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中線一期工程通水還有110天。”這是7月13日在南水北調官網(wǎng)“南水北調倒計時”欄目上顯示的數(shù)字。
時間往前推10天,即7月3日10時58分,河南淅川縣陶岔渠首樞紐的閘門緩緩提起,丹江口水庫的水首次注入中線總干渠。這次充水試驗為今年汛后南水北調中線全線通水做好了準備。丹江水將一路向北,最終流向北京的千家萬戶。
時間再往前推62年,即1952年,毛澤東視察黃河時,第一次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宏偉設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但從規(guī)劃到實施,可謂一路坎坷,充滿艱辛。
當設想最終變成現(xiàn)實,一項項世界紀錄由此產生:世界上距離最長的調水工程、世界上受益人口最多的調水工程、世界上受益范圍最大的調水工程、世界水利移民史上最大強度的移民搬遷……
紀錄里,鐫刻著時光的年輪;年輪中,映射出歷史的變遷,沿線群眾的生產生活由此改變。
在專家眼中,南水北調一期工程對北方受水地區(qū)主要有兩重作用:一是大幅度提高供水保證率,有力支撐當?shù)亟?jīng)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尤其是城鎮(zhèn)化發(fā)展;二是把當?shù)厮Y源解放出來,返還給農業(yè)與生態(tài)。
為記錄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從本期起,《民生周刊》將推出南水北調連續(xù)報道《水調歌頭》。本刊記者將從水源地出發(fā),一路向北,通過實地探訪,從水源、移民、環(huán)保、生態(tài)、技術、成本水價等方面,多維度展示這一幅宏偉的歷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