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飛 張瑋艷
【摘要】作為英語專業(yè)高年級核心專業(yè)課程,英國文學教學一直深受重視。感悟教學法通過主體性感悟、審美感悟和創(chuàng)造性感悟三方面應用于英國文學的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文本細讀,提升其審美情趣,并對作品進行創(chuàng)新性總結和提煉,真正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
【關鍵詞】英國文學感悟教學人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6.124
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案中,英國文學課程作為英語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其培養(yǎng)目標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培養(yǎng)學生對英國文學名著或名篇的閱讀、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掌握一定的文學批評的基礎知識;其次是通過對文學原著的分析和鑒賞進一步夯實學生的語言應用基礎并加深學生對英美文化的理解以提高其專業(yè)人文素養(yǎng)。因此,英國文學課程在英語專業(yè)高年級教學中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其重要性不可忽視。然而,英國文學內容繁雜,不僅包括文學的發(fā)展脈絡還包括各個時期的文學思潮,同時還有代表作家和重點作品的分析。課程內容既廣又深,對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有不小的挑戰(zhàn)。在國內長期的英國文學教學中,課堂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授課模式依然普遍,這就導致學生被動聽課,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了學生文學獨立思考的空間,并限制了學生通過鑒賞而進行創(chuàng)新的能力。本文基于感悟教學的相關理論,從主體性感悟、審美感悟和創(chuàng)造性感悟三方面研究其在英國文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和實踐,以此構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一、構建文學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感悟
羅杰斯曾經說過:“人類具有天然的學習潛能,但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只發(fā)生在所學內容和學習者具有相關性和學習者能主動參與時”。[1]作為英語專業(yè)的高年級學生,有了一些語言基本功。教師可在教學中借助感悟教學的理論,在做好一些較難篇章和段落的分析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去感悟作者小說的主題或者體會詩歌的意境。以培根的論文集為例,教師在分析完培根的語言特色和寫作風格后,可針對其中一篇帶領學生分析閱讀,之后便可挑選幾個名篇由學生來自主閱讀,并在閱讀中鼓勵學生體會培根簡潔有力的語言風格和清晰嚴密的論證方法。感悟主體性的教學可以真正讓學生身臨其境,真正深入到原汁原味的名篇名著中體會文學作品的奧妙所在。這種自主性的感悟將文學作品中的知識和情感遷移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情感體悟中,并逐漸內化進去。
二、強化學生的審美感悟
審美感悟是借助于美學的相關理論,有意識的對文本進行審美方面的賞析。文學作品往往在作者的描寫中會產生音樂美、繪畫美,展現作者的語言美和思想美。在文本分析中,教會學生分析文章的哪些地方體現的了作者的審美取向。
以英國浪漫主義代表詩人華茲華斯為例,學生在讀華茲華斯的詩歌中,借助于詩歌相關理論,可以讀出其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較為高深的創(chuàng)作手法,體會其一反古典主義較為刻板和典雅的創(chuàng)作風格,將清新和細微融入到詩歌中。華茲華斯的詩歌語言不再像古典主義時期使用大量詩意文雅的辭藻,而是采用較為樸素平淡和生活化的語言。作為英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怎樣體會其詩歌獨有的創(chuàng)作特色和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只單純依靠詩歌理論的分析往往過于單調。在此,借助審美感悟來讓學生通過感性的審美體驗,來體悟華茲華斯詩歌所流露出的真摯而強烈的情感,則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在學習華茲華斯的《水仙》一詩中,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去體會詩人在鄉(xiāng)間散步中瞥見一片金燦燦的水仙花在湖中隨風蕩漾的驚喜之情。詩人將代表大自然的水仙花描寫得自由、純美,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之情,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作者怡人自得,愿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情懷和對自由的向往。通過這種文本分析和審美感悟相結合的方式,才能讓學生在文學課程的學習中得到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三、發(fā)揮學生的感悟創(chuàng)造性
“感悟教學是學生對感知的事物知識在頭腦中的重新組合、選擇和建構, 是主體對外部信息的內化和重新建構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現著創(chuàng)新性”。在英國文學的教學中,感悟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對文本本身的感悟,更重要還體現在通過文本的主體性和審美感悟,對所感所悟進行創(chuàng)造性總結和提升。教師要在給學生的感悟創(chuàng)造契機,同時對學生的感悟進行指導,在英國文學教學中,莎士比亞的學習占了整個教學內容的重要部分。學生既要對莎士比亞的重要戲劇作品閱讀分析,還要體會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特色和人物形象刻畫。在莎士比亞數量眾多的作品閱讀中,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分析戲劇中形色各異的人物時,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學生把這些戲劇人物塑造和莎士比亞所處的文藝復興時期的背景聯系起來,通過對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鮑西婭等人物的細致分析,從中創(chuàng)造性的總結出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體現其所處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對其人物刻畫的深遠影響。在這樣的創(chuàng)造性感悟的基礎上,學生會對莎士比亞的人物刻畫風格極其人物形象的內涵有更為深刻的理解,使這種感悟得到升華并內化入學生的知識和情感體系。
葉圣陶曾說:“文藝作品往往不是傾筐倒篋地說出的, 說出來的只是一部分罷了, 還有一部分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沒有說出來, 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 才能夠領會它?!庇纱丝梢姡瑢⒏形蚪虒W融入到英國文學的日常教學中,通過學生主體性感悟進行文本細讀,借助審美感悟去體會作品的言外之意,并用創(chuàng)造性感悟對所學知識進行創(chuàng)新性理解和整合,真正使學生在英國文學中“感”作品之美,“悟”作品之意,創(chuàng)新文學知識,提升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葛魯嘉,孟維杰.從工具到價值:心理學研究方法重新考評[J].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4):13- 17.
[2]常淑芳. 試論感悟教學的內涵與理論基礎[J]. 教育導刊,2007(2):12
[3]葉圣陶. 文藝作品的鑒賞[ C] 龍協濤. 鑒賞文存.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