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既不征服,也不去說服,今天的中國文化所求的是有效溝通之后的融合,讓世界建立一種文明的新生態(tài)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可走到今天也有很多中國人不太清楚,我們應以什么樣的價值觀去和世界融合、去影響世界?在探討儒家文化的時候,很多人都問,我們今天怎樣去實踐《論語》中的那些內(nèi)容呢?我想,我們今天提出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重新激活中國文化中的生命基因,首先要明白當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再放在中西文化對比的環(huán)境中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
用文化坐標與西方對話
中國文化講“論心不論跡”,要從自己的思維出發(fā),去找到中華文化的命脈。
不論哪個國家都會講個人的成長,都會講到人的坐標。中國人最早給人界定的是該如何跟這個世界相吻合、相融合,而不是去糾結對抗?!吨芤住防镏v到了君子人格的“四合”,即“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第一句話“與天地合其德”。中國人形容一個人人格坦蕩磊落叫作頂天立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就是天德,是與君子內(nèi)心的道德自律一脈相承?!暗貏堇?,君子以厚德載物”,這說的是中國地大物博,君子容載萬物。向蒼天學進取,向大地學包容,中國人的人格就是與天地合其德。
第二句話“與日月合其明”。要做一個生命有光的人,帶給別人光明。光明不是一個定量的詞,但它是中國君子人格中一個不折不扣的定性的詞。當然,光明的人不是一生連一個錯誤都不可以犯的,孔子說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太陽不會因為一次日食而隕落。君子一旦改正錯誤了,大家還是會仰望他,這就是跟日月合上光明的人格。
第三句話“與四時合其序”。春天蓬勃的時候,人就“沐春風而思飛揚”;果實壓彎枝頭,向大地回歸的時候,人就會“凌秋云而思浩蕩”。春花秋月穿過人的生命,人只有尊崇這個節(jié)序才會找到生命的秩序。
最后一句話“與鬼神合其吉兇”。人吃五谷雜糧,都有旦夕禍福。按照中國人的話說,人不能作到遭天譴。但是不見得在發(fā)達的文明都市我們還能有這樣的信仰和自律。
對于《周易》上最早講的這樣一個人格體系,我們能不能在當下建立起來呢?如果中國人自己不能建立,我們就沒有辦法和西方完成對話。為什么要講這樣四句話,因為我們可以看到,西方幾乎所有的節(jié)日都是從天上下來的,例如感恩節(jié)、復活節(jié)、圣誕節(jié)等,這是人向神的致敬。而中國人所有的節(jié)日都是從地里長出來的,因為中國人過的是節(jié)氣。比如清明既是種果、種豆的節(jié)令,同時也是慎終追遠的日子。所以中國人的節(jié)序是跟著土地走的,如果不了解這個,我們怎么去完成對話?
在比較視野中進行傳播
我們是在文化的比較中去完成對中國文化的有效傳播,而不能一廂情愿地把我們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塞給別人。這關鍵在于在比較中進行有效溝通。
我在西方很多國家都跟他們探討過一些有意思的現(xiàn)象。剛才說的天和地的概念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比如在西方可以看到大量單體哥特式的建筑,這和在一個教堂中個人向神靈的膜拜,優(yōu)美而崇高的致敬,以及孤單的姿態(tài)都是相關的。在中國,從老百姓的四合院到皇帝家的紫禁城都是群體建筑,中國人是以群體的姿態(tài)回歸到大地的秩序。所以你看從皇上到一個村里的老爺子都一定是住北邊,坐北朝南要見太陽,沒有見住西廂房的。
對于房子的研究,往往能夠發(fā)現(xiàn)一個民族的倫理。費孝通先生在上世紀40年代寫《鄉(xiāng)土中國》時說過一句話:我們正在擁有越來越多的房子,但正在失去越來越多的家園。中國農(nóng)耕文明中的倫理信仰和生活秩序能不能在都市化進程中綿延下來,這是當代中國文化要研究的一個大命題。所以,我們在對話中要看出自己的歸屬在哪里。
今天的中國文化以一種心平氣和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既不征服,也不去說服,我們所求的是有效溝通之后的融合,讓世界建立一種文明的新生態(tài)。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生成了很多值得自我反思的事情,比如說中國人有兩個層級的空間概念,一個是家,一個是國,一個人在家有倫理,有家邦,在國家里有與父子關系一樣的君臣關系,這就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在這中間少了一個巨大的空間,就是公共空間。所以,你就能夠理解中國人為什么在公共空間里容易大喊大叫,因為中國人的公共空間往往都是趕集、廟會或者是農(nóng)耕的慶典。中國人連看戲都是叫好,扔手巾,臺下也是越熱鬧越好。這不是說中國人怎么素質(zhì)就不好,而是要看看他在歷史上是沒有公共空間的,在家國一體中恰恰他沒有這種獨立公民在公共空間中的經(jīng)驗與習慣。
所以,心平氣和,也許是一種最好的文化態(tài)度,它比劍拔弩張要更接近于自信。中國人有東方的儒雅與從容,所以我們不恐懼。但是,我們也不狂妄自大,把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提煉出來,以滋養(yǎng)現(xiàn)代人的內(nèi)心,再有效溝通傳播出去,重筑一個世界文明,我想這才是今天我們每個人的使命。endprint
新城鄉(xiāng)2014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