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琳
筆者從2012年起參與了“語言資源與語言規(guī)劃叢書”的編輯工作。在工作中,筆者總結了學術類引進圖書編輯加工中應注意的“三要”和“三不要”,以饗同業(yè)。
合格的學術圖書的譯者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較高的公共英語和專業(yè)英語水平,較高的中文寫作水平。但出版社很難找到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全職譯者。他們大多是利用本職工作之外的時間來作圖書翻譯,因此必須給予他們充分的翻譯時間。一般地,一本二十萬字的學術圖書,完成全部翻譯至少需要一年。之后編輯還要進行嚴謹?shù)木庉嫾庸ぁⅢw例統(tǒng)一等工作,再加上三審三校等必要的出版流程,正式見書差不多得兩年。
現(xiàn)在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以及出版社對圖書碼洋和利潤的一味追求,使得編輯和譯者的關系緊張起來:編輯抱怨譯者懈怠,頻頻催稿,恨不得幾個月就見到全書譯稿,這樣不至于影響出版社對編輯工作量的考核;譯者則埋怨編輯和出版社功利心太強,時間要求太緊。
要解決這個矛盾,首先,建議出版社對做學術類稿件的部門設置“特區(qū)”,不用“一刀切”的方式考核編輯,把考核期從一年延長為2至3年。其次,要在圖書引進時與國外的出版社就出版時間進行商榷,根據(jù)圖書難度和篇幅設定科學的引進有效期,這樣就不致于因為版權合同中的時間期限而縮短翻譯時間。再次,可以采取“流水制”的方式,請譯者逐章交稿,編輯逐章編加,如此一來既可以保證出版的時間,又能保證翻譯的質量。
在交給譯者稿件時,應同時制作一份“翻譯規(guī)范”。以下是筆者為“語言資源與語言規(guī)劃叢書”所寫的部分翻譯規(guī)范,僅供參考。
人名翻譯,使用新華社譯名資料組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姓名譯名手冊,如《英語姓名譯名手冊》《德語姓名譯名手冊》《法語姓名譯名手冊》。有些人名如果已有公認的通用譯名,雖不規(guī)范,也使用該通用譯名。地名則以商務印書館、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外國地名譯名手冊》為準,或者以中國地圖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地圖或最新版《辭?!窞闇?。
文中的專有名詞,包括人名、地名、術語等,必須翻譯,日語轉寫的人名亦需要翻譯(可音譯,并在后面括注轉寫后的英文)。
翻譯的過程:譯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力求譯文準確無誤, 文字表達通順流暢,無邏輯語法錯誤。個別把握不準的地方,應在譯稿中注明英文原文。
原文個別地方若有錯誤或需加解釋,可在譯文出現(xiàn)處加頁下注,并在注釋的最后加“——譯者注”的字樣。
文中所涉及的術語包括外國人名、外國地名(指不常見的,如紐約之類常見的不包括在內)、語言名(如Ainu 阿依努語)、術語(如民族絕對主義、禁忌語言、文化多元主義、祖裔語言等),請均在正文譯詞后加上原英文。
……
譯文中人名姓、名之間的分隔符(圓點),分以下四種情況處理:①安·列夫·約翰遜;②A.約翰遜;③安·A.約翰遜;④A.安·約翰遜
……
有些譯者在翻譯中會把那些沒有看懂的文字刪掉。我們應該認識到,隨意刪改原書內容,既是對原作者的不尊重,也是侵權行為。我們不妨通過版權代理人或原出版社找到作者的聯(lián)系方式,通過電郵進行溝通,既節(jié)省時間又可以解決翻譯中的困惑。
如在編輯《語言規(guī)劃與語言政策的驅動過程》一書時,筆者看譯文時發(fā)現(xiàn)有一處是這樣寫的:“在日本實習期間,他帶著妻子和孩子積極尋找機會接觸日本文化和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很快學會了接受非西式的日式烹飪及飲食習慣(在跳舞的壽司)。……”當時懷疑“在跳舞的壽司”是翻譯錯誤,筆者和譯者查了一些資料,懷疑原英文詞組指的是日本的一檔電視節(jié)目,但這樣也翻譯不通。雖然刪除這幾個字并不影響句意,但出版社還是通過版權代理要來了作者的聯(lián)系方式,由譯者直接向作者丹尼斯·埃杰提出疑惑。很快,作者就回信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再經譯者整理,形成了這樣一條對于“在跳舞的壽司”的注釋:
作者此處使用了非常形象的描述:“在跳舞的壽司”。實際上,作者腦海中想起的是“在日本餐館吃活蝦的情景”。對于西方人而言,“活蝦”這樣的食物并不常見,這個例子意在說明語言學習者除了適應不同的語言之外,還得適應不同的文化。(轉引自作者2012年5月10日與譯者的通信)
如果與原作者無法取得聯(lián)系,而譯者和編輯又對某個內容有看法,可以加注說明,而不能隨意刪除。這一點,必須樹立為學術出版的道德準則。
我們經常見到外文書后附有索引(index),有的還分為主題索引和人名索引,甚至分得更細。索引對讀者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幫助讀者全方面、多角度地檢索查考,還可以用做信息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對鑒別著作的相互引用率等特別有用。很多編輯因為怕麻煩索性刪掉這些本來就有的索引,但其實編制索引的最大好處是可以解決專業(yè)術語和人名的統(tǒng)一問題,使全書做到體例一致。
編制相應的中文索引,不是簡單的翻譯過來就行,需要重新按漢語拼音排序法對譯后的術語或人名進行排序,此外還要補充一些原文本來沒有的內容。需要補充的主要是一些國內尚沒有完全認同的名詞和人名翻譯,這部分雖然沒有被原作者納入值得檢索的范圍之內,但對于譯本是非常必需的。
中的外文文獻就不必譯出來,這是從讀者查考角度出發(fā)考慮的。過去把參考文獻譯出來的做法不可取,因為它使參考文獻的“參考”功能完全喪失了,其實是費力不討好。
注釋導語是否翻譯可酌情處理。注釋中經常出現(xiàn)的See,Cf.,See,e.g.,available at,原則上屬于解釋性文字,應譯出;但如果整句為資料性文字,為保持版式美觀,則不再翻譯;如果出現(xiàn)在中西文混排中,可譯出,也可不譯出。
如在《太平洋地區(qū)的語言規(guī)劃和語言教育規(guī)劃》一書中,作者在描述中國臺灣語言規(guī)劃的機構——編譯局時,使用的是“the National Bureau of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譯者譯為“國家編譯局”,編輯則改為“‘國家’編譯局”。再如,“While it is true that China subsumes a large number of regionalects or varieties of Han ‘Chinese’,in fact Mandarin is the national and offficial variety”一句,譯者譯為“雖然中國的漢語方言眾多,全國通用的官方語言實際上是漢語普通話”,但我國是沒有“官方語言”的,只能說漢語普通話是“通用語”。另外,書后的參考文獻中,有把“臺灣”用“China”表示的,均要作相關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