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通/文
有生命的道具
朱永通/文
一
在廈門湖里實驗小學聽了三節(jié)語文課,突然想起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教學活動中,教師如何妙用道具?
也許有些教師會覺得,區(qū)區(qū)道具,何足道哉!其實,小小道具,大有學問焉。
巧的是,那天有兩節(jié)課不約而同都用了道具,但效果天差地別,且聽我慢慢道來。
先說賈志敏老師給四年級學生上的《爸爸的老師》一課。賈老師課前在黑板上寫了五個生字詞,其中兩個是“新鮮”、“鞠躬”。當學生朗誦完“我的爸爸還有老師/你說多么新鮮/這老師是怎么個人/我倒真想見見”這一節(jié)內容,賈老師問道:“同學們,‘你說多么新鮮’里的‘新鮮’是什么意思?”學生紛紛應答:“新奇?!辟Z老師表揚學生“答得真好”,接著問道:“‘新鮮’除了‘新奇’這個意思外,還有其他意思嗎?”教室頓時靜下來,學生陷入思考之中。很快,有幾個學生躍躍欲試,但都不能把意思準確表達出來。這時候,賈老師從西裝口袋里掏出兩個小桔子,問:“這是什么???同學們?!睂W生齊答:“桔子。”賈老師接著問:“能吃嗎?”學生又答:“能?!辟Z老師啟發(fā)道:“這個桔子沒有變質,能吃,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桔子?” 學生又齊答:“這是一個新鮮的桔子。”賈老師總結道:“對了,新鮮就是指食物、水果等沒有變質,可以吃。”說完,賈老師把桔子放回口袋里。
接下來,賈老師讓學生起來朗讀,并及時點撥、示范。臨了,賈老師請兩位女生到講臺旁,用略帶激動的語氣說:“這兩位同學朗讀得特別好,我要分別送給她們一個禮物。”底下的學生興奮地猜著,“老師要送她們什么呢?”“噢,一定是桔子!”沒想到,賈老師朗聲道:“為了對這兩位同學表示鼓勵,老師送給她們的禮物是——讓她們各自再朗讀一遍這首詩,大家可要用心‘品嘗’啊!”學生哄堂大笑之后,兩位女生分別投入地朗讀起來。賈老師點評完畢,笑著說:“感謝這兩位同學的朗讀,這一次,老師真的要送她們禮物了,這個禮物是——大家其實都猜到了——”賈老師邊說,邊掏出口袋里的兩個小桔子。當賈老師把一個桔子遞給他右手邊的女生時,她略彎身子,伸出雙手,笑成一朵花,接過桔子后,大聲道“謝謝”。賈老師笑道:“這位同學表現得很得體,因為她很好地演示了我們今天學過的一個詞語。是哪個詞呢?”“鞠躬。”學生異口同聲答到?!熬瞎俏覀冎腥A民族表示對人尊重的一個禮儀。西方不這么表達,他們是握手或擁抱。那么,現在老師給這位同學鞠躬,行嗎?”賈老師說著,做出要向那位女生鞠躬的“架勢”,那個女生連連說道:“賈老師,不敢當,不敢當!”賈老師停住,面向全體同學,說:“這位同學為什么說不敢當呢,因為鞠躬是晚輩對長輩表示尊敬的一個禮儀,一般情況下,長輩不用給晚輩鞠躬。當然,有一些重要的場合,我們要表示感謝,也要彎身行禮,比如,今天這節(jié)課的精彩,是同學們帶來的,我要感謝你們!”說著,賈老師深深鞠了一躬。學生鼓掌。我把以上所寫的內容打電話告訴好友,他激動地說:“這是有生命的道具。”是的,當“新鮮”和“鞠躬”這兩個詞語與學生美好的生命體驗水乳交融,學生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她們。
是否“有生命”,可作為衡量道具在教學中是否有價值的一個重要尺度。
