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妍妍
乳腺癌肉瘤1例
時妍妍
目的 介紹并討論乳腺癌肉瘤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鑒別診斷。方法 結合免疫組化分析1例乳腺癌肉瘤。結果 腫瘤組織中浸潤性導管癌和梭形細胞區(qū)域并存。免疫組織化學標記雌激素受體(ER), 孕激素受體(PR), CerbB-2均為陰性, Ki-67陽性約70%;癌巢區(qū):廣譜CK、CK7、CK8/18均為陽性, Vimentin、S-100均為陰性。肉瘤區(qū):Vimentin、S-100均為陽性, 廣譜CK、CK7、CK8/18均為陰性。結論 乳腺癌肉瘤較罕見, 癌和肉瘤混合并存, 需與乳腺原發(fā)性癌肉瘤、惡性分葉狀腫瘤、血管肉瘤、多形性腺瘤及促纖維增生性癌鑒別。
乳腺癌肉瘤;鑒別診斷
乳腺癌肉瘤是一種罕見的由癌和肉瘤兩種成分組成的乳腺惡性腫瘤, 在WHO乳腺腫瘤分類中歸類于上皮/間葉混合性化生性癌, 本文通過1例乳腺癌肉瘤分析其病理特點及鑒別診斷。
1.1 一般資料 患者:女, 57歲, 因無誘因乳腺包塊入院。查體:右乳腺外上象限可觸及直徑約3 cm腫物, 活動度差。超聲提示:右乳腺實性包塊, 考慮乳腺癌。
1.2 方法 標本經4%甲醛液固定, 石蠟包埋切片, 蘇木精-伊紅染色法(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采用SP法, 單克隆抗體及試劑購于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
2.1 病理檢查
2.1.1 大體檢查 帶梭形皮膚及乳頭的乳腺切除標本約22 cm×19 cm×3.5 cm, 乳頭外上方見2.5 cm×2 cm×2 cm腫物, 灰白色, 質脆, 腋窩處見0.2~1.0 cm淋巴結15個。
2.1.2 鏡下所見 腫瘤由浸潤性導管癌和梭形細胞區(qū)域兩種成分組成, 上皮成分癌細胞團片狀排列, 部分癌細胞鱗狀化生, 核分裂像易見。間葉成分梭形細胞彌漫分布, 可見瘤巨細胞及多核巨細胞, 核分裂像易見, 局灶有軟骨化生。
2.2 免疫組化 ER、PR、CerbB-2均為陰性, Ki-67陽性約70%, 導管癌巢:廣譜CK、CK7、CK8/18均為陽性, Vimentin、S-100均為陰性。肉瘤區(qū):Vimentin、S-100均為陽性, 廣譜CK、CK7、CK8/18均為陰性。
病理診斷:上皮/間葉混合性化生性癌(癌肉瘤), 腋窩淋巴結未見癌組織轉移。
乳腺癌肉瘤是同一種腫瘤內既有癌細胞又有肉瘤細胞的惡性混合性腫瘤, 易通過淋巴道和血道轉移, 目前多數研究認為其中的癌成分和肉瘤成分來源于多能干細胞, 癌的發(fā)生誘導并驅動肉瘤的發(fā)生[1]。本例乳腺癌肉瘤上皮成分為乳腺浸潤性導管癌, 部分癌細胞鱗狀化生, 間葉成分中腫瘤細胞呈梭形, 彌漫分布, 大小不等, 部分腫瘤組織有軟骨化生, 肉瘤成分>50%。免疫組織化學檢查上皮及間葉成分ER、PR、CerbB-2均為陰性, 為三陰癌, 提示此患者對臨床廣泛采用的內分泌治療和抗CerbB-2基因靶向治療抵抗性強。
由于此病罕見, 癥狀及體征缺乏特異性表現(xiàn), 且鏡下可見多種惡性腫瘤的表現(xiàn), 容易誤診, 廣泛取材和鑒別診斷尤為重要, 本例乳腺癌肉瘤需與以下疾病鑒別:①乳腺原發(fā)性癌肉瘤:免疫組化上皮標記物陰性, 排除化生性癌的基礎上才可診斷。②惡性分葉狀腫瘤:有葉狀結構, 上皮成分為良性, P63間葉細胞陰性。③血管肉瘤:CD31、 CD34和Ⅷ因子陽性,血管內皮細胞形成不規(guī)則的互相吻合的血管腔, 內皮細胞呈梭形或立方形, 形態(tài)差異很大。④多形性腺瘤:本例癌肉瘤有軟骨化生, 還需與具有軟骨成分的多形性腺瘤鑒別, 多形性腺瘤上皮成分為良性, 圍繞上皮的肌上皮完整。⑤促纖維增生性癌:癌組織間質纖維組織增生, 甚至有異型性, 但是間質增生局限, 無病理性核分裂像和腫瘤性壞死。
乳腺癌肉瘤的預后文獻報道不一致, 有報道其預后與一般乳腺癌無差別, 也有研究認為預后較一般乳腺癌差,可能與其腫瘤成分多樣有關。乳腺癌肉瘤5年生存率為45%~68%, 目前主要采取以手術為主, 放療、化療及內分泌治療為輔的綜合治療。
[1] Gogas J, Kouskos E, Markopoulos C, et al.Carcinosarcoma of the breast: report of two cases.Eur J Gynaecol Oncol, 2003, 24(1):93-95.
2014-04-14]
111000 遼陽市中心醫(yī)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