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開發(fā)智力的內部動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濃厚而持久的學習興趣,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本文主要從運用電教手段激趣、利用實際操作激趣、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趣、抓教材"奇點"激趣、利用游戲激趣、巧設練習激趣、利用競賽激趣七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數學教學激趣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8-0186-0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開發(fā)智力的內部動力。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濃厚而持久的學習興趣,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我在課堂教學中做了以下幾點嘗試,具有顯著效果。
1.運用電教手段激趣
電教手段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電教手段的運用。例如:在教"連加、連減"這一內容時用投影出示:地上有三只雞,然后抽拉復合投影片,又跑來2只,再慢慢走來1只,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同學們都搶著回答:"草地上原來有3只雞,先跑來2只,又走來1只"。接著又問:"一共有幾只小雞?誰能說出算式?"學生一齊答出:"3+2+1=6(只)"。這時向左抽拉復合片,1只小雞先走了,然后又跑了2只。教師又問:"你們又看到了什么?"學生齊答:"有6只小雞,走了1只,又跑了2只。"接著又問:"還剩下幾只?誰能說出算式?"學生很快說出:"6-1-2=3(只)"。通過以上電教手段的運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利用實際操作激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依賴于直觀。因此在教學《圓的面積》一節(jié)時,先讓學生將圓分成16個相等的小扇形,然后提出這樣的問題: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將這些小扇形拼成近似于什么樣的圖形?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興趣極濃,積極動手動腦,短時間內,有的拼成了近似的長方形,有的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所拼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S=πr2 。這樣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3.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維活動常常是由問題開始的。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當學生掌握了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的概念后,我分別出示了只露出一個直角、鈍角、銳角的三角形教具,然后提問:"誰能很快說出它們各是什么三角形的三角形教具?"問題的提出很快使每個學生都處于積極思考狀態(tài)。通過分析判斷,學生答出:"露出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露出鈍角的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露出銳角的三角形是銳角三角形。"這時我進一步問:"這個結論是否完整呢?再想想看。"學生又進入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通過對知識的進一步研究認識到前兩個說法正確的,而只露出一銳角的三角形不一定是銳角三角形。正是這種"無疑--有疑--解疑"的不斷變化,促使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活動。在對問題探索過程中,使知識不斷深化,能力逐步提高。
4.抓教材"奇點"激趣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在教學中抓住教材中的"奇點"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如在教學"年、月、日"一節(jié)時,如按一般的導課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往往覺得比較枯燥,難以學好,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在新課前先提出一個問題,大多數人都是一年過一次生日,可小強滿12歲時,卻只過了三個生日。"誰知道小強是哪一月生的?"對于沒有掌握"年、月、日"的小學生,確實是一個奇怪的問題,心理上便產生了希望解決這一奇怪現象的愿望,同時也就具備了良好的學習心理。
5.利用游戲激趣
將游戲帶入課堂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同樣多、多些、少些"的時候,用硬紙板分別畫上小白兔和蘿卜,涂上鮮艷的顏色,當老師把它們拿到教室時,小學生很驚訝,不知老師要做什么,教師沒有宣布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而是問學生小白兔最愛吃什么?學生回答:"愛吃蘿卜。"老師便順勢說:"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做小白兔吃蘿卜的游戲。"讓5個學生戴上小白兔頭飾扮演小白兔,另外5個學生戴上蘿卜頭飾扮演蘿卜,游戲開始時,蘿卜跑小白兔追,每只小白兔只允許吃一個蘿卜,最后蘿卜都被小白兔捉到,這時問學生:"一只小白兔吃了幾個蘿卜?"學生會立刻說出:"一個蘿卜。"師接著問:"蘿卜和小白兔數量一樣多嗎?"學生也會馬上反應:"一樣多。"這時老師引導歸納:"一樣多數學上叫做同樣多。"在理解了"同樣多"時,教師又分別增加一只"小白兔"減少一只"小白兔"重新做這個游戲,學生很快明白了"多些、少些"的含義,在歡快的游戲中,學生學會了"同樣多、多些、少些"的概念。
6.巧設練習激趣
托爾斯泰告誡我們: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巧設練習引起學生的思考,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處于興奮不以的狀態(tài),在愉快的心境中進入學習情境,如教學"倒數"的認識,教師可以設計以下題目:題目出示后,引起學生極大興趣,要求學生在半分鐘內把題目填完,在規(guī)定時間內教師沒有看到有學生做完,此刻教師將括號填完,這時學生會想:不用筆算,卻很快地算出結果,肯定有絕招。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教師便誘導學生:"同學們想知道老師的決竅嗎?"請大家觀察一下每兩個數相乘的積有什么特點?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新知識--倒數。這時學生會全神貫注地聽課并努力地記憶,因為他們被這種特殊的誘惑而迷住了。
7.利用競賽激趣
利用學生好勝好強的心理,在數學教學中通過競賽的形式安排學生在競賽的氛圍學習,是有效的組織形式,如教學"分數加減法"一課,下課前設計了一道賽過"孫悟空"的習題,先出示一幅畫,畫上面畫著一扇門,門上掛著一把鎖,鎖上有道算式""門口掛著4把"鑰匙","鑰匙"上分別寫著""。孫悟空正在門口發(fā)愁,用哪一把鑰匙可以打開這把鎖呢?然后學生跟孫悟空比一比,看誰能上來打開這把鎖,學生興趣極高,爭先恐后地來做這道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