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輝
問題導學是數(shù)學課堂的經(jīng)典模式,2011年版“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從實際中抽象出數(shù)學問題、構建數(shù)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問題導學是不少數(shù)學教師常用的課堂模式。然而,調查中我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濫用問題,導致問題導學不能真正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最近,我在雜志上看到“理答”的相關文章,對問題導學有了新的思考。所謂理答就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它關注的是學生在回答前、回答中、回答后的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只有真正深入問題導學的核心地帶,問題導學才能釋放出活力。
一、巧妙“引問”,智慧理答,在突破盲點中切入課堂
由于每個學生數(shù)學知識基礎、認知水平、思維能力都不相同。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導學模式時,要及時關注學生的思維盲點,巧妙借助問題讓學生有效切入到課堂學習中。
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坐標知識本身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如果在課堂上教師連續(xù)呈現(xiàn)問題或者直接照本宣科,學生難以深入教材進行探究。為此,我從生活入手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地圖,然后設置了一個學生容易理解的活動,“根據(jù)如下描述作示意圖,并指出學校和小紅家、小明家、小東家的位置。小紅家:出校門向東走120米,再向北走300米;小明家:出校門向西走350米,再向北走200米,……”為了讓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地切入到本課的探究,我巧妙設問: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呢?以何參照點為原點?如何確定x軸、y軸?如何選比例尺來繪制區(qū)域內(nèi)地點分布情況平面圖?由于這個活動將地圖上復雜的知識分步化、簡單化,而學生一步一步的操作,就能逐漸理解地圖上所運用的知識,這樣,學生的思維盲點就會被巧妙的突破了??梢哉f,理答策略就是要關注問題導學過程中,學生對新知、問題的反應程度,巧妙化解,從而讓學生有效切入。
二、巧妙“追問”,智慧理答,在拓展思路中找到方法
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理答策略就是及時關注問題導學過程中存在的思維契機點,巧妙追問,從而借助問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順利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多邊形的內(nèi)角和”,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多邊形的內(nèi)角、外角等概念?課堂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用量角器去量一量所研究圖形的內(nèi)角和,再順勢提問學生“現(xiàn)在你能利用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定理證明嗎?”學生就容易引一條對角線,將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然后推導出四邊形的內(nèi)角和是360°,并用同樣的方法求出五邊形、六邊形……n邊形的內(nèi)角和。但用這樣的方法學生的思維停留在相對直觀階段,教師及時追問:現(xiàn)在以五邊形為例,你還有其他方法嗎?然后教師借助投影引導學生進行推理總結,從而得出n邊形的內(nèi)角和等于(n-2)·180°.
三、巧妙“反問”,智慧理答,在自我反省中獲得新知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些學生在理解題意時思維會出現(xiàn)偏差,而學生自己并沒有發(fā)現(xiàn)。這時候,如果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并將正確的方法灌輸給學生,學生不一定能理解。如果教師能抓住錯誤點巧妙反問,會讓學生的思維出現(xiàn)轉機,從而開始自我反省。
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命題、定理”,如何讓學生了解命題的概念,并能區(qū)分命題的題設和結論?如何讓學生經(jīng)歷判斷命題真假的過程,對命題的真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在課堂上學生對命題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我進行課堂反饋理解:1.“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shù),結果仍是等式”是命題嗎?它們題設和結論分別是什么?2.命題“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nèi)錯角相等”正確嗎?命題“如果兩個角互補,那么它們是鄰補角”正確嗎?可以說,教師及時抓住錯誤點反問學生,能促使學生認真剖析自己的探究過程,從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最終獲得對新知的理解。
總之,理答是問題導學過程中對學生回答前、回答中、回答后有著重要的調控作用的因素,數(shù)學教師要善于抓住問題導學過程中存在的課堂契機點進行理答,促使學生更好地思考和進行知識的建構?!?/p>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市長春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