我要提到的另一節(jié)課,是外地一位青年女教師給一年級學生上的《豆兒圓》。課文內容如下:豆兒圓,豆兒肥/豆兒住在豆莢內/秋天到,豆莢開/粒粒豆兒跳出來/集合排隊動作快/跑進爸爸的大口袋。這位女教師專業(yè)水平甚佳,整個教學過程出彩之處不少,可惜因道具的錯用而大大遜色,正如美食家在一盤美食中發(fā)現了死蒼蠅,不僅胃口被敗壞,心情也糟透了。這位女教師在讓學生反復朗讀之后,也評出了兩位朗讀很出色的學生,分別讓他們站起來再次朗讀。當學生讀到“跑進爸爸的大口袋”時,女老師突然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大大的編織袋,雙手抓住袋口,一邊跟著讀“跑進爸爸的大口袋”,一邊用口袋把學生的頭整個裝進去,接著用高亢的音調說道:“這是給這位同學的獎品!”全班一片歡呼。
我在底下看到學生的頭被罩入編織袋里,心一下子懸住了,仿佛看到香港警匪片里警察把罪犯的頭罩住一樣。這一節(jié)課里,女教師的道具也讓學生有了體驗,只是除了恐懼和刺激,學生難有蕩起生命漣漪的美好體驗。
二
道具之用,一不小心,容易弄巧成拙,不出彩,反出丑,所以,尤其需要教師有隨機應變的智慧。
寫到這里,我不由想起一個同樣與道具有關的教學故事。
20世紀90年代初,福建龍巖一中有一個姓林的語文老師,個子很矮,但上課很有激情,很詩意。學生非常喜歡上他的課,也喜歡臨摹他漂亮的粉筆字。林老師上課有一個特點,板書量特別大,一節(jié)課下來,黑板要擦很多遍。
有一天臨上課,三個值日學生擦完黑板,就惡作劇,把黑板擦放到黑板沿的最上面。上課了,林老師習慣性地去找黑板擦,結果發(fā)現兩個黑板擦都不翼而飛了。終于,林老師在個別同學小聲的提示下,抬頭看到了黑板擦。班里一陣小小的騷動,既有不懷好意的笑聲,也有憤憤不平的神情。
林老師微微一笑,示意學生安靜,隨即拿起課本,開始上課。這節(jié)課上的是一首詞。林老師跟往常一樣很有激情,不同的是,他沒有像之前那樣“瘋狂”寫板書。林老師開始上課時,是站在黑板的右邊,板書的時候,也是從右邊開始,字明顯比往常小一點,但更娟秀。時間一點一滴逝去,林老師不知不覺從黑板的右邊站到到黑板的左邊,他的板書也從右到左,寫滿了整個黑板,但一次也沒用到黑板擦。
這節(jié)課上完了,還差一兩分鐘就要下課了。林老師說,同學們,我們現在一起來回顧一下這節(jié)課上的內容。接著,林老師從口袋里面拿出一塊疊得整整齊齊的手帕,每回顧完一個內容,就轉過身去,背對學生,開始邊用手帕擦掉,邊跟學生說,寫在黑板上的東西你們都要記在心中,你看我們這節(jié)課先講了這個內容,這老師擦掉,你們要記在心中。然后再講這個內容,你們也要記在心中,老師擦掉了。回顧結束,黑板也檫得干干凈凈的。最后,林老師說,這些板書老師擦掉,是為了告訴你們:知識的掌握,只有留在你們的心中才有價值,因為留在心中的知識是不用擦,也永遠擦不掉的。
整個教室突然安靜下來,安靜到只有個別女生的啜泣聲。突然,教室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林老師給同學們鞠了一躬后,返身回到辦公室去。
這個事情本來是不會有誰知道的,但當林老師洗完手回到辦公桌前,三個惡作劇的男生早已站在那兒了,他們自我檢討道:“老師,我們錯了,您怎么處罰都不為過!”于是,辦公室里的同事了解了這個事情的經過。這個手帕擦黑板的故事也就很快在師生間傳開了。
在林老師的課堂上,手帕不經意間成了道具,且在瞬間生成了“看不見”的教育力量。這塊小小的手帕,見證了矮個子林老師的偉岸,也讓我們“看見”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東西:教師的個人功底和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