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藍藍
最近因為齊默爾曼(美協(xié)警槍殺黑人少年)的案子,不少人對于陪審團全部為白人或者西裔女性大為不解,甚至質(zhì)疑這是案件審判結(jié)果不公的原因之一。其實如果熟悉美國陪審團的挑選制度就不會有這樣的疑惑了。因為陪審團成員并不是由法庭指定,而需要經(jīng)過非常嚴格仔細的篩選過程。最重要的是必須原告和被告雙方的律師都同意才能入選,也就是說雙方律師都認為該人選能夠做出比較公正甚至對自己有利的裁決。
按照美國法律,18歲以上的美國公民都有義務(wù)隨機抽查當(dāng)評審員。不過絕大部分美國人是很不情愿做這事,因為很麻煩,責(zé)任又大,很多小公司還不付工資。法院只給5美元一天,只有3天以上的陪審員才能拿50美金一天,遠遠低于大多數(shù)人的平均工資,一個大案審下來,經(jīng)濟上的損失真不小。拿到綠卡的我也“有幸”經(jīng)歷一次陪審員的海選。
那天一大早,陪審團的所有候選人都集中在法院的休息廳里等待,大約有100多人去報道,大家都不敢遲到。我觀察一下,以50歲以上的白人老太最多,青年人很少。人種的比例和本郡的結(jié)構(gòu)應(yīng)該是一致的:大部分是白人,少數(shù)的黑人和亞洲人。服裝都穿得比較正式。先有人來給我們解釋挑選陪審團的大致過程,然后放了一部15分鐘的電影。10點的時候,我們一批大約50來人來到了一個法庭,里面起訴方和辯護方及律師已經(jīng)入座,法官大人快言快語幾下就把案情介紹了,是個民事案子,一個警察告警察局的。很快隨機抽出7位陪審員,法官開始了例行的問題,每個人大概要問30來個問題。這法官一開腔,好戲開始了!大概是覺得選陪審員是個漫長而無聊的事情吧,法官一直不停地講笑話調(diào)侃,把大家逗得哄堂大笑,儼然一個相聲演員。法庭里可以這么說笑和我想象的那種嚴肅緊張的氣氛完全相反!當(dāng)然也可能這只是審判的前戲,所以不用那么嚴肅。
不過笑話歸笑話,其實選陪審員是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法官通過和他們的對話可以讓雙方律師充分了解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及興趣愛好等等,讓雙方律師來判斷哪個陪審員可能對自己不利而剔除該陪審員。另外特別強調(diào)的是,陪審員不能認識任何一個和案子有關(guān)的人。而雙方的律師都不太喜歡教育程度低、看上去頭腦簡單的陪審員,可能和這個案子的特質(zhì)有關(guān)。有趣的是,每個人上去都特別強調(diào)自己不適合參加審判這個案子的理由,大多數(shù)情況是在前面和法官律師耳語,但是真有四五個人被法官免掉。被免掉的人都像得了大赦一樣的高興。當(dāng)然他們也不能回家,要回到大休息室等待下一個案子選人。而我已經(jīng)在盤算自己不適合參加本案的理由,一般說來外國人因為英文不夠流暢很容易獲免。
我們笑話聽了一籮筐,陪審員的名單也在不停地更換,7位陪審員至少抽了20來個人上去,慢慢淘汰,花了整整2小時才選出雙方滿意的陪審員,下面每個人都有點急不可待了。我這才明白為什么一個案子會需要有50個人去候選。對雙方律師來說陪審員的選擇的確意義重大,馬虎不得,聽說一些大案光是選評審員就能花上幾天時間。到中午12點時,7位陪審員宣誓表明自己絕不撒謊, 他們將在第二天開始正式的審判。我的候選陪審員生涯就這樣虎頭蛇尾地突然結(jié)束了。看到這里你應(yīng)該明白,美國陪審團的挑選相對合理和公平的,很難產(chǎn)生一個明顯偏向某一方的陪審團。
(摘自《世界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