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燕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我們要順應時代發(fā)展,積極打造自主性和開放性教學,將語文教學納入一個開放的體系之中,從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逐漸優(yōu)化教學過程,讓語文教學更充滿活力。以下,筆者將結合教學實例,分別從自主和開放兩方面闡述如何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平臺。
一、自主:釋放學生的主觀感受
自主學習是近年來教學領域討論得最為廣泛的話題,也是素質教育的本質性問題。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作為參與者出現在教學活動中,應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去自主探索、思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應如此構建自主的語文課堂。
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自主學習
布魯納說:“教學論必須探明喚起學習積極性的最佳經驗與情境。”在語文教學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基本保障,如果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則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創(chuàng)設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充分思維的時空與探索創(chuàng)新的機會,使學生作為一個積極的參與者能自主探索、思考,使語文課堂教學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陣地。只有這樣,在語文教學中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去擁抱語文,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下冊《柳葉兒》一課,教師應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讓學生體會文中所寫的事。如搶柳葉兒吃,這本來是一件極苦的事,但童年的“我”卻感到“最樂”。為什么呢?通過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究,讓學生深刻了解那個年代饑餓、瘦削,這樣才能讓學生明白這飽含深情的語句中透著“苦中帶澀”。只有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才能將文本主題提升到更高的一個層次。再如,學習魯迅《風箏》一文時,教師可以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思考:魯迅寫這篇文章難道僅僅想表達兄弟情嗎?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合作探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釋放自己的主觀感受,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主旨。
2搭建體驗平臺,關注情感體現
“體”是親身,“驗”是察驗,就初中語文教學而言,“體驗”就是讓學生直接接觸閱讀材料,調動學生的感官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切身感受,這是知識符號所無法替代的。綜觀中學語文教材的篇章,多是讓人讀來感覺蕩氣回腸、感人至深的,讓人不忍釋卷。對此,如果缺乏情感體驗的融入,又如何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和對真?zhèn)紊茞旱纳顚右庾R呢?因此,教師應提供學生個體體驗的平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品嘗到語文給他們帶來的無限的精神激勵和鼓舞,以此凈化心靈、陶冶情操。
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的《為你打開一扇門》一文,語言優(yōu)美豐富,值得學生反復研讀。只有在反復誦讀中,學生才能理解和領會文章的內涵以及學習這篇文章的意義。再如,《往事依依》一文,可以讓學生先以自己的情感去對文章中突出描寫的幾個片段場面及其給作者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這樣就為學生搭建起了個體體驗的平臺。在學生對文本有了具體而深入的感知后,才能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深情。
二、開放:打造語文教學的良好氛圍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應試教育把語文的教學活動局限于學校、局限于課堂,注重知識的傳承,而忽視了語文實踐。新課改要求我們改變“唯書、唯師、唯上”的教學理念,構建開放性的語文課堂,將課堂變得生動活潑、百花齊放,這些新理念的提出為語文教學的個性化和自由化提出了舞臺和空間。我們可以這樣構建開放性的語文課堂。
1豐富文化底蘊,提高文化品位
于漪老師在《聚焦在文化認同上》中說:“教語文,必須站在文化的平臺上?!闭Z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工具學科,更是一門情感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不僅能讓學生從課外讀物中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能讓學生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教師要選擇適合學生閱讀心理的刊物,使學生的情感在閱讀中得到熏陶,從而使自我感受和體驗得以加強,文化底蘊得以沉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電子閱讀器已然悄然無聲地闖入學生的視野,不少學生為了追求時髦,圖個方便,會去選擇那些圖文并茂,抑或只有單純圖片、視頻的電子讀物,棄華章名著于不顧,這樣會導致課外閱讀的淺薄化、快餐化,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退化。對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把握好閱讀的尺度,注意閱讀的選擇性、目的性、實用性,運用各種方式和手段調動學生樂于閱讀的內驅力,不讓“淺閱讀”淪落為“淺思維”,這樣才能使學生在閱讀中實現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承載起傳承文明之重任。
2重視閱讀感受,尊重個性發(fā)展
個性化閱讀是學生借助文本與作者對話的心理過程,它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能充分挖掘和豐富學生的學習和閱讀潛能,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悟,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扎實的基礎。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摒棄過去那種以教師為主體的生硬的灌輸式教學,轉而將課堂還給學生。具體來說,我們要給課堂充分“留白”,并引導學生以自我認識去解讀文學作品,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閱讀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主動、自覺、愉快的閱讀中提升自己的個性。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人琴俱亡》一課時,就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為什么王子猷“語時了不悲”,自己的弟弟死后他竟然一句傷心的話也沒有,一滴眼淚也不流,后來為何又要摔琴而亡,這真的是手足情深的極致體現嗎?考慮到這也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筆者首先引導學生采用自由討論的模式就此問題進行探討,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個性化的體驗和感受。在學生討論切磋、交換情感體驗之后,筆者推薦學生在課后閱讀《世說新語》,以此作為文言閱讀的拓展材料。相信在閱讀之后,學生對于這個問題會有新的認識,這些認識經過感悟、體驗和內化后必定能成為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養(yǎng)料。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號角,語文課堂也因此變得富有激情而生機勃勃。面對教學改革,教師應順應時代發(fā)展,充分掌握新的教學理念,激發(fā)學生主動求知、自主創(chuàng)新的渴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以開放自主的語文課堂,高效地完成知識體系的重新構建,以實現知識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融合,讓新課程改革之花再結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