樂視后的第一部作品,《歸來》在許多方面的表現(xiàn)可圈可點。
作為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一向善于運用場面和色彩渲染情緒、講述故事?!都t高粱》鏡頭中的美學造詣和《英雄》畫面中的宏大與凜冽感都堪稱教科書般的范本。但在《歸來》中,張藝謀卻反其道而行之,影片的整個色調樸素而內斂,他不在為了色彩而色彩,而是化濃烈為平淡,創(chuàng)造了本真的生活質感。從人物造型、場面調度到燈光布局,看似樸實無華的攝影風格,卻隱藏了一種難以言說的張力。
《歸來》的整個演員陣容堪稱豪華,陳道明和鞏俐在此劇中的表現(xiàn)著實代表了中國演員的最高標準。電影中對外在環(huán)境進行了極大程度的留白,如何在近乎蒼白的情境中還原完整的人性,是對演員極大的挑戰(zhàn)。凡是觀看過《歸來》的觀眾們,無一不會被演員的表演深深打動。每一個微表情,每一句臺詞都有飽滿的情緒溢出,陳道明把一個知識分子的堅持,一個男人的忠誠和一個父親的寬容刻畫的淋漓盡致。撇開其他要素不談,只是憑著演員精湛的演技,就值得人們走進影院,帶著欣賞藝術的心態(tài)專注于他們的表演。
《歸來》改編自《陸犯焉識》,但電影與書卻給了觀者截然不同的情感體驗。嚴歌苓要呈現(xiàn)的是“個體在大環(huán)境(文革)里體現(xiàn)出來的厚度”,而帶著枷鎖跳舞的張藝謀是想讓人們知道,在經歷了貧窮、苦難、背叛后,人們應該如何與生活“和解”。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順勢而為”,面對不可逆轉的命運與不可更改的曾經,重構生活的最好方式就是與命運和解。父親與女兒背叛后的和解,丈夫與妻子遺忘后的和解,一個知識分子與周遭苦難的和解,親情、愛情、忍耐、寬恕,這些都是支撐一個普通百姓活著的信念。許多觀眾觀影后覺得整部電影的敘事基調不溫不火,缺乏酣暢淋漓的快感,而正是這部內斂的情緒留下空間讓人們在享受了感官體驗后能夠用心去體會、品味,醇而不烈。
張藝謀的多部電影改編于小說,從莫言的《紅高粱》、余華的《活著》到艾米的《山楂樹之戀》,無論是經典之作,還是網絡暢銷小說,都在“戲劇沖突”方面為電影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但是在劇本再創(chuàng)作過程中,導演大刀闊斧的修剪都讓故事失色甚至失真。在《歸來》的種種質疑聲中,故事本身的邏輯性與戲劇沖擊力成為眾矢之的。筆者總結如下幾點:
魯迅說:“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盡管有一個溫馨的結尾,但《歸來》講述的仍然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在影院里賺足了觀眾的眼淚。我們有必要思考,觀眾的眼淚是源于內心被撕裂的“悲痛”還是置身事外的廉價“同情”?一個悲劇性的故事必先要讓人物立住,然后再把人物一點點的摧毀。小說中的陸焉識一生起伏跌宕,華麗蒼涼,從留學歸來的倜儻公子,到流放荒原的勞改犯,再到平反之后世事荒涼,只得默默離去的落寞老人,豐滿的人物形象折射出了生命的無奈與歲月的薄情。讀者會先記住并且喜歡這個人物,然后隨他一起踏上命運的旅程,隨他哭,隨他笑,隨他體驗人生冷暖。在電影中,張藝謀將人物的鋪陳輕描淡寫,上來就是陸焉識的第一次逃離,觀眾無法建立同感,落的眼淚也不過是針對人物命運的悲慘和溫情陪伴的橋段。若是如此,那么被稀釋的歷史使命感使得這部作品與韓劇中的催淚彈無異,有膚淺的感動,而無深層的震撼。缺乏“立”與“破”之沖突的作品不是戲劇,更稱不上是藝術。
《歸來》忽略了整部原著小說的鋪陳和交代,陸焉識與馮婉瑜幾十年的遭遇基本都是空白,對于敏感歷史的刻意回避使得這部戲在敘事邏輯上備受詬病。許多人認為,該戲中的年代背景完全被虛化,即使被作為一個當代愛情劇,其架構也毫發(fā)無損。而《歸來》中情節(jié)設置與時代背景的矛盾也層出不窮。在原著中,幾乎所有激烈的情感都被時代淬煉成了低頭隱忍,《歸來》中的情緒宣泄更為直白和泛濫?;蛟S是囿于電影在時間、呈現(xiàn)力方面的局限,簡化的人物關系和心理過程使得故事的推進略顯牽強。為什么陸焉識要冒著犧牲個人和家庭的危險逃回來?為什么陸焉識那么深刻的愛著馮婉瑜?是什么力量支持著馮婉瑜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苦苦等待?交代清了這個問題,觀眾才能明白這份忠貞不移的愛經歷了怎樣的磨難與洗禮。世上沒有毫無緣由的愛,陸焉識與馮婉瑜從不愛到愛,從相濡以沫到相伴終老的感情成長過程能讓觀眾更感同身受,更懂得愛情的彌足珍貴。劇中有果無因的愛情稍有“因為愛所以愛”的幼稚之嫌,父女之間的和解,方師傅與婉瑜的爭端等缺少應有的筆墨,而張藝謀對此的回應是“一切盡在不言中”,脫離原著看電影,年輕觀眾除了能夠看到一個溫情的愛情故事外,確實會有種種的困惑與不解。
張藝謀在電影的宣傳過程中一再強調“《歸來》不是《陸犯焉識》”,嚴歌苓在后期宣傳過程中的缺席也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態(tài)度。張藝謀砍掉了原著中復雜而糾結的人物關系,砍掉了特殊時代的腥風血雨,以及人性的扭曲,變成了一部切斷現(xiàn)實命脈的“浪漫主義題材”電影,它的目的不在于對歷史的還原與反思,而在于純潔人性的渲染與表達。陸焉識與馮婉瑜的個性缺乏基本的交代,時代背景又被最大程度的虛化,這使得他們的情感像無本之木。原著中人物對歷史和知識分子群體的代表性在電影中完全被架空,忽視了時代背景,歷史也就跟著打了折扣。
與《菊豆》、《活著》、《有話好好說》等作品相比,張藝謀的此次“歸來”確實算不得上是一份滿分的答卷,在藝術創(chuàng)造層面,我們期待“國師”帶來更多的驚喜,而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我們希望導演頭腦中那把預先藏好的“剪刀”能夠手下留情,我們期待更有厚重感、使命感的作品出現(xiàn),或許觀眾走出影院時眼角殘留的淚痕代表了《歸來》的成功,但是眼淚終究無法抹平歷史的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