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輝
〓〓“涓涓細流匯聚成汪洋大海,點滴汗水澆灌出累累碩果”。生活中誰能天天碰到轟轟烈烈的大事,沒有大事又怎么能寫出震撼人心的“大”文章呢?在這里我想先說一種普遍現(xiàn)象,南方人看到路邊郁郁蔥蔥樹樹繁花會有什么感覺——沒感覺!北方人眼見山川大地渾然一體惟余莽莽會有什么反應——沒反應!假如倒過來,那驚嘆、贊美便會由衷而來。寫作何嘗不是如此:身邊有景道不得,只因一切太熟悉;身邊有情說不出,只因感覺太平常。如果能夠從熟悉的小事中挖掘出深的感悟,新的思想不就做成大文章了嗎?
〓〓招數(shù)一:變平為奇。
〓〓本來你的某種感受是你個體的,寫出來顯得多么單薄,只要你相信這個世上無獨有偶,從你的記憶中好好搜索,你會發(fā)現(xiàn)“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趕快把它寫出來,這樣個人的感受不就變成群體的感悟了,就使得你的哲理讓人信服,當然你所找的幫手最好是出名的文豪或哲學家一類的,只有他們才夠分量。如一考生寫話題作文《傾聽》,他所選的材料是在風雨中傾聽心泉的聲音。他先寫了自己在風雨中傾聽的內容,后與李清照的“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李義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憂傷與蒼涼,陸游“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愛國與忠貞,還有余光中的“瓦片翻飛,落下雨檐,飛入手心若蒼然的蝴蝶,沒有雨的雨季”等,這些大文豪和作者聽風雨的行為是一致的,但是心情各不相同。作者在這些不同中找到了共同點,那就是:風雨是不會改變的,無論是社會進步還是生活改變,唯一不變的是人們對幸福的追求、對大自然的神往,最后作者巧妙的用上帝和“我”的對話揭示了這一主旨。
〓〓招數(shù)二:變淺為深。
〓〓“淺”的是什么。無非就是生活中常見的平淡無奇的小事嗎?!吧睢钡木褪菑娏业那楦泻蜕願W的哲理嘛。有時已經(jīng)想到了素材,已經(jīng)把事情寫好了,就差一步,這篇文章就變成有份量的大文章了。我遇到這種情形就會對同學說:“太可惜了,一百步已經(jīng)走了九十九不,就差一步,沒有成功?!迸e個例子吧。我班有一次寫半命題作文“假如我是”,有一個學生擬的題目是“假如我是你”。他所選擇的材料一:假如我是比爾蓋茨;材料二:假如我是“羅琳”。也許你會說這算得了什么。比爾蓋茨是舉世矚目的電腦天才,世界首富;羅琳是寫出了《哈利波特》的寫作天才,此學生也是在寫了他們的成就與自己對他們的崇拜之后發(fā)出一聲感慨:假如我是你,那該多好。如果文章就此停筆,文章毫無特色。不同的是作者在第三材料的選擇上,極具匠心。他添了這么一件小事:“由于我的成績還不錯,所以在爸爸的朋友圈小有名氣。有一天,來了一位叔叔,臨走摸著我的頭說‘假如我的兒子是你,那該多好!”這時作者水到渠成的感悟到:原來總有人會被人欣賞和羨慕,每個人的背后總會有人說:“假如我是你,那該多好!”很顯然,這樣就變淺為深了,這也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典型例子。
〓〓招數(shù)三:變窄為寬。
〓〓由于學生生活資源和來源的不足,所以,當他們下筆時,寫出的常常是泛泛而談的空談,沒有創(chuàng)新可言。為何不把學生的目光集中一些呢?與其遍地開花不如重點結果。比如,最近我叫學生寫了《戰(zhàn)爭隨想》的練筆,70%的學生就當起了說教者,只有百分之幾的同學能走向細節(jié),如有個同學寫一個婦女和一個小女孩的相遇片段,把那種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的緊張和窒息氣氛寫得很細,當然脫穎而出。不過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如此的構思,但只要培養(yǎng)相信會有進步。我的做法是進行“瞬間系列”的短練筆,把學生的筆練“長”,化有限為無限。如,“放學瞬間”“運動場掠影”“飯?zhí)靡唤恰钡染毠P,每個系列都有3-4次練筆,這樣“逼”學生看到放學的眼神,起跑的瞬間,吃飯的表情等細節(jié),而且學會用自己的筆把他表達出來。長期有目的的訓練不愁學生沒有話說沒有內容寫。這樣一來,學生下筆的時候不是空洞無物的空中樓閣,也不是蜻蜓點水的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心靈的撥動共鳴之弦的細節(jié)之美。作文創(chuàng)新當然“蔚然成風”。
〓〓招數(shù)四:變少為多。
〓〓意思是多維挖掘,推陳出新。所謂多角度,就是不停留在一個方位,可以從地面、從地下、從空中進行觀察;可以看事物的正面,也可以看事物的反面或側面。比如像南塘華山寺是鎮(zhèn)內幾個學校學生春游秋賞的好去處,我先帶領學生再游華山寺,分析游寺的各個景點,引導學生挖掘不同的側面,再通過討論得出了很多的題目。例如:“春游華山寺”“美麗的華山古塔”“重游華山”“華山奇景”“華山賞月”“華山頂上觀南塘夜景”等等。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